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混日子!
這些天雖然眾人都在忙著開墾梯田,但是自家地裡莊稼的生長情況眾人也是沒有落下。
從水稻種到地裡之後,這些人幾乎每天都要到田地裡看看水稻的生長情況,即使後來每天因為開墾梯田累的死去活來,他們也沒有中斷過。
而經過這半年的時間,秦風的新式種植方法早已經顯現出了絕對的優勢。
使用新法種植出來的水稻,不僅植株更加粗壯高大,而且所接的稻穗也比往年要大上不少。
特彆是和那些使用傳統方法種植的水稻對比,那就更加明顯了。
兩塊相鄰的地,使用新法種植的這片,儘管已經是一片橙黃,但看上去還是那樣茂盛,沉甸甸的稻穗更是謙虛的低下了腦袋。
而使用傳統方法種植的水稻,卻如同斑禿一樣,一塊一塊的,而且還生長的極不均勻,高高低低,稀稀拉拉。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
特彆是那些穀穗,又短又小不說,剝出來的稻米大部分還都是乾癟的。
大眼一看,同樣一畝地新式種植方法絕對要比老式的產量至少高一倍。
也正是因為這種差距,那些當初沒有選擇相信秦風的村民可是後悔的腸子都青了。
特彆是這段時間,一到晚上村裡就多了很多閒逛的老爺們。
至於他們忙了一天為什麼不回家睡覺,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就是當初不相信秦風非要按傳統方法種植的那些人。
之所以不回去,那是因為被自家娘們給趕出來了。
而今晚睡不著的可不僅僅是這些被趕出來的漢子,其他住戶也都睡不著,一方麵是因為自家稻米豐收了。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擔心地裡的糧食無法準時收回來。
津南的雖然總體偏向南方,但是每年兩次的雨季卻是非常準時。
一次是每年的四月份,一次是每年的九月份。
對於這些村民他們隻知道每年有兩次雨季,但是卻並不知道這雨季是怎麼形成的。
但是秦風卻是能猜出其中的原因。
這其實很簡單,不用秦風動用腦海中儲存的知識就能知道。
按照秦風的猜測這應該就是季風氣候影響的。
之所以會降雨,就是因為暖濕氣流遇到冷空氣的時候因為溫度下降凝結降雨導致的。
每年四月份的時候,從南方海洋刮來的暖濕氣流開始進入到大陸,在四月份的時候正好在津南縣上空和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對流就開始開始了長達一個月的降雨。
而後來隨著氣溫的升高,暖濕氣流實力增強就開始往北部推移,之後對流區也跟著北上離開了津南縣,4月份的雨季就結束了。
之後隨著夏天過去,冷空氣開始壯大,於是就開始收複被暖濕空氣侵占的地盤,隨著冬季的到來。
暖濕空氣不敵冷空氣,開始慢慢南撤,對流區也開始回移。在9月份的時候剛好到津南縣,於是新一波的降雨就到了,再次形成了雨季。
按照以往的規律,這雨季時間應該是九月下旬,如今已經到了九月中旬,也就是說他們隻有七八天的時間來收獲。
如果在這個時間不能及時將稻穀歸倉,那麼雨季來了之後,這些稻穀就隻能爛在地裡了。
以往的年份雖然也很緊張,但是總能趕在最後的時候將糧食收完。
可是今年地裡的那些稻穀可是都要長瘋了,想要將這麼多稻穀全部收完,短短七八天的時間肯定是不夠的。
要知道收割稻穀可不是隻把稻穀割回家就可以了。
收割稻穀隻是第一步,稻穀收割完之後,他們還要將收割的稻米脫粒,晾曬,最後才能歸倉。
也就是說,這些稻米就算全部收割完,也脫粒了,但是不能及時晾乾,就算是放到穀倉最後也隻會爛掉。
因此短短七八天的時間真的不夠。
在稻穀沒有成熟之前,他們是盼著稻穀多長一些,可是現在稻穀是豐收了,但是收不回來更讓人焦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