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經過其墓,為表尊敬,特地下馬致意。由此,董仲舒墓地又名下馬陵。
鏡頭轉換,按下朝廷,複說西域。
烏孫國太子病逝,昆莫獵驕靡欲以其子岑陬軍須靡為太子,引起太子弟大祿不滿。
大祿握有兵權,計劃起兵叛亂。獵驕靡分給軍須靡萬騎,使其自立,自掌萬餘騎兵。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求與烏孫結盟。獵驕靡畏懼匈奴,未許其請,但派數十名使節,隨張騫至長安,以表友好。
使節到達長安,因見西漢國勢強盛,便即回報獵驕靡,奏請考慮與漢朝結盟。
匈奴單於聞說烏孫私與漢朝往來,很是生氣,揚言將要發兵攻之。
獵驕靡惶恐,由此意決,就派使者獻馬給漢朝,願娶漢朝公主,主動請求結為聯盟。
漢武帝詢問群臣意見,經過朝議,決定先納聘禮,然後遣送公主。
烏孫喜而從之,便以一千匹良馬作為聘禮,送至長安。
元封六年,漢武帝封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為宗室公主,替父贖罪,遠嫁烏孫。
獵驕靡大喜,乃以劉細君為右夫人。
匈奴得知烏孫與西漢結盟,亦派單於女兒與獵驕靡成婚,並被獵驕靡立為左夫人。
劉細君自建宮室居住,一年中數次與獵驕靡聚會,並用財物賞給獵驕靡左右貴人。
獵驕靡年老,與細君僅是名義夫妻而已。
兼又語言不通,劉細君很是悲傷,乃作《悲愁歌》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王延。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其歌傳至長安,漢武帝見後憮然,此後每隔一年,就派使者送去帷帳、錦繡等物。
獵驕靡因為年老,不能與江都公主行夫妻之實,便欲將公主下嫁己孫軍須靡。
劉細君不從,上書給漢天子說明此事。
漢武帝回書:子宜以國家為計,隨從烏孫國風俗。今漢朝要與烏孫聯合,消滅匈奴,卿責甚重,望委屈以從之。
劉細君覽書,流淚不止,隻得含辱遵從。
其後不久,獵驕靡去世,軍須靡代立為王,乃立江都公主為王後。
劉細君與軍須靡生有一女,名叫少夫。
太初四年,劉細君終鬱鬱而終,隻在烏孫生活五年。
劉細君死後,漢帝又封楚王劉戊孫女劉解憂為公主,嫁給軍須靡。
其後軍須靡死,弟翁歸靡為昆莫王,依烏孫風俗,繼娶解憂公主為妻。
畫外音:解憂公主經曆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曾嫁三任烏孫王,在烏孫生活五十年。積極配合漢朝遏製匈奴,為加強漢室與烏孫關係,作出極大貢獻。
鏡頭轉換,按下西域,複說漢廷。
丞相公孫弘欲借膠西王之手殺掉董仲舒,故舉其為膠西國相。
未料董仲舒自膠西告老還鄉,全身而退。公孫弘就此病亡,反而死在董仲舒前麵。
鏡頭閃回,敘述公孫弘生平。
公孫弘字次卿,出生於菑川國薛縣。年輕時曾在縣中為獄吏,後因觸犯法律免職。因失生計,曾到海上牧豬。
漢文帝時任用儒學之士,初設一經博士。公孫弘因通曉《詩》、《書》,聞名郡國,與賈誼同被征為博士,遷為太中大夫。
公孫弘於不惑之年,開始學習《春秋》,最終選擇研習《公羊傳》。漢景帝時,《公羊》博士胡毋生回到齊地教書,公孫弘拜以為師。
漢武帝建元元年,詔求天下賢良方正,及直言極諫之士。公孫弘以賢良之名,被菑川國舉薦入朝,時已六十歲高齡。
公孫弘重回長安,奉命出使匈奴,不合武帝心意,因此稱病還鄉,賦閒在家數年。
元光五年,武帝再下舉賢詔,菑川國一意推舉,公孫弘再次入京,在太常官所待命。
武帝親發製書,策問天人之道。公孫弘以“和”解釋上古治世,並言“仁、義、禮、智”四字,是為治國之道。太常認為公孫弘對策無甚新意,將其列為下等。
疏文呈上,武帝卻將公孫弘對策之文提為第一,並詔入見,再次拜為博士。
西南夷數次舉兵反漢,武帝深感憂患,便派公孫弘至西南視察。公孫弘回朝後極力反對通西南夷之策,武帝卻並不認同。自此之後,每次朝會,公孫弘從不駁斥爭論。
武帝見公孫弘熟悉文書吏事,擢升其為左內史,使治理京畿。公孫弘為人雄偉奇異,見多識廣,常稱人主唯恐心胸不寬,人臣唯恐不儉。元朔三年,升為禦史大夫。
漢武帝詔命修築朔方郡,勞役之累波及崤山以東。又命修建西南夷道路,燕齊、巴蜀之民疲憊不堪。公孫弘多次向武帝諫言,稱以此疲敝中國,而為無用之事,請停其工。
武帝不以為然,便命中大夫朱買臣總結二事之利,以詰問公孫弘之諫。
朱買臣奉旨,當麵提出十問,公孫弘皆不能答。
公孫弘道歉認錯,但仍奏請停修西南夷道及蒼海郡,建議集中力量經營朔方郡,漢武帝準奏。武帝欲複用內史寧成,公孫弘因其行政酷虐諫止,武帝聽從。
時有齊相主父偃,被趙王劉彭祖告以受賄、謀害齊王諸罪,因而下獄。漢武帝本不想誅殺主父偃,欲使其以錢自贖。
公孫弘嫉妒主父偃才能,於是奏道:齊王自殺絕嗣,封國被廢,主父偃乃是罪魁。陛下如不殺主父偃,臣恐無法向天下人交待也!
武帝信以為然,於是詔命誅殺主父偃。
主父偃是齊國臨菑縣人,與公孫弘乃是同鄉。年輕時學習縱橫家遊學之術,很晚才學習《周易》、《春秋》,以及百家之言。遊學於齊,被儒生排斥,不能容身。
元光元年,主父偃向西進入函穀關,會見衛青,得其賞識。
衛青多次向皇上進薦主父偃,奏章皆被公不弘扣壓,漢武帝始終不察。於是衛青還師之際,便帶主父偃進京,直接上書闕下。
主父偃遂被武帝召見,並上治國之策。
武帝覽策大喜:何相見恨晚耶!
於是立即重用主父偃,任命其為郎中。主父偃多次上書言事,每次皆中帝意,由是一路升遷,先為謁者、次為中郎、繼為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曆史罕有,由是群臣震驚。
主父偃感激天子知遇之恩,於是慨然上疏,反對分封,建議推恩之製。其奏略雲:
昔之諸侯,封地不過百裡,強弱形勢格禁,容易轄製。今之諸侯,有至連城數十,地方千裡者,勢緩則驕奢淫侈,勢急就阻強合縱,抗拒京師。如削割其地,則必萌亂,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多至數十,長子代立王位,其餘骨肉但無尺寸之地,致仁道不宣。望陛令諸王推廣恩德,分其土地給所有子弟,使之為侯。則人人喜得其封,誰不從之皇上此舉,明以德施恩諸侯,實使諸王分割其地。未許三五十年,則諸王之勢漸漸削弱矣。
武帝覽疏大喜,因從其議,乃下發推恩令,行於諸國。更封主父偃為中大夫,炙手可熱,寵冠當朝。眾臣見之,均欲巴結主父偃,府前車馬盈門,旬月間賄賂竟達數千金。
麵對眾臣行賄,主父偃來者不拒,毫無避忌。
門客不解,由是問道:主公既受陛下之寵,不愁富貴,何必貪賄如此,自汙清名
主父偃:卿其不知。我未發達之時,在齊國頻遭儒生欺辱排擠。今既為中大夫,當使故國之人,知我富貴權勢,以自愧也。
門客:富而不貴,又何顯耀於鄉人
主父偃:先生之言,委實一語中的。我今既為中大夫,權傾當朝,諸侯皆必趨附。若將親生之女,送入齊王宮中為妃,卻又如何
門客:若果如此,則可一步登天,在齊國永為貴族門第也。
主父偃聞言大喜,於是便命其門客為使,前往齊國,為己女向齊王求婚。
當時齊國君主,乃是齊厲王劉次昌。
厲王生母,乃是紀太後。因欲加固娘家勢力,便效當年呂後之舉,將自己侄女許給兒子厲王,使為王後。但齊厲王卻亦與當年漢惠帝劉盈一般,並不喜其表妹。
紀太後惱怒,乃使親女管理後宮,除王後之外,將厲王與後宮諸妃就此隔絕。
然而太後之女亦即厲王胞姐,竟因此與齊王**,混作一處。
緋聞傳開,朝野皆知。紀太後未料弄巧成拙,至此後悔不及。
便在此時,朝廷內宮卻又出現差故。
漢武帝生母王太後,欲將外孫女下嫁諸侯王,但未選定宜嫁何國,猶豫不決。太後身側有宦官徐甲,乃是齊人,於是進言,宜將郡主嫁給齊王。
王太後以為齊國富強,即刻應允,遂命徐甲為使,前往齊國議婚。
主父偃聞知此事,以為機會難得,私約徐甲到府,請將己女作為郡主陪嫁,送入齊王宮中。徐甲因主父偃乃是皇帝寵臣,一口應允。
由是前往齊國議婚,並說以太中大夫之女陪嫁入宮之事。
齊王不敢做主,便就太後賜婚及中大夫要求陪嫁之事,一並征求母親意見。
紀太後聽罷,勃然大怒:我兒已有王後,也有嬪妃,何需太後再賜!徐甲何許人耶乃我齊國最貧賤者,因無生計,淨身為宦,豈可為賜婚之使至若太中大夫主父偃,亦賤民也,尚望將女,攀嫁君王乎!
一口拒絕,毫無商量餘地。齊王不敢違拗母命,隻得以此回複太後之使。
徐甲差事辦砸,不敢以實情回奏,乃自編一通謊話,還報太後:齊王已經允婚,並謝太後恩德。但臣聞齊王與其姐**,恐被皇上知之,降罪除國,則郡主必受其累也。
王太後聽聞齊王**,遂罷其議,再為外孫女另擇彆國。
徐甲又來見主父偃,告以婚事不諧,並齊國紀太後謾罵之語,一並訴之。
主父偃聞此,惱羞成怒,由是對紀太後懷恨在心,決心報複齊國。
由是思成一計,進奏天子:陛下將欲推恩削藩,此事有諸
漢武帝:此是賢卿之奏,何來問我
主父偃:然。陛下若是意決,臣謂應自大國始行。
漢武帝:應自何國開始願聞先生高論。
主父偃:若依臣計,當自齊國開始。
漢武帝:齊國乃是先生父母之邦,因何言此
主父偃:臣既蒙陛下錯愛,信用為近臣,又豈敢獨愛父母之邦,以私廢公
漢武帝:卿言甚善。然則其據何在
主父偃:天下諸侯,齊國最富,臨淄人口百萬,一日稅額即達千金。齊王並非陛下近親,豈能心向朝廷早在高後之時,齊國便生叛亂;吳楚之亂,齊孝王也與吳王私通。今聞厲王又與其姊**,舉國皆知;陛下若不糾察,恐將生巨變。因此推恩分封,當自齊國下手。
漢武帝聞言震驚,當即準奏,遂封主父偃為齊相,前往察查。
主父偃既奉聖旨,遂率衛隊離京,至臨淄就任國相。因欲挾私報仇,便自齊王胞姊宮中宦官及侍女查起,命眾宦宮女出首,儘吐王姊穢亂後宮之事,且供詞中皆都連及齊王。
齊厲王劉次昌聞此,驚恐萬狀。因早知前番燕王與其女**,亦是被主父偃上書告發,終至身死國除。此番輪到自己,豈可幸免思來想去,無計可施,於是服毒自殺。
漢武帝聞報,既驚且怒。齊王既死,且無後嗣,齊國便被撤銷,詔命設置郡縣。
至此,諸侯王便即人人自危,對主父偃又怕又恨,惟恐被其劾奏,滅國亡身。
趙王劉彭祖聞此,因太子亦與姐妹**,懼被揭發,乃謂先下手為強,主動出擊。因趁主父偃在齊未歸,上奏天子:主父偃身為臣下,謀害齊王,且受賄賂,贓證俱在。
漢武帝覽奏,恐諸王借齊王之死作亂,由是準奏,命將主父偃召回京師,投進監獄。
麵對有司刑訊,主父偃知道自己已犯眾怒,於是招認有罪。但卻擇輕避重,隻承認曾受諸國賄賂,並未謀害齊王,更未脅迫劉次昌自殺。
漢武帝見到主父偃供狀,以為所言是實,複又憐惜其才,便欲下詔,赦免其罪。
閃回結束。公孫弘早就嫉妒主父偃之才,且受帝寵,於是趁機進奏:齊王自殺絕嗣,封國被廢,主父偃乃是罪魁。陛下如不殺主父偃,臣恐無法向天下人交待也!
公孫弘先害儒家宗師董仲舒,此時又堅持必殺奇才主父偃,陰險狠毒,世人不及。此公素不與人爭,卻每在關鍵之時惡毒一擊,每擊必中。
武帝信以為然,於是詔命誅殺主父偃。
朝中大臣皆恨主父偃喜好揭人**,因而紛紛落井下石,附議丞相公孫弘,上書要求誅殺主父偃全族。漢武帝為息眾怒,隻得準奏。
主父偃伏誅長安市曹之時,國人觀者如堵。一輛囚車緩緩駛至,受阻於刑場。
囚車中站立一人,默默觀看主父偃受誅,麵無表情,目光如刀。
主父偃受刑完畢,看客漸漸散去,囚車繼續前行,駛過街衢。
便有人問:此車中之人,卻又是何方神聖,所犯何罪
旁有人答:悄聲!此乃遊俠郭解,逃亡在外多年,未料今日終於被捕。
鏡頭閃回,敘述大俠郭解來曆。
郭解字翁伯,河內郡軹縣人,是驪山老母許負外孫。個子矮小,精明強悍,從不喝酒。幼時便即殘忍狠毒,每遇心中憤慨不快,便即拔劍殺人。又不惜犧牲生命,替朋友報仇;藏匿亡命之徒,聚眾搶劫,私鑄錢幣,盜挖墳墓,無所不為。朝廷每發通緝之令,調集高手搜剿,郭解卻總能在窘迫危急之時平安脫身,世人不知其故。(本集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