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我要一個語文老師,一個政治老師,再要是有厲害的英語老師,來一個也行。”
趙丹年應承了下來,道“我知道幾個人,趕明兒寫幾封信,看他們有願意過來的嗎。”
有了校長的支持,鴻睿班變的更加特殊起來。
其他學生和老師的意見已經變的無足輕重。實際上,趙丹年儘管為西堡中學奮鬥了一生,可他卻不是文藝片裡和藹慈善的老校長,如果說,對小學部的建設,他還有一點基礎教育的心思,對高中部,他是一根筋的衝著高考去的。
凡是對高考有利的就支持,凡是對高考有害的就廢除。
在他眼裡,設立高中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高考。
而在80年代的鄉鎮中學,你也不能從高中獲得更多的東西了。
想要懂得怎麼謀生怎麼做人怎麼有品味,那就彆去讀高中了。
楊銳有了校長給的尚方寶劍,變的更加大膽,沒幾天的功夫,鴻睿班的學生就吃上了小灶。
來自的銳學組的利潤,現在隻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夠被普通學生享受到,比如更長時間的照明時間,以及更多的細糧和蔬菜,外加少量的魚和油。可更多的資源,終究傾斜到了銳學組身上。
食堂給銳學組辦小灶,還產生了另一個副作用,從這一刻起,鴻睿班和普通班級之間,其實已經沒什麼交集了。
普通班還像是以前那樣按部就班的學習和生活,而鴻睿班,則像是另一個學校似的學習和生活。
每天早上六點,鴻睿班的學生就要開始跑步,讀書和背誦,同時吃早餐,接著是早晨三節或四節課的講解,然後是大量的習題,午休之後,繼續做大量的習題,接著是下午的講題,以及晚餐和更多的習題。
在楊銳眼裡,80年代的高考,簡單的像是高中生會考一樣,大部分題目都是直來直去的,懂得公式和正常的練習,都能得到三百多分。這樣的試卷,根本不是後世題海戰術的對手。
正因為如此,才要大肆推行題海戰術。
國內到90年代末,高考都是極低錄取率的。重點中學有三成的錄取率就算說得過去,四成已值得誇耀,如果考慮到重點中學往往集中了全省或全市最好的學生,高中三年的掉隊問題已經很嚴重了。普通中學通常隻有10左右的通過率,許多人讀的還是大專,有名的差生學校往往是全軍覆沒的命運,也就是一個年級四五百號人連個大專都考不上。
題海戰術就是在90年代末的嚴酷環境中誕生的。
那個時候,大部分省份的高考錄取分數都高達五百三四,甚至五百五十分,要求學生要有75以上的正確率,才有機會通過高考。
無論是難度還是要求,90年代末的高考,都比80年代末要嚴峻的多。
高考錄取率的上升,實際上隻是讓嚴峻的現實變的更殘酷罷了。他要求學生付出的更多,給予的回報卻更少。
若是用數字來比較的話,90年代中期的高中生需要一萬個小時的學習訓練,才有希望成為大學生。而80年代的高中生,隻要6000到8000個小時就可以了。
素質教育的背景,更像是對應試教育的反思。當然,到了大學錄取率60的年代,5000個小時的學習訓練就足以應付高考,可以采用的教學方式自然是多彩繽紛。
銳學組的成員在楊銳的熏陶下,都已漸漸習慣了高強度的訓練。但從西堡肉聯廠轉學而來的學生,就沒有那麼容易適應了,個個苦不堪言,到了周末,好不容易回家的學生自然是大倒苦水。
有心疼兒子的,免不了找到段華家裡去,這個時候,他們就會見到段華精心準備的武器純英文的小冊子下麵,寫著“yangrui”的名。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