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若同上官屏見耿長老藏身的柴垛被扒得亂七八糟,料定他已被人捉走。
二女大為慌亂,仔細查探,見不遠處撒著一粒粒細小的東西。狀若黍米,色作黝黑。
黃若捏起幾粒來,道“怎麼這麼多草籽?”
上官屏仔細瞧了瞧,道“不是草籽,是味藥物,叫王不留行。”
黃若心想“什麼王留不行、公留行?這藥名真難記。”
她不通醫藥之術,自然不知這藥名的由來。
相傳王不留行乃是東漢邳彤發現的。他給此藥起名時,想起一段往事
王莽篡漢後,派一隊手下追殺劉秀。到得一個村落,兵疲糧乏,便去搜刮食物。當地鄉民早就對王莽深惡痛絕,哪會給他們留下食物?這些人沒吃沒喝,隻得離開。
邳彤想到這個故事,給那草藥起名叫“王不留行”,就是這村子不留王莽手下食宿的意思,借此諷喻“得人心、得天下”的道理。
上官屏道“昨晚在藥鋪裡,耿長老和叫我包了一大包這藥給他帶著。唉,想是他被抓走的時候弄灑了。“
黃若眼光一掃,見地上撒的王不留行,似是一條若斷若續的蟻線,沿著鄉間土路,往西延伸了出去。奇道“怎麼撒了這一路?”
上官屏腦中電光一閃,道“是耿長老故意撒下的,指引我去找他!”
二女沿著蹤跡行去,走不多遠,天色暗了下來。黃若見一家大戶門口掛著一雙燈籠,悄悄摘下來,同上官屏各打一個,照著地麵,邊走邊搜索。
沿路撒的王不留行初時甚密,過了半裡路便極少見了,不知是被路人趟散,還是耿長老身上所剩不多,要節省使用的緣故。
但二女細心搜索,隔著數丈便總能找到些許。
循著這蹤跡來到一處鎮子,又過了兩個街口,到得一處大宅子附近,地上撒的王不留行便再也不見。
黃若心想“難道叫花子們把耿長老捉來,藏到這財主家啦?”
忽聽一個聲音道“探頭探腦地乾什麼?要踩盤子偷東西嗎?”抬頭一瞧,見是個家丁模樣的人,站在宅門前。
黃若粗著嗓子道“這位爺,你家這大門可氣派啦,不知做的什麼生意?趕明兒我發了財,也修這麼一個。”
那家丁笑道“土頭土臉的還想發財,等下輩子投個好胎吧。”
門內忽又出來個門房,道“小六兒,你又貧嘴刮舌地乾什麼?今天這可是第二次啦!”
那小六兒吐了吐舌頭,不敢再言語,隻揮揮手,趕二女走開。
黃若瞥見這二人前襟上各有個四四方方的補丁,微覺奇怪。
其時物力艱難,人多節儉。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衣上打補丁,再尋常也不過。
但補丁多打在膝、袖口、領口等易磨損處,似這般補丁打在左胸上,卻甚少見,更何況這二人皆在同一處打著補丁。
黃若拉著上官屏行開幾步,道“上官姐姐,你瞧他們身上的補丁,是什麼江湖幫會的記號?”
上官屏低聲道“這宅子有些古怪,咱們進去看看。”
圍著那丈餘高的牆轉了半圈,悄悄摸到後牆外,飛身躍過。
隻見莊丁成群地舉著火把,往返巡邏。二女躲躲藏藏,探了幾間屋子,卻不見絲毫異常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