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罡神算,無不神驗。
大業末年,竇軌遊曆德陽郡,曾找袁天罡看相。袁天罡說道:公額上骨骼隆起,玉枕骨如同伏犀,橫貫至腦後,地閣尤奇,定會在梁、益二州建立功業。
武德初年,竇軌任益州行台仆射,召袁天罡至其幕府,特彆禮遇。
袁天罡又對竇軌說道:明公骨法已然成就,與我往日預言並無差異。但眼中赤脈凸起,橫穿瞳子,說話時麵容赤氣浮現。此謂殺機顯露,公為將軍,當時刻戒殺。
武德九年,竇軌果因濫殺被撤職,並被召回長安,麵見天子。竇軌大為驚慌,便問袁天罡:我此去吉凶如何?
袁天罡道:公之麵相不移,地閣右側光澤,且有喜色,到京城定受皇恩。
竇軌入京,果被複命為益州都督。
袁天罡與利州都督武士彠相善,曾至其家,相其夫人,說必生貴子。
夫人大喜,便令遍相諸子。見武元爽、武元慶,說可位居三品;見長女韓國夫人,說其將大貴,但不利丈夫;又見繈褓中身著男裝之次女武則天,則大驚道:此郎君龍睛鳳頸,是極致貴人。若是女孩,實在是不可窺測,後定為天下之主。
唐朝代隋之後,蜀道使詹俊用赤牒授任袁天罡為火井(今四川邛崍西南)令。
貞觀八年,唐太宗征召袁天罡入朝覲見,當麵問道:卿自謂比漢代嚴君平如何?
袁天罡答道:嚴君平生不逢時,臣逢明君,勝其多矣。
太宗聞言大喜。中書舍人岑文本請其看相,袁天罡說道:舍人學堂寬闊,眉蓋雙睛,文才震動海內。但頭頂複又生骨,還未成形,若至三品官以上,恐要減壽。
十年之後,岑文本升任中書令,官居正三品。次年跟隨太宗出征遼東,卒於軍中。
侍禦史張行成、馬周亦請袁天罡看相。袁天罡道:馬侍禦伏犀貫腦,兼有玉枕,且如背負重物,富貴之相。但麵色發赤,左右命門色暗,耳後其骨不隆,是無山根,恐非長壽之相。張禦史五官麵相已成,江耳淮鼻河目溝口,下庭豐滿,得官雖晚,終將處宰相之位。
其後馬周壽至四十八歲而薨;張行成官至尚書右仆射,果至宰相高位。
申國公高士廉曾問袁天罡:公既相人無不神驗,則可相自己官爵壽算乎?
袁天罡答道:我自知相命,當然能測。今年四月,即是我壽命耗儘之時也。
畫外音:果然到至四月,袁天罡便就去世。無論正史野聞,都未明說其年份。但據史載,高士廉死於貞觀二十一年,則袁天罡必是死於此年之前。袁天罡相麵之準,大抵如此。其與李淳風相比,當是相法及占卜較高於彼;則天文曆算及對天下大勢掌握,卻遠為不如。
貞觀二十二年,司空梁公房玄齡留守京師,疾篤不起。唐太宗微服來至玉華宮,使人以肩輿抬梁公入殿,至禦座之側方下,相對流涕。因命留於宮中,使禦醫專門醫治。
房玄齡私謂其諸子道:為父受主上厚恩,今天下無事,唯東征未已,群臣莫敢諫,吾知而不言,死有餘責。
乃就病榻上修疏,上表諫道: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開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決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進素膳,止音樂者,重人命也。今驅無罪之士卒,委之鋒刃之下,使肝腦塗地,獨不足湣乎!向使高麗違失臣節,誅之可也;侵擾百姓,滅之可也;他日能為中國患,除之可也。今無此三條而坐煩中國,內為前代雪恥,外為新羅報仇,豈非所存者小,所損者太乎!願陛下許高麗自新,焚陵波之船,罷應募之眾,自然華夷慶賴,遠肅邇安。臣旦夕入地,儻蒙錄此哀鳴,死且不朽!
太宗覽表泣下,謂高陽公主道:乃翁病篤如此,尚憂國家!
親自臨榻視疾,握手與訣,房玄齡遂薨。
鏡頭轉換,按下京師,再說益川。
司農少卿強偉奉旨往巴蜀,伐木征夫造船,以備東征高現。役及山獠之眾,雅、邛、眉三州獠民不堪其擾,遂起而造反。
太宗聞報大怒,乃遣茂州都督張士貴為將,右衛將軍梁建方為副,薛仁貴為前部先鋒,發隴右、峽中兵馬二萬餘人擊之。
薛仁貴隨主將張士貴南征,憑其掌中大戟,仗萬夫不當之勇,兵至巴郡,連連得勝,很快便平定叛亂,奏凱而歸。
蜀人依舊大苦造船之役,便求願輸貢錢帛,以雇傭潭州人造船,天子許之。
因州縣督迫嚴急,蜀民至有賣其田宅、鬻其子女者,猶不能供其代傭之費;以至穀價踴貴,劍外騷然,頗具隋末三征高麗時之狀。
其事聞於朝廷,太宗失驚,遣司農少卿長孫知人馳往劍南視察。
長孫知人往蜀中巡視,飛報長安:蜀人脆弱,不耐勞劇。大船一艘,庸絹二千二百三十六匹。山穀已伐之木,挽曳未畢,複征船庸,二事並集,民不能堪,宜加存養。
天子聞報,乃敕命潭州船庸皆從官給,勿需蜀人出錢。
字幕:唐太宗貞觀二十年,西突厥所屬回紇部落降唐。
回紇部落首領名喚吐迷度,稱胡祿俟利發。統率仆固、同羅、阿跌諸部助唐軍討伐薛延陀汗國,大敗多彌可汗之兵。滅亡薛延陀汗國之後,乃率諸部酋長,遣使歸唐。
吐迷度兄子烏紇好色亂倫,蒸其叔母。烏紇與俱陸莫賀達官俱羅勃交厚,複因韻低回食當強珊怪觶蝕訟嚶朊苣保蓖旅遠齲怨槌當恰?
計議已定,烏紇乃夜引十餘騎突襲吐迷度寢帳,於睡夢中將吐迷度殺之。
唐朝燕然副都護元禮臣聞回紇大變,遂使人往誘烏紇,許諾奏封其為瀚海都督。
烏紇信以為真,率輕騎數十人前往都護府謁見,即被元禮臣執而斬之,然後奏聞天子。唐太宗聞報,恐回紇部落就此離散,遂遣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往安撫。
俱羅勃應詔到長安拜見,太宗留之不遣,軟禁在京師,使吐迷度之子翊左郎將婆閏還歸回紇,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大俟利發、瀚海都督。
字幕: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冬十一月。
契丹部族首領窟哥及奚族渠帥可度者共同計議,並率所部要求內屬唐朝。
唐太宗許之,遂在契丹部落設置鬆漠府,以窟哥為都督;又以其彆帥達稽等部為九州,各以其辱紇主為刺史。在奚族部落設置饒樂府,以可度者為都督;又以其彆帥阿會等部為五州,亦各以其辱紇主為刺史。又置東夷校尉官於營州。
十二月戊寅日,以昆丘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阿史那賀魯為泥伏沙缽羅葉護,賜以旗鼓大纛,使其招討西突厥諸部之未降服者。
癸未日,新羅女王金真德之弟,新羅相金春秋及其子文王入見。
唐太宗便以金春秋為特進,金文王為左武衛將軍,並命內官以漢服賜之。
當年臘月,太子李治為生母文德皇後長孫氏所建大慈恩寺落成。乃度僧人三百,請五十名高僧入住寺中。更彆建翻經院,請玄奘法師專司翻譯佛經,並任番經院上座。
玄奘法師移居翻經院之日,太宗及皇太子、後妃儘出,於安福門樓親執香爐臨送,長安城中群出觀禮者數萬人。玄奘請於慈恩寺內建大雁塔,安置自西域所帶回經像舍利。
轉過年來,乃是貞觀二十三年。春正月辛亥日,阿史那杜爾將龜茲王白訶黎布失畢、大將羯獵顛,及國相那利等人送至京師。
太宗責其反抗唐軍之罪,然後釋之,以布失畢為左武衛中郎將,將其君臣留在長安。
因按舊規,每年初萬國來拜。太宗接待諸國使臣,惟不見突厥車鼻可汗入朝,遂遣右驍衛郎將高侃發回紇、仆骨等兵襲之。
兵入其境,拔悉密吐屯肥羅察自請歸降,諸部落相繼來附,乃以其地設置新黎州。至次年六月,車鼻可汗阿史那斛勃在金山被俘,九月解送長安。
更有西南徒莫祗諸蠻內附,太宗以其地置傍、望、覽、丘四州,隸屬朗州都督府。
夏四月乙亥,太宗李世民行幸翠微宮,自覺來日無多,乃將太子李治召至榻前,囑道:李世勣才智有餘,可謂國士無雙。然其乃開國勳臣,你與之並無恩惠,恐我死後,其不能懷服。我今借故罷黜,置其於邊遠之地,觀其態度。若其奉詔即行,則說明其忠義不改,俟我死後,你即位後可親任其為仆射。若李世勣彼時心懷徘徊顧望,其執掌鬼穀門多年,手下徒眾極多,且皆為大能之士,為害不淺。當即殺之,不可手軟。
李治聞言既驚且懼,俯首聽命。
五月戊午日,太宗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官爵,詔命李世勣出為疊州都督。李世勣受詔,早知其中奧妙,於是並不還家告彆妻子,直接領命而去,太宗由是放心。
李世勣既離京而去,太宗心頭還有一人不能釋懷,便是衛國公李靖。卻也湊巧,隻四天之後,英國公之子李德謇便呈哀書入朝,報說父親李靖薨逝,終年七十九歲。
太宗既驚且喜,故作難過之狀問道:卿父何病,我怎不知?
李德謇答道:今日辰時,我父正在內廳觀看兵書,忽聞空中細樂鼓奏,香風滿庭。有人自空中叫道:“托塔天王,塵間俗事已了,何不歸位天宮?”我父乃向空中一揖,還內沐浴更衣,於榻上端正坐化。因是無疾而終,故此前未曾奏聞陛下。
太宗聽罷,沉吟良久問道:你果然聽清,那空中神使,呼你父為“托塔天王”乎?
李德謇再拜答道:臣知此乃僭越大罪,但豈敢欺哄陛下!
太宗大喜,乃命厚葬,重加賞賜,使太子李治代己親自臨祭。冊贈司徒、並州都督,諡號“景武”,並命陪葬昭陵。
畫外音:李靖之事,後世愈傳愈奇。唐肅宗時,尊薑子牙為武成王,命舉國設立武廟,將唐太宗之前曆代名將十人分坐左右,號為“武廟十哲”。左列五將,乃是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仆射衛國公李靖、唐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五將,乃是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大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唐肅宗評定“十哲”之時,卻不知此內便有四個乃是鬼穀門曆代掌門。
到晚唐時期,李靖逐漸被神化。
後唐明宗李嗣源特贈李靖為太保;後晉高祖石敬瑭追封李靖為靈顯王;宋太祖趙匡胤為李靖專門設置守塚之吏;宋室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靖。唐宋之世,並有不少道家方術著作,亦假借李靖名義刊行,謂其精於道術故也。明太祖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曆代帝王廟,其中就有李靖;至清代,李靖塑像還被請到太廟,成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與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李靖長子李德謇,因卷入太子李承乾謀反案被流徙吳郡,李靖死後,承襲衛國公爵位。次子李德獎,生平事跡未祥。
又有胞弟李客師,參加玄武門之變,屢建戰功,受封丹陽郡公,後以年老致仕。
曆史真相:李靖臨死之時,非要兒子編造一個“托塔天王”故事,以欺騙千古明君李世民,亦是無可奈何,為保鬼穀門一乾弟子,尤其李世勣、李淳風、薛仁貴等人性命。其深知李世民乃為明君,料其必然以開國勳臣是否臣服太子為慮。自張亮、侯君集、李君羨、薛萬徹等眾弟子身上,便看到太宗心內殺機,欲衝功臣動手。於是編造“托塔天王”故事,暗示鬼穀門弟子皆有通天之能,不可輕易譾除也。
字幕:托塔天王神祗由來,其源有三。
其一源自於大唐衛國公李靖,因其戰功顯赫,並以此號嚇唬唐太宗李世民,故被後世哄傳,以假作真,故被神化。
其二源於佛教毗沙門支係傳說,謂托塔天王乃係那吒之父,名曰北方毗沙門天王。
唐代之時,西域諸國大都信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管轄絲綢之路,保佑來往商旅安全及西域眾生禍福;複又被唐天子封為靈感天王,於是在漢民中亦便大有信眾。
毗沙門天王是為佛教護法天神,又兼賜福天神要職,管領羅刹、夜叉,掌擎舍利寶塔,故俗稱為托塔天王。唐宋之時,朝廷官方敕令諸府州軍各建天王堂祀之。
傳說毗沙門天王妻為吉祥天女,眾姊妹也是天女,是屬佛門中豪門之家。生有五子,大太子稱為最勝,二太子名喚獨健,三太子哪吒,四太子及五太子不傳其名。
那吒在漢文中被寫為哪吒,本人亦是佛教護法神。五位太子俱都神通廣大,隨父親毗沙門天王專門負責保護北方,亦即突厥及敕勒各部,絲綢之路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