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經驗告訴蘇澤,要破除門閥政治,最好的辦法自然是科舉。
但是科舉和科舉也是不一樣的。
科舉製度,是決定了王朝選官方式的根本製度,可以說是一個新王朝的基石,甚至可以說科舉製度塑造了一個王朝的內凜氣質。
唐代科舉重視詩歌,結果就是唐代選拔出了一批極具浪漫主義的官員,他們重視才華,追求浪漫,在文化上塑造了一個盛唐。
宋代重視策論,導致整個宋代的士大夫都非常關心國事,整個宋代留下了無數政論的文章,無論宋代的軍事上行不行,在官僚體係建設上,可以說是達到了中古時代的巔峰。
明代重視八股,士風走向保守,在統治術上卻達到了曆史巔峰,反而是平穩時期最長的時代。
三種方式各有優缺點。
唐代的科舉方式首先排除。
其實嚴格來說,唐代科舉考試的還是很全麵的。
唐代科舉分為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
但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分為三六九等,唐代科舉到了之中期,秀才科因為太難,考上的人寥寥無幾,其他諸科都有偏科,最後進士科成為最貴重的科目,進士出身壟斷了朝廷要職,成為天下讀書人爭著走的“正途”。
明代也是一樣,明初還有恩蔭和國子監生入仕的大官,但是到了中期開始就被科舉壟斷,隻有走科舉考上的才算是“正途”,才不會被上司同僚歧視。
唐代進士科的考試,一共有三項內容。
一是“帖經”,有點類似於現代的默寫、填空題,主要考察對經書的熟悉程度;二是“雜文”,類似於作文題,主要考察詩、賦等題材的寫作水平;三是“策問”,通常為時務策五道,考察對國家政策的了解和時政事務的對策。
不過“貼經”是基礎,算是合格性的考試,如果貼經錯了就會被篩掉,屬於大家都要掌握的基本功。
“策問”雖然也考,但是占比不高,或者說基本上就是人人都能得分的公文寫作題,隻要按部就班就會無功無過,不會拉開差距。
最主要的還是“雜文”,也就是詩賦的寫作水平。
沒辦法,任何政策,最後都是要人來執行。
政策再全麵,再完美無瑕,執行的人都是有限的。
而讀書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必然要有側重方向。
就像是後世再怎麼強調綜合發展,也總有主課副課之分一樣。
考察詩賦,固然會選拔出文采出眾的官員,但是詩賦的評定標準過於主觀,而且詩詞的個人風格太過於明顯,加上唐代科舉製度不完善,導致唐代的科舉弊案頻發,甚至可以說不是弊案了,提前給考官或者重臣送上自己的得意詩作,在考前就內定人選,都已經是唐代科舉的潛規則了。
而唐代中後期的“牛李黨爭”,就是在這種不完善的取材製度下,利用科舉作為武器,結黨營私的政治內耗。
“牛李黨爭”將大唐最後一絲氣數消耗乾淨,最後這個王朝轟然倒塌。
蘇澤又想到了宋代,但是他又搖了搖頭。
宋代科舉重視“策論”,聽起來這是個不錯的製度。
既然科舉考察的是做官的,那寫政論文章也是本職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