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
巍峨宮闕之上,落日霞光浸染半邊天空,鴻雁振翅高飛。
董祖誥出了翰林院,與同僚一道從宮中出去,說著話。
“董兄,可要一同去青樓聽曲?”
“聽什麼曲?董兄,和我一道去喝酒吧!”
“噫,你們這群俗人,還是和我去書肆,挑選些通俗看看。”
……
董祖誥一一婉拒,回去。
一開始,這些應酬還去得稍多些,後來慢慢就不想去了。這些同僚,不管關係如何,他心中總下意識防著一手,也不敢太過親近,被人了解清楚性格秉性,那般就有了弱點……故而,好似每日總是戴著麵具。
這也不是他過於小心,而是‘官場險惡’四字,絕非玩笑。
‘真懷念在淮安的日子,每日讀書、和方兄喝酒,什麼也不用多想,沒有勾心鬥角,何其自在!’
董祖誥暗歎一聲,想到前些日子,傳來江淮之地的水澇消息‘淮安受災,不過爹、娘、方兄一家都在府城,應該無事。我已然聯絡好了商隊,這兩日去信問問。’
等他回去,整理信件,足有厚厚一遝,打算明日找聯絡好的商隊送出,也就在這時,方臨托商隊送來的信到了。
董祖誥道謝,送走商隊送信之人,感受到沉甸甸的重量,打開,看到同樣厚厚一遝的信件,其中有代他爹、娘一同捎帶過來的,方臨自己的,這些鄉書,讓他心中湧起陣陣暖流,視線都微微有些模糊,千言萬語最終化作一聲歎息“方兄啊!”
董父、董母信件自不必提,方臨信中,多是家長裡短,府城近來如何,發生了何事,前些日子暴雨見聞……
當董祖誥看過這些,翻到關於紅薯的手稿,動作一頓。
……
宮中。
洪泰帝從前朝回來,隻感覺身心俱疲。
秦地、魯地、豫中遭災,視作糧倉的江淮之地也遭遇水澇,值此國事維艱之際,朝中眾臣竟還在忙於黨爭!
——由於地域、思想、出身、老師等的不同,朝中官員分出了許多派係,如浙黨、楚黨等等,代表不同的利益。
多地受災,必然要在未受災的某一地加重賦稅,調撥糧食,因為這般誰占便宜、誰吃虧的事情,朝中眾臣還在鬥法。
洪泰帝想到初登基時,少年時代意氣風發,如今與文官們鬥了十多年後,徹底看清了那幫文官的嘴臉,他們滿嘴的仁義道德,舉著孔孟的旗子,做著齷齪的事情,一個個比鬼還精,是名副其實趴在大夏上的吸血蟲!
“罷了,由得他們去。”
洪泰帝有些不想管了,想效仿自家老爹、爺爺,順成、弘德年間,連續十多年不上朝,大夏一切卻也在有條不紊運作,各級衙門機構好似沒事人一般,照樣自行運轉。
究其緣由,有兩者在維持大夏不亂,一為信仰,無論國家發生天災,還是**,這些文官會自發地維持秩序,就像家裡的婆娘,好不容易媳婦熬成了婆,她會心心念念想著這個家,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走極端;二是利益,這些文官雖然派係不同,代表不同的利益,但也要努力維持國家平穩,才好持續地、長久地從中攢取各自的私利。
洪泰帝想到這點,隻感覺又想氣又想笑,國家和文官,本質上講,其實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甚至,黨爭對他也是有利的,可以保障皇帝的權利,隻要當好裁判,不讓黨政極端化,非此即彼,拿著信仰、道德作為鬥爭的武器,隻顧私利,不顧國事,竭澤而漁、不顧後果地攢取私利,就一切尚好。
隻要保證這點,彆的不想管,那就真的可以不管。
洪泰帝搖搖頭,放下這些亂七八糟的念頭,坐下翻開《三國演義》第三部。
因為方臨的《三國演義》第三部、第四部稿子,走得是官方渠道,故而,比給董祖誥的信要早幾天到來。
隻是,洪泰帝舍不得一次性看完,這幾天來,都隻是一次隻看三五章回。
等今日看到在關、張死後,劉備誓師伐吳,遭陸遜火燒連營八百裡,白帝城托孤,隨後,諸葛亮挑起重擔,嘔心瀝血,鞠躬儘瘁,死而後已,不由百感交集。
“如此臣子,人臣之楷模,天下何處去尋?”洪泰帝感歎著,合上《三國演義》,看著扉頁的那個‘義’字,久久難以回神。
這時,陳大伴過來通稟“陛下,董修撰遞了牌子,在外求見。”
洪泰帝對這個自己欽點的狀元,還是印象不錯的,放下書道“召他進來吧!”
董祖誥過來,自然是說紅薯之事。
洪泰帝聽著,一向冷硬、喜怒不形於色的臉上,頗為動容,實在是,沒人比他這個皇帝更明白,如此高產作物對當下天災連綿的大夏是何等意義了!
當然,也不說他這個皇帝如此好糊弄,董祖誥一說,他一下子就信了,而是他知道,這種事情很好調查,根本做不了假,他不認為董祖誥會……或者說,敢騙他。
“陛下,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番薯來到北方,或許可能水土不服,做不到南方堪比麥子產量七八倍的產量,但想來二三倍總是有的。”董祖誥未防話說得太滿,謹慎保守道。
“如此也夠了,哪怕二三倍,也不知能為大夏解決多少麻煩。”
洪泰帝說著,忽而看向董祖誥,突然問道“董修撰,你來京城也有數月,可是近來才想起此事?”
“不敢欺瞞陛下,此事,乃是臣之義弟……”董祖誥說了方臨來信,不曾貪墨半點功勞。
至於說背後可能給方臨帶來的風險?他自問已經夠謹慎了,但方臨比他還甚,好像生怕被人迫害似的,就如此次番薯事件,他反複評估後,認為方臨真不必多想。
“原來如此。”
洪泰帝卻是誤會了,聽著董祖誥口中的方臨,再想到朝中那幫文官,發自內心感歎道“真赤誠之心也!為天下蒼生,進獻番薯,此為仁;不慕名利,如此大功德,讓於你這個義兄,是為義,如此仁義之士,真是勝過那些滿口仁義道德之輩,不知多少矣。”
“如今未有實證,不好妄加賞賜,等驗證之後,再酬爾等之功。”
讓董祖誥去了,他吩咐陳大伴派人去驗證此事,親自盯著,有結果立刻來報,隨後,,高興起身在店中踱步,好一會兒才又坐下。
‘今日大喜,朕也當獎勵一下自己,可以多看些時候,就再看三回……不,五回吧!’
宮中陷入一片安靜,隻有熹微的書頁翻動之聲。
……
就在紅薯手稿傳送至京師,洪泰帝派人驗證之時,淮安府城《三國演義》第三部、第四部售賣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