“至於宋濂長老……”朱玄璋看向朱雲標讚賞地點了點頭,“雲標你讓長老自行請罪,莫非是想讓為父饒他一命?你這弟子確實有情有義,那便允他歸隱山林吧。”
“可是父帝,《天元紀事》尚未修訂完畢,怎能放老師歸隱?”朱雲標立刻回應道。
“還要讓他們繼續修訂?”朱玄璋瞪圓了眼睛。
朱雲標答道:“此番老師定會嚴把史實關隘。至於那些纂修《天元紀事》的儒修們,孩兒倒有一計可獻。”
“雲標,你說來聽聽。”朱玄璋聽罷,頷首示意。
朱雲標神色肅穆地道:“父帝,那些儒修既然如此懷念北元舊土,不如我們就成人之美,將他們全都遣送到北元領地去效忠北元仙主吧,如此也可借此機會威懾其他宵小之輩。”
“這個主意倒是彆出心裁,隻是……”朱玄璋臉色一沉,“雲標,你就不怕那些儒修到了草原之上,反而助紂為虐,為那些北元遺族策劃南侵之計麼?”
“父帝,這豈不是正好遂了您的心願麼?”朱雲標淡然一笑,“現今令我等頭疼不已的正是那些北元遺族藏匿於大漠深處,麵對我明宗弟子的追擊隻會落荒而逃。”
“原來如此,朕也希望那些北元遺族能夠早日現身戰場,不必隻懂得逃避。”朱玄璋豁然開朗道,“更何況,這些儒修懂得何謂兵法,又能成就何等大事!”
世人常說書生誤國,百年無功;儘管後來的確有過落魄書生範文程輔佐滿清入關之事,但在朱雲標看來,範文程的功績確有誇大之嫌。至於努爾哈赤的英勇,皇太極的英明神武,甚至包括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領袖,他們的威脅程度都被過分渲染了。實際上,導致大明江山顛覆的根本原因在於朝廷內部的嚴重腐朽與消耗,整個帝國上下充滿了蛀蟲,都在竭力在王朝覆滅前汲取最後一滴血髓。
真正的愛國愛民之士猶如鳳毛麟角,大多數人心中隻想儘快推動改朝換代的進程。於是,所有人齊心協力,將大明王朝推向了衰敗的深淵……
"其實弟子還有一樁疑惑未曾解開。"朱標笑容玩味地道。
"孽障,又打什麼啞謎,速速講來!"朱元璋怒喝一聲。
"師尊!"朱標微微躬身行禮,"如今世人皆知,在那草原之上,王保保的威望已超乎北元天主之上。"
"師徒間已生疑竇,互相提防!"
"弟子好奇的是,那些文士一旦涉足草原,將會擇何人為尊!"
馬皇妃瞪了朱標一眼:"標兒,你好狡黠!"
那些文士若能在草原存活下來,定會麵臨抉擇,究竟是追隨王保保,抑或是歸順北元天帝。
這批文弱之輩雖無實戰之能,但在勾心鬥角上卻是獨步天下。
此刻王保保與北元天帝之間雖然各自為政,互不侵犯,表麵上依舊維持著一團和氣,但還未徹底撕破臉皮。
然而一旦這些研墨之士踏入草原,煽動風雨,恐怕會激起不小的漣漪。
一麵是元帝昏聵,麾下將領已有篡位之心;另一麵則是草原不容二主,大汗怎會有婦人之仁。
再者,若是這些養尊處優的文士無法適應荒漠嚴酷的生存條件,未能達成輔佐賢君之誌便隕落,那也與朱標無關了。他已仁至義儘,讓他們得以踐行夙願。
"好!此事多虧標兒提醒,那就依標兒之意行事吧。"朱元璋揮手一斬,顯得霸道無比。
"師尊還有一事……"朱標略作猶豫,接著說道,"《元紀》還需續修,但關鍵在於該如何修纂?"
朱元璋一愣,旋即深思熟慮,開始細細體悟兒子的話語。
他終意識到症結所在。
"師尊,《元紀》之編纂者非但玷汙於您,竟還將紅巾軍視為邪寇,分明是以偽元統治者的立場記載曆史,實屬不公啊!"
畢竟,朱家崛起之路離不開紅巾軍的助力。
朱標心中對朱元璋的部分觀念並不認同。
先祖急於修纂《元紀》,乃是出於政治壓力,欲儘快完成,以便定下前朝元的曆史地位,如今的大明已然取代前元。
在他看來,朱元璋曾身為起義軍中的一員,卻又何必在書中袒護蒙古元朝,貶低起義軍呢?
同樣的,在後世史學界,人們普遍認為《元紀》乃"廿四史"中最不堪之作。
當然,此情此景不能全然責怪先祖,想是他並未仔細審閱便匆匆定稿。那些緬懷前元的文士摻雜私心,致使《元紀》淪為笑柄。
相較之下,滿清編纂《明紀》的手腕可謂高明得多。他們曆經康雍乾三朝近百年的時間,不斷增刪修改,運用春秋筆法醜化明朝,以彰顯自身正統地位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