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集 儒學大家_華夏真相集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華夏真相集 > 第二十八集 儒學大家

第二十八集 儒學大家(1 / 2)

遼東半島,漢朝故事。

漢使涉何到朝鮮傳達漢武帝詔諭,朝鮮國王衛右渠不肯奉詔,乃派軍隊禮送漢使出境。涉何心懷恚怒,一旦離開衛氏朝鮮國境,便在浿水岸邊刺殺朝鮮裨王長,然後渡河馳回。

涉何回到京城,向漢武帝報告:朝鮮王不奉天子詔,臣故殺其將軍示威。

漢武帝並未追究涉何擅殺之過,反加提拔,命為遼東東部都尉。

涉何到任,複向朝鮮傳諭大漢天子詔旨。衛右渠心懷怨恨,派兵偷襲遼東,殺害涉何。

衛右渠隻圖報仇痛快,未料經此一舉,便即招至滅國之災。

漢武帝聞報,衝衝大怒。乃調集國中在押囚犯,編練成軍,詔命平滅衛氏朝鮮之國。

元封二年秋,漢武帝下達東征詔命。分兵兩路,南北夾擊。南麵一路,派樓船將軍楊仆率領五萬大軍,從齊地乘船,渡過渤海;北麵一路,派左將軍荀彘率軍,從遼東郡出發。

漢軍南北並進,合力攻打朝鮮。衛右渠毫不示弱,調兵據守險要,拚力抵抗。

先說北路之戰。漢軍北路統帥荀彘先到,急欲建功,不待與南路水軍形成聯手之勢,便即分兵派將,率先發動攻擊。遂以部將鄭多為先鋒,率領遼東兵輕舉冒進,結果遭遇朝軍迎頭痛擊,漢軍隊伍潰散。鄭多逃回,主帥荀彘大怒,下令當即處斬,懸首營門。

再說南路戰場。漢軍水路統帥楊仆,率領齊軍七千,卻是勢如破竹,一路抵達朝鮮腹地,圍攻朝鮮國都王險城。朝鮮國王衛右渠據城防守,先不出戰。其後探知楊仆兵少,便就當機立斷,下令出城迎擊。漢軍寡不敵眾,又失地利之先,於是大敗。

楊仆棄眾而逃,藏匿山中十多日,派人四處尋找收攏潰散士卒。

與此同時,荀彘再次出擊,攻打浿水西岸朝鮮大營,同樣戰之不利。

漢武帝聞報楊、荀出師不利,便改剿為撫,派使者衛山前往朝鮮,曉諭衛右渠投降。

衛右渠經過數戰,雖然皆都獲勝,但亦知自己國小兵弱,絕非強漢敵手。聞說漢使再次到來,於是以禮接見衛山,就勢謝罪:我本不欲抵抗天朝,願意投降。隻擔心被楊、荀二將殺害,故以兵拒之,其罪不小。今既見漢天子符節,請許我降服。

衛山見其如此痛快,倒也頗出意外,欣然許之。

衛右渠大喜,於是派遣太子衛長為使,率軍萬人,隨衛山前往長安謝罪。並主動表示,願進獻戰馬五千匹,並向漢軍饋贈軍糧。

衛長既奉父命,遂攜帶犒軍物資,引軍一萬,前至浿水。

衛山與北路統帥荀彘商議,命朝鮮軍士留下軍糧,放下兵器,然後整隊西進。

太子衛長見此,疑心大起。以為衛山與荀彘合謀,便似當年白起坑殺趙卒一般,欲要設詐殺害自己。於是拒絕放棄武器,而且不再渡河,複又率眾返回。

衛山回到京城,向天子報告:雖然衛右渠答應投降,但卻指使太子衛長抗命。

漢武帝問明衛長抗命情況,便知事出有因,實乃衛山處理有誤,以至弄巧成拙。於是勃然大怒,詔命處死衛山,然後檄命荀彘,繼續進軍。

荀彘奉命,遂鼓餘勇,再整三軍,破釜沉舟以戰。漢軍再無退路,於是一舉擊敗浿水西岸朝鮮守軍,推進到王險城下。

楊仆此時也重聚部眾,吸取前番失敗教訓,奮勇而至,分兵圍城。

荀彘所領部隊多為燕代士卒,向稱強悍之師,故此前因輕舉冒進而敗。此番知恥後勇,故有浿水之勝。但亦正因此勝,軍中將士又多驕傲輕敵,不能精心策劃攻城戰術。

衛右渠父子率領舉**民,堅守國都王險城,於是漢軍頓兵城下,數月未克。

楊仆所率齊地士卒,入海時已有多人逃亡;先前在王險城下戰敗,由此普遍恐懼畏敵。由此今番圍困王險城,楊仆經常按兵不戰,出工而不出力,佯攻而已。

隻因漢軍圍城曠日持久,王險城中存糧將儘,箭矢亦乏,漸漸難以支撐。朝鮮君臣經過商議,再次決定議和投降。

鑒於荀彘率部在北門急攻,而楊仆所部按兵不動,朝鮮大臣便派使者潛出南門,私向楊仆投降。楊仆雖然厭戰,但因不敢私自許和,以至朝鮮使者往來傳話,尚未議定。

荀彘屢次與楊仆約期會師,發動總攻。而楊仆打算談和,故不響應其議。荀彘見此,知道王險城難克,也便派人進城,勸降朝鮮。

未料衛右渠性格甚是強項,越發不肯向荀彘低頭,隻想歸附楊仆。漢軍二將皆欲搶功,反生矛盾,以致不能相互協調。

荀彘數度派人前往水軍大營,見楊樸始終皮裡陽秋,不置可否,於是大疑,議於諸將。

部將:依末將私心揣度,楊仆此前有失軍之罪,本當積極配合將軍攻打,以建新功。今卻暗與朝鮮私通,而朝鮮寧死不降將軍,何者必是楊仆將欲謀叛朝廷,欲投朝鮮也。

荀彘:卿言是也。我當上奏朝廷,述其反狀。

由是寫表上書,報至長安。

漢武帝覽奏不悅,說道:因爾等不能破敵,朕故派衛山前往曉諭招降。衛右渠派遣太子謝罪,衛山卻與荀彘犯錯,終壞衛右渠歸降之約。今兩將複不能同心協力,何能克敵!

遂派公孫遂為欽差特使,持節前往協調二將,並且委以便宜行事之權。

公孫遂到達朝鮮,先入城北大營。

荀彘先入為主,趁機奏道:朝鮮久攻不下,在於楊仆多次相約進攻,而又不按期會師。欽差大人今若不將其拿問,恐其反叛,與朝鮮通謀,共滅我軍。

公孫遂聽其一麵之辭,遂以天子符節,召楊仆到荀彘軍中議事。

楊仆見到天子符節,不敢不至,隻得離開水軍大營,來見欽差。

公孫遂更不聽其解釋,當即喝令拿下,解除兵權,並命將其水軍部眾,全部交給荀彘統領。公孫遂自謂此事辦得漂亮,就此還歸長安,回報天子。

漢武帝問明調解過程,怒不可遏:我大漢將帥大臣,處理軍國大事,皆如此兒戲耶!

當即下令,將公孫遂推出午門,立即斬首。

荀彘統並兩軍,誌得意滿,雄心大發,便令水陸並發,急攻王險城。

如此以來,漢軍再無內耗,同心協力,立即戰力加倍,勢不可當。

朝鮮守軍立時支吾不住,文武群臣由此大嘩。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等一般重臣私下商議,認為王險城必破,而國王衛右渠又不肯降,於是相約投漢。

計議已罷,立即投入行動。於是路人、韓陰、王唊越城而逃,投降漢軍。結果路人死於奔降途中,韓陰、王唊終至漢營。

漢軍統帥荀彘準納其降,並令二人暗通尼溪相參,使為內應,相機獻城。

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參發動兵變,派人殺死衛右渠,宣布歸降漢朝。

國王既死,大臣成已便趁王險城未破,率兵造反,趁火打劫,攻打異己眾官。

朝鮮太子衛長因見大勢已去,獨自逃出城來,投降漢軍,並請漢軍入城平叛。

荀彘從之,乃派精銳之軍,隨衛長、路人之子路最入城。漢軍入城,殺死成已,迅速平定叛亂。繼而布告安民,告諭朝鮮百姓,朝鮮國就此歸附大漢朝廷。

朝鮮就此平定,奏報入京。

漢武帝大喜,敘論戰功,大行封賞。

詔令:封尼溪相參為澅清侯,韓陰為荻苴侯,王唊為平州侯,衛長為幾侯。路最因其父死於奔降途中,封溫陽侯。留兵鎮守王險城,下令大軍班師。

荀彘領旨,班師回京,欲圖封侯之賞。

未料天子暴怒,立命拿下,將荀彘、楊仆皆都付於廷尉。

未經三推六問,廷尉便議定其罪,具折上奏:荀彘身為三軍統帥,有負朝廷重托,因私害公,犯有急功嫉能、違背軍事計劃之罪。依照漢律,當處棄市之刑。楊仆率部抵達洌口後,本應等候荀彘合兵進擊,擅自搶先進軍,損失慘重,依法當死,許以錢贖罪,廢為庶民。

漢武帝覽奏,以為處置得當,便即允準。因此雖將朝鮮滅國,大軍統帥皆無戰功。

畫外音:漢武帝既滅衛氏朝鮮,便在其地先後設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四郡之下設縣,郡縣長官均由漢朝派官擔任。四郡之設,標誌漢武帝已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正式納入漢帝國統治範圍。漢昭帝始元五年,罷去臨屯、真番二郡,並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在今朝鮮平壤,管轄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初在夫租,後因受貊族所侵,遷往高句麗西北,管轄高句麗、夫餘等族。漢朝在朝鮮北部進行郡縣統治,使漢文化在朝鮮迅速得到傳播。當時不僅有漢官到朝鮮四郡任職,更有富商大賈前往經商,中原無土農民前往墾荒。朝鮮四郡,已是一派漢化景象。

閃回結束。按下朝鮮,複說中土。

元封四年,匈奴遠遁,朝鮮平服,天下一統,歌舞升平。

齊地官吏上報,膠西王劉端病故。隻因此位王爺荒淫無道,及其身死,舉國歡騰。

劉端乃漢景帝之子,武帝從兄。吳楚七國反叛被平,以皇子身份受封為膠西王。為人殘暴凶狠,患有陽痿,接觸女人,便會患病數月。由是轉喜男寵,並將受寵者任為郎官。

未料此位郎官卻是精力旺盛,更喜女子,不久便與後宮嬪妃**,被人告發。

劉端醋意大起,因將郎官捕殺,並殺其子以及老母。

至漢武帝時,劉端行為愈加乖戾,屢次觸犯天子法令。公卿大臣多次請求將其誅殺,天子因為兄弟至親,不忍心為之,屢加容讓。因而劉端得寸進尺,行為更加過分。

齊相韓臣見此,兩次上奏朝廷,請求削其國土,以為懲戒。武帝詔準,削其大半封地。劉端心中懷恨,於是儘棄國政,對國內財賦不再管理。

不過數載,膠西國府庫全都倒塌破漏,腐壞財物以億萬計。劉端始終不加收拾,且明令屬下官吏,自此之後,不準收取民間租賦。又詔命全部撤除警衛,封閉王宮,隻留一門,以供出宮遊蕩。又屢次改換姓名,假扮平民,到其他郡國旅遊。

自此以後,凡朝廷派往膠西任相國、二千石級官員,奉行漢朝法律治政,劉端總是尋其罪過,報告朝廷,令罷其職;若無罪過,則設詭計,用藥毒死。

膠西王極富賊智,所設詭計辦法,窮極變化。朝廷所委官員死法各異,無從查起。因此膠西雖是小國,而被殺受害之二千石級官員,卻較之彆國多出十數倍。

漢丞相公孫弘聞報膠西情況,心生一計,便向天子建議,奏請派遣董仲舒去膠西為相,以便借刀殺人。漢武帝覽奏,卻謂丞相乃為好意,亦知董仲舒乃是當世大才,必可撥亂反正,由是詔準。於是便封董仲舒為膠西國相,即日授璽上任。

鏡頭閃回,敘述董仲舒來曆。

董仲舒者,河北景縣廣川人。自幼天資聰穎,酷愛學習。家有大批藏書,讀起書來常常廢寢忘食。父董太公為使其子勞逸結合,遂在宅後修築花園,以為散心歇腦之所。

第一年動工造園,園中陽光明媚、綠草如茵、鳥語花香、蜂飛蝶舞。

長姐心疼兄弟讀書用功過度,多次邀請到園中遊玩。董仲舒手捧竹簡,隻是搖頭,不顧園景,隻學習《春秋》不輟,背誦《詩經》不已。

第二年,園中假山建成,諸子紛紛爬上假山,呼天喚地,聲動書房。董仲舒獨處室中,隻作不聞,從早至晚,不是讀書,便在竹簡上刻寫詩文。

第三年,花園全部建成,水光山色,美侖美奐。董家親朋好友,攜兒帶女前來觀看,都誇此園建得精致。父母命人呼喚仲舒入園同遊,其隻點頭而已,仍舊埋頭學習。

由此三年,董仲鄶目不窺園,便至經綸滿腹,迥異於同輩。

年齡漸增,董仲舒求知欲愈見強烈,遍讀儒、道、陰陽、法家書籍,遂為大師。

三十歲時,董仲舒開始招收大批學生,精心講授儒家經典。講學之時,命在課堂上掛以帷幔,董仲舒坐在帷裡講授,學生在幔外聆聽;並命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如此未至數年,董仲舒名聲大振,舉國皆知。

忽有一日,遠客來訪。董仲舒觀其相貌,便知非同常人。坐而論道,彼此驚異。

須臾,客人望天說道:天欲雨矣。

董仲舒笑道:禽居在巢知風,獸居洞中知雨。公非狐狸,就是鼷鼠。

客人被他道破行藏,立即變成一隻老狐,奔出門外不見。

通過講學,董仲舒為漢朝培養出大批人才。

眾徒畢業之後,有為諸侯王國相者,有為長吏者,皆具治國理政才能。

由於董仲舒聲譽日隆,漢景帝聞之,召為博士,使其掌管經學講授。董仲舒乃設壇教授,又一門心思教學研究,三年不曾還家。

漢武帝繼位後,命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為代表,參加天子策問。漢武帝連續三次策問,一問治國之道,二問治政之術,三問天人感應,是為“天人三策”。

董仲舒從容對策,詳述天人感應,論述君權神授。

武帝大喜,乃詔命天下,宣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又使董仲舒出任江都國相,輔佐易王劉非。乃以《公羊》為則,推究自然災異、陰陽運行之道。在求雨時能閉陽釋陰,使天下雨;止雨時能閉陰釋陽,使雨停止。

以此漢國之術行於江都,未嘗不得所欲。

易王劉非是武帝從兄,粗暴蠻橫,但對董仲舒非常尊重。且將董仲舒比作管仲,自以齊桓公自喻,欲篡奪漢室,獨霸諸侯。

董仲舒主張春秋大一統理念,因此借古喻今,進行規勸: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此之謂仁。以德教化民眾,而使風氣大行,仁之至境也。故孔子之徒,即幼童亦羞提五霸,是因五霸先行欺詐,後行仁義。是耍手段而已,故不足被有道者提及。

劉非聞此,知道董仲舒不讚成自己稱霸,由是懸崖勒馬。此後一改驕橫狂妄舊習,采納儒術治國,儘守臣職,忠君效祖。

董仲舒為相江都六年,因常為祈雨止澇祭祀,朝廷以為怪力亂神,遂廢為中大夫。

漢武帝元光六年十二月,易王劉非病故,終年四十一歲,子劉建承襲王位。

劉建自幼便在王宮長大,養尊處優,放蕩不羈,父死之後,更加為所欲為。複聯絡淮南王劉安等人,企圖謀反。淮南王事敗自殺,丞相府長史在易王府查出武器、印璽、綬帶、使節、地圖等物,作為反叛物證,奏報天子。

武帝覽奏,派宗正、廷尉前往廣陵查辦。

劉建情知罪不可赦,遂以衣帶自縊身亡。妻妾諸妃被叛棄市,幼女劉細君年幼幸免。

漢武帝建元六年,長陵高園殿及遼東高廟兩地,相繼發生大火。

董仲舒相信道家天人感應之說,帶病起草奏章,以兩次火災為據,說明上天之怒。

奏章寫畢未上,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見奏章,就把草稿偷走,交給天子。

武帝看後大怒,欲將董仲舒斬首;後憐其才,又下詔赦免,但罷其職。

從此之後,董仲舒不敢再說災異之事,專心從事儒家教學,教授《公羊春秋》十年。

元朔四年,丞相公孫弘聞說膠西王劉端倒行逆施,大殺朝廷所派官員,故此推薦董仲舒去做膠西王國相,其實欲以借刀殺人。

董仲舒雖知劉端凶殘蠻橫,但既領聖旨,不敢違命,隻得走馬上任。

劉端知道董仲舒乃是知名大儒,便不敢殺,反對其甚為尊重。

即便如此,董仲舒在膠西也是一直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唯恐遭遇不測。好不容易熬過四年歲月,終以年老有病為由,辭職回家。

從此以後,董仲舒結束仕祿生涯,晚年隻是埋頭讀書、著作。但朝廷每有大事,還常派人到府請教。董仲舒都有明確答奏,後來廷尉張湯將其答陳整理為《春秋決獄》一書。

漢元封四年,膠西王劉端去世,在位四十七年。因無子嗣,封國廢除,置膠西郡。

三年之後,董仲舒於家中病卒,葬於長安西郊。



最新小说: 數奇不遇 舔人就變強,仙子太多遭不住了! 無限升級之最強武魂 玄幻:徒兒你太厲害了,下山禍害師姐去吧 超神:我媽說我是意外 躺平黑蓮靠做鹹魚飛升了 麗塔的傻瓜丈夫 流放後嫁糙漢,病弱美人被嬌寵了 抄家流放,醫妃搬空侯府手撕渣爹 靈氣複蘇:從菜花蛇進化成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