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棣之子!
,重生朱棣之子
未正三刻。
金陵常科書院。
後山花園之中。
方孝孺、梅殷兩人陪著朱高煦在散步,不遠處有趙俊臣、韋賢、賽哈智等人在守衛。
“我聽說,廣東、福建沿海的居民,已經開始自造海船下海,與海外大張旗鼓的做起了生意。不知兩位博士對此有何見解?”
朱高煦早已得到確切的消息,如今民間出海通商已成事實。
因此,他想聽一聽當代鴻儒方孝孺與一代儒宗梅殷,對於朝廷開海新政的看法。
“太子殿下,據臣所知,蘇州、杭州等地的百姓,借七日貿易之機,竟然私造海船下海通商,有的甚至勾結番商做起了大生意,還有的臣子辭官之後,一夜成了巨商。”
梅殷恭聲說道。
朱高煦聽了梅殷所言,沒有發表意見,而是自顧自的慢悠悠散著步。
他知道,後世人們常說的下海經商,就是源於鄭和下西洋帶來的民風變化。
“殿下,忠心為國,乃是為臣者的本分,甘於清貧是做官者的品德,棄國不顧,追小利於貨場,豈不是如蠅逐糞?”
方孝孺接話道“一個利字,使得無數人趨之若鶩。有的人一夜暴富,買宅子討女人,出則前呼後擁,入則錦衣玉食,不耕田不種地,花天酒地,醉生夢死。長此以往,朝廷的威儀何在?”
朱高煦心知,方孝孺的這番話,並非沒有一點道理。
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奢靡之風一旦吹起,容易誘發人的貪欲,投機倒把者便會如雨後春筍,一個個冒出來,從而引發更多的亂子。
就像後世的許多人,為了錢,可以六親不認,哪裡還講良心?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但是,若沒有販書的商人出資印書,普通人能看到價格低廉的《論語》印製本麼?
朱高煦停下腳步,目光從花園裡的青竹、蒼鬆、臘梅上掃過,問道“鬆竹梅,被讀書人稱為歲寒三友。所謂君子,便是清高,視金錢如糞土,對麼?”
方孝孺道“因財而失去名節,金錢不如糞土。”
朱高煦道“鬆竹梅可以清高脫俗,但世間萬物品性各異,有的可供觀賞,有的可為棟梁,人各有誌,不能勉強。”
“若有人不願做官,想去經商,那官一定做不好,就是強迫他坐到那個位置上,也會誤國誤民,何不放他一條生路?”
“孔夫子不是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麼?”
方孝孺反駁道“可是殿下,太祖皇帝曾說過‘治政在於善俗,善俗在於教化’,而眼下吏治敗朽,何談大治?”
“方博士,讀書人的眼睛不能總是望過去看,否則就會危言聳聽,厚古薄今。”
朱高煦道“如今百姓有衣穿,百官有事做,萬邦齊賀大明,天朝澤被四海,對於這些你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難道不是以偏概全麼?”
“殿下言之有理,有些官員想辭官經商,確實是不適合一味地阻止。所謂堵不如疏,朝廷應該趁機建立辭官的規製,而不是強行禁止。”
梅殷見方孝孺被朱高煦懟的一時不知該說什麼,便接話為方孝孺找台階下。
朱高煦頷首道“不錯,梅博士說的很中肯。”
方孝孺卻不領情,反而再次開口道“殿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社稷無存呐!長此以往,大明永樂一朝,如何開創盛世?”
朱高煦感到了一陣頭疼。
他知道,如今大明的讀書人,仍然有太多人持有方孝孺這種想法。
大明要想開啟大航海時代,建立日不落帝國,必須要改變類似方孝孺的這種思想。
方孝孺師從宋濂,其文章、學問為宋濂諸弟子之冠,他輕文藝,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筆暢達,言簡意明,為時人所傳誦。
如《指喻》一文,以“拇病為戒”,指出“天下之事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勸喻人們要防患於未然。
但就這樣一個精通儒學的大儒,有時卻會缺乏理智,隻憑一時的想法和情緒辦事。
曆史上的方孝孺,乃是洪武後期天下學者的代表人物,可謂是德高望重、學識淵博。
姚廣孝曾勸朱棣不要殺方孝孺,朱棣也點頭同意了,但因為方孝孺的“不識時務”,朱棣最終還是殺了他。
方孝孺當時竭儘全力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幾乎所有的朝廷詔令都經過他手,那些不靠譜的人事任命和錯誤決策,也不例外。
但他不通權謀和軍事,故而其抵禦燕王朱棣的計策大多沒有起作用。
方孝孺認為,朱棣乃是反賊頭子,所以他選擇抵抗到底,就算朱棣殺他全家老小,他也不會妥協。
雖然他算不上英雄,但他的矢誌不渝值得後人尊敬。
之所以後世之人對方孝孺的評價不太高,主要在於他的死牽連了八百多名無辜的人。
原本朱棣不想殺方孝孺,奈何方孝孺一而再再而三的激怒朱棣,這才致使朱棣下定決心要殺方孝孺。
方孝孺可以不為他個人考慮,畢竟他已抱著必死之心,但他的家人和朋友呢?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
他的家人、學生、朋友大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往往隻想平安的活下去,不一定樂意做以身殉國的忠烈之輩。
因為皇家的權力爭鬥,跟他們這些普通人沒太大關係。
燕王朱棣靖難獲取帝位和一般的朝代亡國不同。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靖難算是朱明皇家的內部鬥爭,對大部分老百姓來說,皇家的人誰做皇帝都一樣。
實際上,靖難成功之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朱允炆根本無法和朱棣相比,朱棣做皇帝對大明更為有利。
如果方孝孺不意氣用事,他完全可以拒絕為朱棣寫登極詔書,甚至直接拒絕覲見朱棣,而選擇一人自殺為朱允炆儘忠。
這樣不僅不會直接激怒朱棣,更可以為他的家人、朋友、學生等八百多名無辜的人謀得生路。
因為朱棣和朱元璋不一樣,隻要建文舊臣選擇臣服,朱棣並不會有意再為難他們,比如解縉、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名臣,都先後選擇了歸順,也得到了重用。
那些默默自殺為朱允炆儘忠的大臣,朱棣並沒有殘害他們的家人,比如解縉、胡廣的同鄉王艮。
“真理越辯越明,開海究竟是對是錯,我覺得咱們不能隻憑個人好惡來評價,方博士以為如何?”
朱高煦想到了一個影響方孝孺思想的妙招。
方孝孺道“殿下言之有理。”
“我欲召集書院所有學子,就在正心殿前廣場舉辦一場辯論大會,論一論開海的利與弊,兩位博士意下如何?”
朱高煦環視梅殷、方孝孺兩人,沉聲問道。
“全憑殿下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