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這時候,李總終於回來了。
經過談話張彬才知道,自己的工作很複雜。
暮雲機械所承擔的不僅是紡織機械製造,還有農業機械,包括食品機械,這些都需要做。
技術主要是韋總在負責,自己就是個管理者,而且和自己理解的差不多,工作的切入點是智能化改造。
最主要開發的是絲綢紡織機械,而且,是手工藝極其複雜的絲綢紡織機械工藝改造。
這個就理解了,李總讓自己來乾這件事情的原因了。
它和自己的家具工藝改製的思路相同,隻是更複雜而已。
怪不得,他口口聲聲說自己有將榫卯結構智能化轉變的經驗這句話呢,原來在這兒等著自己呢。
這個還真不是吹的,自己的思維還真就到這兒了,他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暮雲公司強大的計算能力,實現這個並不難。
這裡麵存在一個邏輯問題。
一是普通的絲綢是怎麼織出來,是怎麼實現機織的,這個很關鍵是基礎。
二是宋錦、雲錦這些複雜的絲綢織造工藝是怎樣的,它們是怎麼實現機織的,實現不了的難點在什麼地方?
三是現在國際上最先進最智能化的紡織機械的優勢是什麼,實現不了機織的缺陷在什麼地方?
四是暮雲公司計算機計算能力,機製水平是一個什麼狀態,運用到紡織機械方麵有什麼難度?
把這些問題回答了,基本上問題也就解決了。
那麼自己的工作首先應該乾什麼呢?
這個很簡單,在辦公室想了一會兒,他便想出了一個主意,於是他找到了韋總。
“韋總,我想我們開始乾活兒,首先應該具備這些條件。
一是要有一個牌子,就是組織機構。
二是要有一個辦公實驗場所,三是要有人,四是要有經費,你看怎麼樣?”
“這個是必須的,你提吧,一切滿足你的要求。”
“好的,我馬上提出來。”
於是,在寧東計算機公司的一個廠房裡,便有了一個暮雲機械籌備項目組的機構。
項目組成員包括機械製造工程師、計算機軟硬件工程師、采購、財務,包括技術工人等,在張彬的領導下高速運轉起來。
首先他們了解世界紡機行業的領跑者是誰,然後將他們最先進的機型買回來進行研究。
也是趕巧,此時中國(盛澤)國際紡織機械和印花工業展覽會正在盛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