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孔子學院、曆史學院、黨史學院、見心齋、昭廟五處建築,需要確定。
其中,孔子學院,子慕決定參考四大書院,以及孔廟的結構優化建造。
最後,決定以嵩陽書院為藍本建造。
嵩陽書院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
先聖殿內祀孔子及四大弟子像,道統祠內有周公、大禹、堯帝像。
藏書樓原為存放儒家經典的書房。
在講堂之後有泮池,為儒家弟子中舉之後回來繞行懷念宗師孔子的地方。
中軸線兩側的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築,分彆為程朱祠、麗澤堂、博約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築26座108間。
嵩陽書院中軸線上五進代表性建築以外,還有博約齋、敬義齋、三益齋、四勿齋、考場、蔣公井等。
建築古樸大方,雅致不俗,青磚灰瓦,除道統祠為卷棚歇山頂外,其他建築均為卷棚硬山頂。
嵩陽書院由南向北,主要建築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有配房相連。
大門亦稱山門,雙獅門墩、板門、隔牆上部的木隔扇。
一座三開間卷棚式硬山建築。
簷下原掛有“高山仰止”“曲徑通幽”匾額,門額橫匾書“孔子書院”四個大字。
黑底金字,樸素大方,原匾為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的墨寶,現為當代書法家宋書範書。
大門兩側前簷柱上懸掛著清乾隆皇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所作的對聯。聯語簡要說明了中嶽嵩山及嵩陽書院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勝,進大門後是一座凸形院,構成二門,是為書院的前奏部分。
儀門為牌坊式建築,上書“高山仰止”四字,設置儀門旨在提醒學子注意言行舉止、不要失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原出於《詩經·小雅·車下》。
高山,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原意為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
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先聖殿在二門之後,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開間建築。
殿門額橫匾“先聖殿”三個金字。
門聯為:“至聖無域渾天下;盛極有範垂人間”。
殿內中央供奉聖先師孔子站像,左右兩側為顏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賢人線刻圖像。
西牆為孔子弟子72賢人傳略和12先哲畫像。東山牆有儒學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