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接過報表,目光在那些數字間快速掃過。他的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後又恢複了平靜。
“龔愛卿,這報表上的數字,你有何看法?”皇帝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絲探詢。
“皇上,臣以為,雖然開支浩大,但每筆款項都有其必要。然而,國庫的銀子畢竟有限,我們必須謹慎行事,確保每分銀子都用在刀刃上。”龔彝沉聲回答。
皇帝微微頷首,顯然對龔彝的回答頗為滿意。他站起身來,走到窗前,眺望著遠方。
“愛卿所言甚是。朕也深知國庫的銀子來之不易,必須善用。故而,朕打算和愛卿商量一事。”皇帝緩緩說道。
兩個時辰後,龔彝步出了禦書房,他的思緒如同被狂風卷起的落葉,紛亂無章。
他原本滿懷憂慮,意圖勸說皇帝在國家百廢待興之際,務必要開源節流,畢竟四處都需要銀子填補。
然而,皇上卻向他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談論著要成立公司、征收商業稅、與西洋諸國開展貿易……這些新穎的概念如同天外來客,在他的腦海中橫衝直撞,讓他一時難以消化吸收。
總而言之,他的初衷似乎並未達成,皇上的雄心壯誌似乎並未因他的勸告而有所收斂,反而預示著更多的開支即將到來。
不過,皇上畢竟還是給了他一線曙光。
“黔國公近日遣使來報,稱已與葡國商人敲定了一筆可觀的交易,接下來便要勞煩愛卿與他們接洽。”皇帝的話語中透著幾分期待。
沐天波早年便與葡國商人有過往來,深知他們對大明的茶葉、絲綢、瓷器、鐵器等商品的需求之大。
往昔,大明海禁森嚴,葡國商人隻得暗中與民間進行交易。如今,朱由榔卻一改舊製,積極與葡國商人展開貿易往來,自然贏得了他們的熱烈響應。而且,葡國人交易時使用的是白銀,這一進一出,若運作得當,預計一年能有二十萬兩白銀的盈餘。
二十萬兩白銀,數目聽起來或許並不驚人,但龔彝知道,這隻是貿易的初步試探,隨著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這股細流終將彙聚成河,成為國家財政的一大支柱。
“況且,這幾個月花出去的白銀大多都在百姓身上,隻要百姓在大明,這銀子早晚還是大明的!”朱由榔的話在他腦海中閃現。
陛下怎麼把這些銀子收回來呢?
增加新的稅賦?這念頭在龔彝腦中一閃而過,便立刻被他否定。從萬曆到崇禎,一次次加征“三餉”,讓百姓們苦不堪言,才有了李自成、張獻忠等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亂象。
高價售糧?這個想法同樣不可行。儘管貴州、雲南等地的糧倉充盈,存糧足以供養百萬之眾一整年,但若以高價出售,不僅會激起民眾的不滿,更有可能失去民心,動搖國之根本。
那麼,陛下究竟有何妙計,能在這不動聲色間,讓銀子回流,而又不引起民怨沸騰呢?
“庫房裡的銀子隻是銀子,隻有流動的銀子才是錢。”這也是朱由榔說的。
龔彝思索著,或許答案就藏在那些新穎的概念之中——公司、商業稅、與西洋諸國的貿易。這些詞彙在他腦海中回響,逐漸彙聚成一個可能的圖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