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殿是學生拜謁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
講堂為一座麵闊三間、硬山卷棚式建築,是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當年給學生授課的地方。
門額橫匾書“講堂”二字。
門聯是:“滿園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
殿內設教案、課桌、課椅等教具。
殿內東山牆上繪有“二程”講學圖,西山牆介紹宋代在嵩陽書院任教人員名單和傳略,書院教學的特點,以及中國古代學製演變情況等。
嵩陽書院是“程門立雪”典故的發生地。
古代儒家倡導有道統就有治統,因為“治統得道統而盛,道統賴治統而光。”
祭祀道統三聖人,是嵩陽書院的傳統,在中國古代書院中,唯有嵩陽書院保存此種祭祀形式。
楹聯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所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道統祠是座麵闊三間、欞門檻窗、歇山式滾脊灰筒瓦覆頂建築。門額橫匾上書“道統祠”三字。
殿內供奉帝堯、夏禹、周公石膏頭像,後壁懸掛帝堯、夏禹、周公當年在嵩山地區巡狩、治水、測影等活動情況的大型圖案。
泮池位於道統祠前,池上架拱橋以通往來。
在拱橋的兩側分彆刻有“泮池橋”三個字。
古製學宮得引水辟池,形如半壁,故稱泮池。
後世築池形如半月,跨池構橋。
書院作為一種古代學校,也多建泮池、泮橋。
古代當地風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學位的,都要舉行繞池三周儀式,以示永效老師之法,安邦治國益於天下。
相傳孔子家居泮水之濱,少年常在泮水邊讀書。
後人為紀念孔子,就在學宮或書院裡修建泮池,示不忘先師之意。
古代嵩陽書院凡科舉考中的學子,都要在這裡舉行繞池三周儀式,表示不忘先師教導、永效先師博學品德,安邦治國益於天下。
藏書樓是嵩陽書院現存最後一進建築,是一座麵闊五間、進深三間卷坡硬山頂閣樓式建築,是古代書院貯藏書籍的地方。
清初學者耿介主持倡興嵩陽書院,循孔子杏壇講學,在書院除地為壇。
壇上古杏樹一株,傳為耿介手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