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政如此,為之奈何。”曹操欲言又止,最終隻得輕歎道。
在經曆了這些年的仕途坎坷,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愣頭青了。
殘酷的現實使得他不得不改變。
“朝政如何,你我之力難以改變,但我等身為漢臣,自當儘力而為,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李興直視著曹操道。
自幼被父親耳提麵命,對於漢室他同樣有著濃厚的感情。
若非知道事不可為、不破不立,他甚至曾經有過延續大漢的想法。
此時對於曹操所說的話,雖然是彆有用心,但卻也發自肺腑。
“我等所能做的便是儘快平叛,還天下太平。勸諫陛下廣開言路、整頓吏治,重振朝綱。”目光深邃的看著李興,曹操若有所指的說道。
心思機敏的他如何看不出李興的話彆有深意,恐有所求。
“孟德兄所言不錯,唯有朝堂清明,方得黎民安定。可眼下之事,是這數萬俘虜和周邊數十萬的流民,該如何處置?若是處理不當,恐怕叛亂又將複返。”
“俘虜儘皆坑殺,一勞永逸。”眼神之中閃過一絲不忍,但曹操還是狠厲道。
官兵的兵力畢竟不占優勢,雖然依仗著一把大火取得了以弱勝強的驕人戰役。
但要想看好數倍於幾的俘虜,風險太高。
而且朝廷不可能安置的了如此大規模的流民俘虜,一旦處理不好恐又是一場起義兵變。
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釜底抽薪,效仿白起坑趙、項羽坑秦,將這些隱患直接坑殺。
“如此有傷天和,這些人半年之前多半還都是我大漢麾下勤勤懇懇的百姓,百姓孟德兄忍心嗎。”
“況且屠戮俘虜,恐怕還須得朝廷同意。誰願意擔此罪名?”
“誌遠你有何良策,直言便是。”
李興側身看向北方,雙手後背,目光悵然“遷民遼東。”
“孟德兄,你我一見如故,我索性直言。遼東民少,幽州一個州的百姓數量恐怕還不及豫州的一個郡多。邊境地多人少,而且亟需兵源抵禦外敵。”
“而中原地區,因天災人禍,諸多百姓無田可耕、無家可住,不若遷於邊疆,一舉兩得。”
“同樣,這些俘虜也儘可壓往遼東修補城牆、建設道路,讓他們以役補過,也給他們條活路。”
曹操聞言,沉默了片刻,隨後沉聲道“賢弟此策確好,但有兩大弊端。”
“其一,遼東之地千裡之外,這些流民如何能趕到?路上所耗費的錢糧不可數計,誰來支撐?”
“其二,大規模納降移民過於顯眼,必會被有心之人攻訐,特彆是賢弟你,此前剛剛得罪了十常侍,若是再行此事,恐怕讒言之下,陛下會降罪於你。”
李興輕歎了口氣。
他如何不知這般作為弊端甚多,但黃巾之亂這塊大蛋糕他確是不想錯過。
這場起義雖然失敗,但卻帶來了數十萬的青壯俘虜和數百萬的流民。
不消全部吞下,隻要吃掉一部分,就足以令遼東的底蘊產生質的飛躍。
如此誘惑,李興怎能忍得住。
“不瞞孟德兄,興這些年在遼東深耕農事,囤積了不少糧食,足以支撐流民遷徙之事。”
此言一出,曹操頓時瞪大了雙眼,詫異的看著李興,滿是不可置信道“賢弟此言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