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爺爺說:“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有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進行海洋航行。指南針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大發明,宋代將其應用到航海上,解決了海上航行的定向問題,也開創了儀器導航的先河。現代船上使用的磁羅經,是12世紀船用磁羅經傳入歐洲後,由英國人開爾文改進了的海軍型磁羅經。”
科學博士說:“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而指南針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小明問:“羅盤是不是根據指南針改進的?”
傻子教授說:“元朝時期,指南針應用技術進一步提高,將指南針許多針位點,連結起來,以標明航線,稱之為“針路”,以天乾、地支和四卦,作為航海羅盤上編排的航路方位,這樣,海船航行更能精確地確定航向、把握航線。”
海洋爺爺高敏說:“元代航海中,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遍,也更為精確,明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及與精確。過去指南針的運用,主要是單針與縫針之法。但明人《順風相送》中已經有‘定三針方法’和‘定四針方法’。雖然不詳其具體應用方法,但應該可以肯定,其航路航向必然更為清晰準確。幾個指南針,一齊運用於確定航向,還必須有計量單位確定航程。指南針已成為海船必備的航海工具。”
劉傻子說:“對海岸天象與規律的認識與掌握,關係到海船航行的安全與穩定。元朝航海,已能熟悉掌握與利用季風規律。元朝航海家,在長期的海上航行實踐中,總結經驗,編成有關潮汛、風信、氣象的口訣。而有關的口訣,據稱“屢驗皆應”,充分說明,元朝時人們對海洋氣象變化規律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掌握。”
海洋爺爺說:“明朝的航海技術,有助於人類進一步駕馭海洋,促進海外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對海洋綜合知識的運用,以及航行技術方麵有較大的提高上。”
劉傻子說:“明清時期,一更約以60裡計。一更時間內,船舶在標準航速下所航行的裡程。以‘更9用於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術發展的一個標誌,它與指南針結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線方向更為精確,明代‘針9‘更9結合的航海方法,已十分普遍,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所具有的先進性。”
科普編輯程萍說,明人費信《星槎勝覽.占城圖》中雲:“十二月,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表明明人對季風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已經十分得心應手。
編輯劉媛媛說,明人對海上風雲氣候、海流潮汐的變化規律,也十分熟悉。《順風相送》和《指南證法》中,就記載了許多關於這方麵的氣象記錄和歌訣,說明了明人對航海天象的認識與重視,如《順風相送》中“逐月惡風法”“定潮水消長時候”“論四季電歌”“四方電候歌”等。按農曆月日,對海洋氣象的風雨規律,做了詳儘的記述。
劉傻子教授說:“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術,雖然沒有很大創新,但對於海洋地理的重要性,還是具有充分的認識與總結。航海圖的繪製,也有相當的水平。”
海洋爺爺高敏說,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就有附圖6幅,這些圖,較前人的地圖更為詳備、精確。陳氏《海國聞見錄》中的《天下沿海形勢錄》,更對中國東北、東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運,都做了詳細的說明。這些,都具有重要海上指南價值。
科學博士王可還給同學們介紹,在航海應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基本上是後人繼承前人的傳統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指南針的應用,普遍使用三針法,對航海天象觀察、航海地形水勢都有係統的掌握。並且,開始以沙漏計時。清前期沙漏的運用,說明了當時在吸收外國航海技術的基礎上,也在不斷提高航海工具的技術性能與技術水平。比起傳統的焚燒更香,以及日月位置估算,時間更為精確。
劉傻子教授說,相形之下,清朝時期的航海技術,已開始落後於西方。地球上的水域麵積,占了三分之一,一個國家的興盛,與航海事業密不可分。世界上不少海洋國家,都有自己的航海節或海洋日。華夏是世界第一航運強國,在其發展曆程中,始終將海洋視為國家繁榮與安全的根本,航運都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為弘揚華夏民族的航海文化與愛國精神,每年的航海節,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