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曠的土地,紮著密集的帳篷,到鄠縣逃難的百姓全都被安置在了此地。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穿梭其間,好不熱鬨。
穿上新棉衣,喝上了熱粥的百姓,氣色好了很多,雖然天氣依然寒冷,但他們有官府送來的帳篷,總算能為一家老小遮擋風寒之處。
而且,左金吾衛的監府軍,幫助他們伐藤砍木,組織青壯搭建著一排排整齊的木質房屋,再就近取土,活成稀泥,整齊的抹在房屋的內外兩側。
女人負責生火做飯,孩子負責給士卒和男人們送水;軍民和諧共處,如魚得水,有說有笑,乾的那叫一個熱火朝天,其樂融融的場麵,讓人唏噓不已。
百姓們是知道感恩,最起碼在王勃的仕途生涯中,第一次見到官軍被人們如此的愛戴。那些平日裡懼怕官府的百姓,臉上也洋溢著親切的微笑。
“看到沒有,沒有一粒糧食是白用的,你付出的不過是一碗粥,百姓還你的卻是一顆人心。”
是的,老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想百姓心甘情願的響應官府的號召,就得幫著他們解決燃眉之急。
更何況,他們的要求並不高,有飯吃、有衣穿、生病了有藥吃,僅此而已。
“對於我們這些擁有的人,是不算什麼。可對於他們,卻是救命的稻草,值得死死的抓住。”
“陳勝、吳廣,為什麼在大澤鄉起義,就是因為活不下去了,稍微有點指望,誰願意拿腦袋換飯吃。”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當憤怒的農民拿起鋤頭反抗開始,秦朝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凡事,都要經過質變到量變的過程,失去民心也是如此。
一次不聞不問,百姓罵的是當地官員;兩次置之不理,百姓罵的是朝廷;三次放任自流,罵的可就是皇帝和李家的列祖列宗了。
人心是經不住傷害的,一次又一次的漠視他們,等來結果隻能是揭竿而起,群起而攻之。這個道理,但凡讀過書的事,都應該明白。
而他們之所以無視或怠慢,不僅是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更是取決於他們能從中得到多少好處,僅僅因為這“家業”不是他們的。
“崽賣爺田,心不疼!”
王勃這話一針見血,李賢心裡也是這麼想的。可這種狀況必須得到改變,而怎麼去改變,如何去改變,就看他“種下”這顆種子到底如何了。
“殿下放心,臣一定全力支持您。”
撇了一眼拍胸脯的王勃,李賢淡淡回了一句“子安,你說錯了,是本王全力在支持你!”
哎呀,敲了敲自己的腦袋,想起來的王勃,趕緊言道“是是是,都是臣口誤,說錯了話,臣以後一定注意。”
李賢出手,是要有明確的名頭的,而且還要以皇室為幌子,將帝、後、太子,高高地供在上麵,收買人心等好處,也得緊著他們,否則結果就跟之前所說的一樣。
“子安,你是進士出身,是正經的讀書人,守口如瓶的操守,不用本王再三強調吧!”
說完這話,拍了拍王勃的肩膀,李賢轉身走向人群,他必須要知道,心情平複了一些百姓,是否能全心全力的投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
在了解情況的同時,還要散發一些“口信”,給予他們遐想的空間,及思想準備,畢竟接下來,他們要麵對的,與世代相傳的傳統是相悖的。
彆以為這是一件簡單的事,用鞭子抽,與全心全意的投入,完全是兩種效率,兩種結果。取的是他們樸實無華的長處,要改變的則是他們被“鑄鐵”(舊習俗)灌注的腦袋。
這是李賢第一次用自己的方式,嘗試與這個時代融合。成不成功,對於身處陌生年代的他來說,至關重要。
他要的不僅僅是成功,更是百分之一百的勝利。就像燒開水一樣,九十九度都不翻花,非得一百度才可以,這次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而且,這種方式也更能讓在他在,“田中版慈禧”的母後那過關。對臉色敏感的李賢,始終覺得武後看他的眼神怪怪的,不知道是一直如此,還他來了以後才這樣的。
彆小瞧女人的第六感,尤其是武後這種腦袋前後都長著眼睛,且心狠手辣的角色,李賢更加不敢掉以輕心。
他可不會像太子一樣,天真的認為與母後唱反調,受一頓苛責就能了事。王皇後和蕭淑妃,就是前車之鑒,所以防著一點,沒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