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棣之子!
“改製之前,鄉試是由直隸府和各省政院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直隸府、省治所在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
“改製之後,鄉試仍是地方考試,但由各省教諭局負責組織,考試地點在各府治、縣治所在地,每年舉行一次,考試的試場設在各中學堂,考期仍保留在秋季八月。”
“與以往不同,因被選入國子監的生員可直接參加會試,故而參與鄉試的隻有本省科舉生員。”
“改製前,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乾人。”
“改製後,因考生數量增加,有常科書院的若乾學堂充當考場同時進行考試,且每個考場的人數減少,故而每個考場僅設有主考二人、同考二人。”
“考官皆由所在地常科書院的講席臨時擔任,考官分派也是抽簽決定,避免作弊。而且,被設為考點的常科書院也會另設考點主考官二名、同考官三名。”
“與過去一樣,鄉試考試仍分三場,但時間更改為八月十三、十四和十五日進行。”
“鄉試考中的叫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鄉試中舉仍叫乙榜,仍稱乙科。”
朱元璋聽到這裡,緩緩睜開眼,補充道“咱記得,因鄉試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似乎鄉試放榜後,有些地方官員還會主持鹿鳴宴,席間共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爹說的沒錯,改製後,統一由地方上的府教諭局主持鹿鳴宴,且宴會費用有定額。”
朱棣說的口乾舌燥,輕輕咽了一口唾沫接著道。
“宴會結束後的第三天,省教諭局會根據朝廷的安排,把舉人分往本省各常科書院進行為期五年的學業。”
“常科書院,即大學堂,屬於朝廷府學,京城、省城、府城皆設有,鄉試及第者方可入學,學員名舉人,俗稱孝廉,學製五年。”
“前兩年九科全學,從第三年開始擇一科專修,第四、第五年精修專業。會試前,眾考生根據所修專科報考科目,會試時隻需參加對應科目之試即可。”
“為了對接科舉考試的九個科目,培養生員的中學堂開設有九門必學功課,而培養舉人的常科書院則設有九科功課。”
“常科書院的每科皆設有若乾門類,如術數科下設算術類、格物類、煉丹類、堪輿類、天文類等多種門類,每門類下分為若乾專業學問,如格物類下分光學、力學、聲學等學問,堪輿類下分地質學、地形學、氣候學、海洋學等。”
“書院免收學費、書本費,但食宿費等個人生活費用自理。書院允許學子複讀,但年齡上限不得超過五十五歲。”
朱棣說到這裡,想起了另一件事,補充道“高煦在後麵提到,將國子監更名為國子監常科書院,從此監生級彆等同於舉人。”
“嗯。”
朱元璋發出一個聲響表示在聽,接著再次閉目養神。
“故而,改製後監生有三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貢生,官宦子弟入監的稱蔭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此三類監生若在學習期間表現惡劣,會被除名。”
目前,監生可以做官,往往是臨時替補急缺的崗位,由此步入仕途。
亦或者參加會試,考取進士功名。
按照朱高煦與朱棣之前商量的設想,朝廷未來將會施行官吏一體化,每年十月份舉辦一次大明吏員考試,簡稱吏試,吏試及第者將成為拿朝廷俸祿的吏員,從此踏入官場。
舉人與監生也可以直接參加大明吏員考試,通過考上吏員做官。
由於“大明吏員考試”的牽扯麵太大,朱高煦在科舉革新章程草稿裡隻是簡單提了幾句,沒有細說,故而朱棣此時沒有提及,而是跳了過去。
“常科書院的學子們,在書院學習的後兩年的第一年、第二年的前半年,皆會按教諭局培養計劃,分派到各鄉鎮擔任臨時的事務官吏,積累辦事經驗。”
“凡是在地方上的常科書院學滿五年,且進學期間不曾犯下重大過錯的學子,皆會得到由省教諭局統一印製頒發的舉人名籍,正式獲得舉人功名。在國子監常科書院的學子亦是如此,隻不過名籍由禮部教諭總局頒發。”
“有了舉人功名的學子,便可參加會試。”
朱棣說到此處,稍作停頓,見朱元璋還在閉目養神,便接著往下介紹。
“改製之後,會試每年舉行一次,其他變化不大,仍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考期仍在春季二月。”
“由於科舉科目改為九科,故而會試改為九場,共計三天,分彆在二月十三、十四、十五日舉行。”
“與以往不同,由於參加會考的人數龐大,所以會試考場設在天下各個常科書院,有資格參加考試的皆是在常科書院進學滿五年的舉人。”
“與改製前不同,雖然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但是由於考場縮小,場地增多,故而每個考場的主、同考官仍與鄉試一樣皆有兩人,但被選為考點的常科書院另設考點主考官二名、同考官三名。”
“考慮到各地域文化程度不同,學子接受的教育及培養成果也不同,為了公平公正,禮部教諭總局設計的各科舉科目試卷,特地劃出天卷、人卷、地卷之分。”
“天卷難度大,人卷難度適中,地卷難度最小。凡是文化落後之省考試選用地卷,文化昌盛之省考試選用天卷,居於兩者之間則選人卷。”
“還有,因各省人口不同,能夠參加會試的學子亦有多有少,故而最終各省中榜名額,要參考本省當屆總體的學子考試水平與人數來定。”
朱元璋聽到這裡,忍不住睜開眼,讚道“如此一來,科舉便可兼顧天下各地學子,杜絕了南北榜之爭,甚妙!”
“嗯,確實如此。”朱棣接話道。
“前期可預設錄取名額的下限與上限,比如每省會試中榜者數額至少不低於總考生人數的一成,最多不超過總考生人數的兩成。之後當年根據具體的情況調整一次即可。”
“看來,高煦之前狠狠地下了一番功夫。”
朱元璋緩緩點頭道“你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