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方臨就將《三國演義》第三、第四部稿子交付,遞送京師,隨後又去尋了早已聯絡好的商隊,將給董祖誥的信、紅薯手稿送出。
寄予董祖誥的信件、手稿是私人關係,以他的麵子,要將這些走官方渠道,的確也能走,也沒人會說些什麼。但如此行事不周,若被洪泰帝得知,可能會降低觀感不說,將來萬一被有心人針對,拿此錯處,小事也會變大事。
許多事情就是這樣,不上稱沒四兩,上稱重過千斤,方臨自然不會犯這種錯誤,給人扣大帽子的機會。
‘給董兄的信、手稿,兩者加起來,竟有洋洋灑灑數萬字了。’方臨其實也沒寫什麼,就是家長裡短,問候日常。
這個時代寄一封信極不容易,也不比前世電報,按字收費,寄一次信的錢一般固定,畢竟紙張能有多重?厚的信是這些錢,薄的信也是這點錢,既然如此,那可不得多寫些麼?
從前去往小和村的信就是這樣,事無巨細,恨不得將能說的都說完,如今給董祖誥的信同樣如此,所以才有四個字叫作‘紙短情長’。
‘從淮安去到京師的商隊,如此長途,一兩個月才能碰到一次機會,平時寫著寫著,積攢下來,就有這麼多了。’
‘董兄一貫討厭文章如老太太的裹腳布,寫得又臭又長,看到我這麼厚的信,如老媽子繁瑣絮叨,不知是何反應?’方臨試想著董祖誥收到信的反應,笑了笑。
等這些寄出,一顆心也落定下來。
‘這次,紅薯若是能得到洪泰帝重視,在接下來連年的天災**中,就能少死不知多少人,為大夏多保存一分元氣,大夏也或許會因此,有著一線浴火重生的希望……’
但說實話,方臨還是沒太大信心。
‘如今大夏的情況,內外交困,內部天災、黨爭,一國之武力,衛所內部都出現問題,冗員、空餉;外部有著遼東韃子,秣馬厲兵……’
‘更重要的是,一個封建王朝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皇帝,若是皇帝昏聵,能造成的破壞簡直難以想象,積攢再多家底都能一朝喪儘,如漢朝之武帝,唐時之玄宗,若大夏真的扶不起,縱然有紅薯,也隻是多苟延殘喘些時間。’
‘罷了,我該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後路準備也不能放下。’
方臨並非愚忠之人,若大夏真的無力回天,也不會跟著一同陪葬。
‘眼下,《三國演義》第三部、第四部稿子通過官方渠道傳至京師,陛下手中,在這個過程中未必不會泄露,那些見錢眼開的太監,實是不能抱太大期望……更糟糕的是,就算他們為了錢,將稿子傳出,我又能奈他們何?’
‘所以,還是得將《三國演義》第三部、第四部儘快推出,帶來銀錢,打出名聲。’
方臨暗下決心。
……
次日,方臨通過分銷渠道,請來江淮之地彆府書商。
相比上次,這次來的每府書商都多了許多,一是這兩月中,發行過數本其他人的通俗,分銷渠道日趨成熟;二則這是方臨的書,還是早有口碑的《三國演義》,真正的頭部書。
如上次一樣,給了前十回樣書,讓這些人看看質量,這一看,在場書商無不沉入其中,趙雲截江奪阿鬥、張翼德義釋嚴顏、孔明定計捉張任……**迭起,單刀赴會、百騎劫營……名場麵不斷。
方臨耍了個小花招,這次同樣是第三部的前十回,再後麵一些的關羽之死、張飛之死、劉備之死,並沒寫出,隻看前十回,並不‘刀人’,完全就是爽得不能再爽的爽文。
如此高質量,將這些書商最後一絲擔心打消,知道搶到就是掙到,一個個競相出價,尤其是上次嘗到甜頭的分銷商,更是瘋狂。
因為這次一炮雙響,一次兩部,又有江淮之地十數個府,這一下子,直接讓方臨收割了小十萬兩銀子!
隨後,這些獲得分銷商的書商連夜帶著書稿回去,淮安這邊,方臨也早就吩咐下去,緊鑼密鼓開始印刷。
……
也就在《三國演義》第三部、第四部印刷期間,蒲知府有了動作,一邊約談城中糧商,遏製糧價劇烈波動,以免造成百姓恐慌;一邊調撥常平倉糧食投入市場,並放出消息,淮安受災程度相對較輕,糧食供應穩定,不必大肆搶糧。
因為蒲知府素來的威信、民望,糧價暫時穩住。
隨後,災民陸續一**到來,蒲知府又陸續放出消息為了打擊不法商販,囤積居奇,根據戶籍,限量購糧;上書朝廷,已減免淮安今歲的賦稅;從受災程度較輕的州府調撥、采買糧食……
按照方臨的思路,每當百姓聽到壞消息,開始恐慌,就釋放‘利好’,進行中和對衝,也是讓百姓看到官府沒有閒著,在持續做實事,一切儘在朝廷掌握,給他們建立信心,穩住糧價。
隨著災民紛紛來到,前年方臨來到府城的那片棚戶區,又重新用上。
官府從預備倉、義倉調撥糧食,進行賑災,給災民施粥。
碼頭、廠坊,也在持續吸收災民,減輕壓力。
可縱使如此,因為這次災情嚴重,仍是壓力巨大。
不必說,當蒲知府邀請城中達官貴人、富商大賈,召集大小商販,他們都是知道今年這一刀是挨定了。
隻是,他們還沉浸在以往經驗,打算和蒲知府反複拉扯,最後意思意思,蒲知府卻不按套路出牌,拿出‘捐獻多少刻碑記錄、公示府城百姓’這一招,一下子打在了他們的七寸。
——城中大族根基在這裡,不能壞了名聲,小商小販也是做的本地生意,更不必說,名聲壞了,那還做個屁的生意?
故而,縱使肉疼,他們也隻能捐出一個符合身份的銀錢,最終,此次捐獻籌款數目是上次災年的數倍。
方臨也在其中,隨大流,根據當前產業,拿出不多不少,並不顯眼。
事後,蒲知府妙計在城中百姓間廣為傳頌,津津樂道。
……
就在淮安府城局勢一片欣欣向好之際,江淮之地,彆地州府的受災詳情陸續傳來,觸目驚心,若是如此也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