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第三十六章
大齊建元二十七年夏,高太後因病崩於寶慈宮,享年七十五歲。
高太後一生仁厚,在位二十七年從無涉政,所下唯一一道懿旨,乃是臨終之時,請聖上敕諭天下無須大舉國喪,
毋論官吏、布衣皆三日釋服,其後婚嫁筵樂,一切如常。
敕令下達,汴京上下無不感念哀慟。城內商人罷市,百姓伏跪於街頭巷尾淒聲痛哭。在朝吏人自請服喪三十六日,以表哀悼。
停靈四十九日後,太後入葬皇陵。
因太後生前最後所念正是遠嫁西北的外孫女,鎮國長公主獨女沈令蓁於送靈後主動請旨於聖上,願前往鞏縣為皇外祖母守陵。
聖上念其一片孝心,特許應允。
同月,西羌無視國喪期間不得興師入侵的公義禮法,舉兵進攻距汴京千裡的定邊軍。
定邊軍節度使霍起奉朝廷之命領兵應戰,於神堂堡力迎西羌主力軍,首戰膠著整整一月,終旗開得勝,退敵告捷。
西羌大傷,休戰近半年,卻仍未平征伐之意,於年關將至之際再度大叩大齊關門,幾以傾國之力兵分四路,同時攻入環、慶兩州及定邊、保安兩軍。
大齊西北邊關沿線全麵告急。北地大雪漫天,百姓卻人人自危,無心迎元月新歲,慶賀這預兆著豐年的瑞雪。
建元二十八年二月中旬,抵抗兩月餘,環州與保安軍先後失守,夾在環州和保安軍中間的慶州及定邊軍因此淪為“孤島”一座,腹背受敵。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鎮守於此的霍家。
然西羌此番決意侵吞大齊西北,來勢洶洶難擋,霍起堅守至三月中旬,也於四麵楚歌之下從神堂堡一路被迫退守至東穀寨。定邊軍亦岌岌可危。
汴京朝堂大批官員紛紛請旨,懇請聖上派軍前往支援。聖上始終按兵不動。
四月上旬,定邊軍失守,霍起保兵退至慶州。
至此,大齊西北僅靠慶州於搖搖欲墜的一線夾縫中艱難支撐。
西羌火速集結兵力,一路鋒芒畢露,大開大合,於四月中旬南下深入慶州腹地。
正當文武百官急如熱鍋之蟻,以為慶州也將就此淪陷時,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消息從西麵傳來:孟夏氣候回暖,慶州腹地的積雪,一夜之間化了。
眾人沒未反應過來這意味著什麼,一連串的消息隨之而至――積雪消融,潮汛忽至,上漲的河水恰好阻斷了西羌衝鋒軍與後方的糧草補給隊。被一路勝仗的喜悅衝昏了頭腦,無糧草先行便盲目深入的西羌騎兵因這一道天然的溝壑進退兩難。慶州守軍趁勢而上,將這一撥精銳的衝鋒軍一舉全殲。
北地百姓高呼老天開眼,可汴京的文武百官卻看出來了,扭轉戰局的並不是老天,而是慶州背後那一雙如有神力的手。
這雙手在羊皮地圖上的山川、丘陵一一彈指劃過,在沙盤上輕巧插下一麵麵鮮紅的旗幟,算準了人心,也算準了天時。
這雙手的主人,正是霍家殘廢了十一年的次子,霍留行。
西羌被這當頭一棒打得措手不及,卻不甘心到手的“肥肉”就此失去,後續部隊持續猛攻。
及早保兵的霍起在慶州嚴防死守,穩如泰山。
啃不動肉的西羌人為此不得不從慶州的左右兩翼――環州與保安軍調派駐軍增援。
這一調派,失守已久的環州與保安軍現出缺口,霍起派軍兵分兩路,左右進攻,於三日之內一舉收複兩地。
西羌由此陣腳全亂,慌忙撤退。
霍起親自領兵北上,趁勝追擊,期間與西羌交戰七次,無不大獲全勝,五月中旬,繼收複環州與保安軍後,再次順利收複定邊軍。
西羌殘兵狼狽敗逃,撤出大齊。
舉朝歡慶,聖上龍顏大悅,終因這揚眉吐氣的一場仗下定決心,一改此前保守觀望之態,下達《討西羌檄》,準備開啟反攻,指派軍隊全力增援霍起,命其領兵攻入西羌。
西羌儼然已無力抵抗這樣的攻勢,屢戰屢敗之下,於五月末旬急急派人前來討饒,請求與大齊談和。
一時間,汴京朝堂就是否接受談和分出了兩派意見,一派支持霍起繼續進攻,將大齊失去了十一年的河西一並收複,一派支持見好就收,及時休養生息。
朝堂之上兩派人爭論不休的那天,高太後已大去一年又七日。
寒來暑往,又至仲夏。
六月的天豔陽高照,暑氣熏蒸,距鞏縣陵園半裡地的竹樓卻建得精妙,背陽而矗,樓內陰涼,舒爽宜人。
一身縞素的女子木簪束發,麵容不添妝飾,正端坐於一方幾案前,一手執繡繃,一手穿針引線。
針線來回穿梭間,錦繡山川躍然於繡麵。
一旁同樣一身縞素的婢女替她斟了杯解暑的涼茶:“姑娘喝口茶,歇一歇。”――正是白露。
沈令蓁擱下繡繃,接過她遞來的茶抿了兩小口,很快又放下茶盞,繼續認真繡。
白露歪著腦袋,看她悅目的手勢:“姑娘今日繡的這圖,叫什麼名?”
沈令蓁動作不停,垂眼笑著:“我也沒想好。”想了想說,“要不就叫山河無恙吧。”
“山河無恙,這個寓意好,大家都盼著邊關的仗早日打完呢。”
沈令蓁手指一頓。
白露自知失言,忙換了話茬:“姑娘,您這守陵的期日就快要滿了。您看,婢子可要開始拾掇起來,準備回京的計劃?”
她搖搖頭:“不急,還有四十二天呢。”說完默了默,又笑說,“其實在這裡住習慣了,我倒有些不想回去了,與世隔絕,無煩無憂的,多清淨。”
白露大驚:“說好了守一年就回去的,您該不會改了主意,想在這裡待上一輩子吧?您倒是待得住,也不怕無事可做,習字、讀書、刺繡,一年如一日,不厭其煩,可您回想回想冬天的時候,多難熬啊。”
這荒郊野嶺的地方,春天與秋天還勉強舒適,夏天雖曬,白日裡也好歹有個竹樓能避陽,可冬天卻真是沒法過,寒風呼嘯,鬼哭似的,折磨人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