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賢學儒、賀鬆喜兵家、盧璞玉則鐘愛格物。
先生給三人都下了課業,盛賢要去書房內為每一本典籍都批上注解,賀鬆每日陪先生下三個時辰的棋,盧璞玉想知道什麼,就去問顧川。
至於顧川,先生給他丟了一大堆的史書、地方誌,隻說有什麼不懂再問他。
按照先生的意思,盧璞玉是塊璞玉,需要細細雕琢才能綻放光彩,而顧川已經是塊天成的美玉,無需打磨便已經很完美了。
“顧兄,先生這是何意?”
看著當起甩手掌櫃的柳道州,其他三人倒是有了明確的目標,可盧璞玉卻有些茫然。
他想學格物,先生不教他,反倒讓自己問同樣求學的顧川是怎麼回事?
“我也不知。”顧川搖了搖頭,旋即問道:“盧兄,你為何要學格物?”
盧璞玉撓了撓頭,道:“不瞞顧兄,我自小便對格物很感興趣。”
“細說?”
“就譬如為什麼天上會下雨?為何雨天會打雷?為何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為何水總往低處流,而不向高處去?”
說到這裡,盧璞玉逐漸激動,他張開雙手,又迷茫又興奮道:“顧兄,若將這一切都揭開,那這世界會是何等的精彩?”
“可,我該從何處開始呢?”
格物,便是窮究事物的道理,此乃古代儒家思想之重要概念。
細解之,一為推究事物之原理,探尋其本末始終,以達透徹理解。
二為糾正人之行為,以格物之理來規範自我,求得內心與行為的端正。
此理念,蘊含了古人對世界的深刻思考與對知識的渴望,亦體現了其嚴謹的治學態度與對道德的追求。
顧川便知道許多古時追尋格物的大賢,譬如鄒衍,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隻是那是前世,顧川還未讀過此世史書,但既然已經出現格物之學,想必也已經有先賢對此探索過。
而眼前的盧璞玉,又是這樣一個人。
“你倒是不該生在此世。”顧川回過神來,搖著頭對盧璞玉說道。
似是明白他說的意思,盧璞玉轉過頭來看著他,笑道:“若無前人栽樹,後人何以乘涼?”
“既然老師讓我問顧兄,便一定有他的道理。”說到此處,盧璞玉朝顧川躬身一拜,以師禮道:“還請師兄教我!”
璞玉、璞玉,這名字沒有取錯,當真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若再打磨一番,便是一塊無瑕的美玉。
顧川沉吟片刻,點頭道:“師有命,弟子從;你方才一說天上為何會下雨?那便從此處開始吧。”
盧璞玉再拜,而後坐在蒲團上,靜聽顧川所言。
“要知道天上為何會下雨,便需先探尋雨形成是何緣由。”他聲音溫和,如春風拂麵。
說到此處頓了一頓,顧川看著盧璞玉那雙充滿好奇的眼睛,繼續說道:“世間萬物,非憑空而生,雲聚而後雨落,然,你可曾想過,那雲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盧璞玉聞言,抬頭仰望那遼闊無垠的天空,臉上浮現出深深的思索之色:“是啊,那雲究竟從何而來?”
他低下頭,目光中帶著幾分迷茫與期待,懇切地說道:“還請師兄為我解惑。”
顧川輕輕一笑,神色從容:“雲,實則源自水。”
盧璞玉聞言一愣,眉頭緊鎖:“水明明留於地麵,怎會化作天上的雲朵?”
顧川並未直接回答,而是緩步走到桌邊,取了一杯水,然後輕輕地倒在了院中一塊被太陽曬得溫熱的石板上。
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