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傍晚,烏雲低垂,狂風呼嘯,掃過園子,院中樹木瘋狂搖擺,草葉翻卷。
乖乖一身毛發被風刮得豎起,連忙靈巧一躍,跳進亭子,挨著亭子中正在下棋的秋秋姐弟三人坐下。
這個時候,方泰也從廠坊回來了。
他近來在學習經商,到了實踐階段,方臨開始將廠坊的一攤子交給他,逐步放權,這個過程中也會犯錯誤,但經商麼,都是這般喂出來的,方泰成長很快,進步明顯。
方泰整理了下被風刮得淩亂的四方巾,走到廊前,對方臨道:“爹,看這樣子,似是要下暴雨,今年,會不會又出現汛情?”
“早有組織百姓,在城外疏浚、開掘排水溝渠,就是連日暴雨,也不會像是六年前決堤那般嚴重,至於普通災情,有災救災,將百姓遷往海外就是。”
這幾年間,因為城外沿江那片區域,當初遺禍,多有爆發汛情,也就每年疏浚,才能泄洪減輕危險。
不過,這般的疏浚,治標不治本,遇到汛情那些排水溝渠就會被淤積堵上,基本要每年疏浚,耗費大量資財。
可若是不疏浚,一旦爆發汛情,就會非常恐怖。
——隻能說,世上許多事情就是如此,錯過了最合適窗口,做錯選擇,後續就十分麻煩,即使徒耗十倍、百倍的資財彌補,效果也遠不如曾經了。
“爹說的是,我們將自己能做的都做了,竭儘全力,剩下的交給老天爺就是,這就是爹說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了。”方泰如是道。
方臨看了大兒子一眼,知道這個大兒子看出些什麼,這是在拐外抹角安慰自己:“比起你二弟,你倒是有些大智若愚的性子,深知藏拙,爹對你是放心的。”
他沒有在這方麵多說,話鋒一轉:“至於你說的道理,爹何嘗不明白?隻是,這世上有些事情,不是儘力了,就能心安的。正如爹這些天一直在擔憂的,你京師董伯伯的事情……”
方泰明白老爹的意思,自家老爹和董伯父,相識於微末,有著將近二十載交情,不是一句‘竭力相救,剩下的交給天數’就能心安的,這是關心則亂了。
這時,鄧管家匆匆找來:“老爺,您吩咐過,有京師來信第一時間……”
“哦?快快給我!”
方臨一把接過信,讓大兒子自去收拾,自己匆匆去往書房,打開信,看到果然是張瑞安來書,已然救下董祖誥,這才長出一口氣,感覺心中多日懸著的一塊石頭落地。
“董兄過了這一劫,不但保住性命,還即將外放,履任淮安知府麼?”他心中欣然。
雖說淮安知府是誰,他其實無所謂,對方真不聽話,架空就是,但若是董祖誥這種有默契的,自然更好,彼此共事,相得益彰,許多事情的效率也能大大提升。
方臨繼續往下看,信中,張瑞安提及魏忠賢的態度,對方感念先帝恩情,自己都是沾了他的光,就連這次事情,自己其實出力有限,魏忠賢更多也是看在他的麵子上。
這讓他不由回憶起當初去京師與洪泰帝見麵,所見旁邊那個中年白麵無須男子,神色複雜。
“魏忠賢此人,功過且不提,隻說這個人本身,心狠手辣是真的,但也的確是重情義之人,身上自有一股人格魅力,也難怪能拉起如此大一股勢力。”
信中後續,張瑞安簡略提及自家老母之事,自己即將離京,回鄉扶靈。
“此事……唉!”
方臨唏噓不已,這世上,是真有如花木蘭、梁紅玉這般巾幗英雄的奇女子,也的確有如徐庶之母、嶽飛之母這樣的貞烈母親。
不過,對張母,方臨是佩服的,但對張瑞安投靠魏忠賢,張母苛責,拿張瑞安與秦檜之流相比,他又是不認可的。
秦檜那種人,投降賣國;魏忠賢對遼東韃子,可是一慣強硬鐵腕,更卓有成績,這怎能一樣?
當然,魏忠賢貪汙、殘害無辜讀書人,這也沒得洗,可那群文官就好到哪裡去了?
方臨可以負責任的說,如韓元敬、蒲元皓這般的文官,乃是極少數,大夏九成九的文官,如魏忠賢一樣貪!
不,他們不但貪,還無能!
唯一比魏忠賢強的是,這些人掌握輿論喉舌,善於裝裱,給自己洗白,給人一副好似很有風骨的樣子。
“名聲殺人啊!”
方臨吸收此事經驗、教訓,更深刻理解了‘唯名與器,不可假於人’的道理。
他歎息之餘,忽然感受到一些不妥,發現這事似有蹊蹺:“不是我陰謀論,而是張母找來這件事的結果就是,魏忠賢損失了一位智囊、謀士,對自身勢力是有削減的……更細思之,張母在鄉間,怎麼就聽到了風言風語?為什麼偏偏這個時候找來?很難說不是有人針對張瑞安,或者說是針對張瑞安背後的魏忠賢!”
這種事情,有心人想要做手腳,太簡單了,針對張母的性情,放出風聲,推波助瀾,稍稍引導輿論,完全能做到無痕無跡,想追查都追查不到。
“文官的又一次反撲麼?”
方臨喃喃著,這種事情,他從不憚以最大惡意揣測人心,至於沒有證據,自由心證即可。
‘以張瑞安的聰明,大概是能想到這些的,不過拒絕魏忠賢奪情,想來出於對張母的孝道之外,還是因為這次事情受到了些影響……張瑞安對曾經的選擇,恐怕是極為後悔的。’
‘說回朝堂,魏忠賢失去了張瑞安這位智謀之士,同時,文官又因為這次上書死諫行動失敗,也會愈發謹慎小心……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他想到這裡,皺了皺眉:“可此時,魏忠賢不能倒啊,一倒大可能就是天崩地裂……”
魏忠賢壓著文官,壓著‘不能隻剝削江淮之地,要一視同仁,對彆地加稅’的聲音,壓著貪汙賑災款項的各地官員,同時撈銀子給遼東供給軍餉,提拔有能力的武將。
要是魏忠賢倒下,再沒有腦子拎得清、強有手腕的人物接手,這些措施被推翻,後果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