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榔繼續說道:“朕已決意廢除太祖所定衛所製,使軍戶儘數轉為農戶。”言畢,殿堂之內,氣氛驟然凝重。
李定國雖有所察覺,亦覺得朱由榔此舉甚是大膽,他已經能想朝廷裡那些老臣因為陛下擅改祖製而痛心疾首的樣子。
朱由榔倒沒有覺得任何不妥,繼而闡述其深思熟慮之策。
“太祖設立衛所,旨在鞏固國防,安撫軍心。然而,歲月流轉,此製已暴露諸多不足。軍戶世代受製,身不由己,家世束縛,長此以往,士氣難以提振,戰鬥力亦難提升。今朕意欲打破此鎖鏈,賦予軍戶自由選擇人生道路之權,或耕作於田野,或投身工商,各儘其才,各得其所。”
聽到這裡,李定國不禁點頭,他深感朱由榔所言極有道理。他沉思片刻,說道:“陛下英明,此舉非但可解軍戶之困,更能增強國力,安撫民心。軍戶轉為農戶,不僅能增加糧食產出,改善民生,亦為國家培養了潛在的後備兵源。一旦國家有需,這些受過訓練的軍戶子弟,必將迅速集結,響應王師。”
朱由榔聽罷,麵露悅色,對李定國之支持心懷感激:“兄長所言極是,朕亦有此意。此外,朕還計劃對現有軍製進行改革。”
大明朝的軍製錯綜複雜,主要由京軍、邊軍和地方駐軍構成。
京軍由京營和親軍組成,京營乃京師防禦及主要機動之師,洪武年間設有四十八衛,兵力二十餘萬,後增至七十二衛,兵力達三十餘萬。京營亦稱“五軍”,由五軍都督府統領。京軍中亦包括侍衛親軍,如錦衣衛等,專責皇帝侍衛及皇城守衛。
邊軍則主要承擔邊疆防禦之責,構成大明防禦體係之關鍵。邊軍規模與京軍相匹,駐守各要塞,抵禦外敵。
地方駐軍負責各地守備治安,由各衛所組成。
衛所軍及官位世襲,然五軍都督府官及都司則不世襲,為流官。
衛所軍及官屬軍籍,攜家帶口,世代定居一地,鮮有變動。
朱由榔將一本奏章遞給李定國,說道:“此乃兵部所擬改製方略,請兄長一觀。”
李定國接過奏章後,目光如炬,一頁頁翻閱著,眉頭時而緊蹙,時而舒展,顯然在深思。
其改革為:
其一、改軍戶製為募兵製,凡年滿十八歲以上青年,身高五尺以上,不分戶籍,體力身負三十斤重物,在三炷香內跑完三十裡者為考核合格。
其二、募兵不再自備甲胄、弓弩、刀槍等裝備及糧食。由朝廷負責統一標準武器製作,並集中管理保證武庫武器的維護和充足。糧草由朝廷統一發放。
近期朱由榔讓戶部研究罐頭,用於保存肉食和蔬果。得益於煉鐵技術的提升和蒸汽機的應用,用於進行包裝的鐵皮盒已經製作出樣品,現在主要的技術問題在於如何製作成真空。
其三、將原有衛所製下都指揮使司、指揮使、正千戶、副千戶、所鎮撫、百戶、總旗、小旗及營伍製下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都督、總督、提督等這些官職統統取消,改為軍、師、曲、營、隊、什六級。
什是最小的戰鬥單位,由十名士兵組成,設什長、什副各一名,由隊部提名,報營部批準。
隊由十個班組成,人數為一百人,設隊長、隊副各一名,由營部提名,報曲部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