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儒學,這些書籍在世家眼中並不算太受重視,因此才被李興輕易到手。
再召集一些養豬能手,浩浩蕩蕩的養豬行動便在遼東推廣開來。
同樣,官府主持推進養殖業,各地百姓也結合實際自行飼養起家禽家畜。
糧食充足才能考慮到如何吃得更好的問題。
正是因為家中糧滿不愁,百姓才自然而然開始飼養家禽。
畢竟肉價與糧價的比例李興一直安排官府控製,采取的是計劃經濟為主的模式。
百姓也會算賬,自是知道哪個劃算。
操作得當,他們自然會自發嘗試。
無數的肉食被送往學校、軍隊等處,其中另有一大部分則是作為軍備被做成肉乾。
與此同時,高句麗也在一次次與遼東的交易中嘗到了甜頭,交易規模越來越大。
不僅是野味,還有諸多珍貴草藥、樹木等,紛紛被送到邊境。
利益動人心,很快一些高句麗族人就無師自通的做起了養殖戶。
在山中散養雞鴨,然後販賣給漢人換取糧食物資。
周邊三韓、扶餘等國得到消息後也都想加入其中。
李興雖然樂於見得,但還是佯裝不願,在兩國同樣答應臣服歲貢後,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勉強應允了此事。
為此,劉宏再度下旨褒獎,又獎勵了李興百金。
以貿易促進遼東發展,同時穩固周邊各國並逐漸滲透,為此後的吞並打下基礎,這便是李興的計劃。
畢竟雖然黃巾之亂將起,但距離真正引得天下大變的董卓入京還有數年時間,自然要早做準備。
李興的目標是幽州牧,可距離劉焉提議設立州牧還有數年時間。
這麼長的時間對於李興而言向上已是進無可進,唯有向著周邊異族下手。
先將東北糧倉拿下建好,高築牆、廣積糧,以待天時,這便是李興的計劃。
這一年,李興除了每月必要的會議及重大事宜外,很少出現在襄平城。
遼東政務在李興做好整體規劃把關之後,儘數交由陳宮等人施行。
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李興一路半是遊山玩水,半是考察調研,幾乎走遍了遼東大大小小各個村落。
通過明察暗訪,對於遼東的實際情況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
並針對性的查漏補缺,不斷完善遼東政務。
遼東整體已承政通人和之態,雖距離南陽郡這些一線大郡還有所差距,但諸多方麵已不在其下。
畢竟這些郡雖說富庶,但富在世家豪強,而且中原旱洪災害不斷。
相對之下,遼東非但安穩,且財富隱於民間,百姓生活水平明顯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這一圈下來,李興也在各縣村刷了波臉。
堂堂一介太守紆尊降貴親臨,還與百姓一同耕種、聊天、宴飲,李興算是把收買民心之事乾了個徹底。
每臨一村都將當地民兵掃一遍,拍拍肩膀、噓寒問暖。
槍杆子裡麵出政權,這些都是他統治的基石。
而軍營自是更不可放過,剩餘的時間李興幾乎全部泡到軍營之中。
與戰士們同吃同住同訓練,時不時給戰士們露一手樹立威信。
這一年雖風平浪靜,遼東的變化不似以前一般日新月異,但就在潤物細無聲之中,李興將遼東的根基深深的打牢。
經過這段時間的沉澱,整個遼東欣欣向榮,一片盛世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