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不僅要熟悉日本,更需具備應變能力,還有一點對外的手腕。”
朱元璋把這次行動的目的說的很清楚:“此番回使日本,非是為了中止南北朝之內戰,而是為了儘量延緩南朝滅亡的時間,為大明恢複力量爭取時間,明白了嗎?”
朱標應聲道:“兒臣明白......隻是,兒臣以為,此等重任非一般人所能擔當,還請父皇示下。”
朱元璋微微頷首,心中也已有了人選。
他沉吟片刻,緩緩說道:“蹇義此人,為人秉忠,處事公正,且多年在咱身邊為中書舍人,對外國也頗為了解,如今剛剛丁憂回朝,可堪此重任。”
朱標聞言,心中一凜,隨即點頭讚同:“父皇所言極是,蹇義確實是不二人選。”
“那就傳旨,命蹇義為使,前往日本調停。”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繼續說道:“此去日本,路途遙遠,且局勢複雜,要有周全的準備......你需調撥足夠的物資與護衛,確保使團安全抵達日本,並順利完成使命。”
“明白,定會妥善安排。”朱標恭敬地回答,隨即轉身下令去準備相關事宜。
就在此時,馬皇後輕聲插話道:“陛下,使團成員中,不妨也加入一些通曉醫術和儒學的隨行人員,一來可展現我大明之文華風流,二來若遇突發狀況,也能及時應對......若是僅僅一兩個醫師,那恐怕那邊若是有什麼瘴氣、流疾之類的,照顧不過來。”
朱元璋聞言,笑著看了馬皇後一眼,笑道:“妹子所言極是,標兒,你記得將此事也一並安排妥當。”
“兒臣遵旨。”朱標應聲道,心中對馬皇後的細致入微感到敬佩。
“另外。”
朱元璋抽出了兩封密信。
“這是道衍那個和尚,以及潛伏在日本京都錦衣衛的信,你讓蹇義好生看看。”
數日之後,蹇義受命為特使,率領一支由隨行文官、武臣、醫士、儒生等人士組成的使團,踏上了前往日本的征途。
他們攜帶了大明皇帝的聖旨,還有一些用以賞賜的禮品,以及日本經常從大明進口的各類書籍、藥材等,算是準備的很充分了。
蹇義一行乘風破浪,抵達了日本的九州島。
隨後,他們首先來到了北朝的室町幕府所在的京都。
春日裡,京都的櫻花盛開得如火如荼,粉白的花瓣隨風輕舞。
在室町幕府的“花之禦所”,這種場景更是如其名一般......真真是個落英繽紛,美如仙境。
而一場精心籌備的宴會,也正靜待大明使者蹇義一行的到來。
宴會廳內,裝飾得既典雅又不失莊重,牆上掛著前兩代足利氏將軍的畫像,彰顯著室町幕府的輝煌。
嗯,也就足利義滿這是第三代,所以前兩代一左一右放在正前麵顯得還挺不錯,要是來個十幾代,牆上全都掛滿了,那就不是看著還不錯,而是瘮得慌了......
長桌兩旁,精美的銀質餐具在燭光下熠熠生輝,空氣中彌漫著淡雅的熏香,樂師們在一旁輕撥琴弦,演奏著悠揚的雅樂。
隨著一陣通報聲,大明使者蹇義在侍從的引領下步入宴會廳,他身著官服,頭戴烏紗帽,步伐穩健。
足利義滿見狀,立刻從主位上起身,麵帶微笑,大步流星地迎上前去。
“貴使遠道而來,義滿深感榮幸,請上座。”
足利義滿聲音洪亮,他親自引導蹇義入座,並示意侍從為使者獻上最上等的清酒與佳肴。
呃,就是些刺身、飯團之類的,這個時代連炸天婦羅還沒出現呢。
宴會正式開始。
然而,隨著酒過三巡,氣氛逐漸變得微妙起來。
當著蹇義的麵,幕府重臣們圍繞和平談判的可能性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意見分歧愈發明顯。
顯然,這是演給來自大明的使者看的一出戲。
隻不過,有的時候演戲演著演著,就容易急頭白臉起來......
畠山基國首先發難,他眉頭緊鎖,聲音中帶著幾分不悅:“大明使者遠道而來,我幕府自當禮遇。但南北朝紛爭乃我日本內政,大明不應過多乾涉,若強行介入,恐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
斯波義將聞言,立刻反駁道:“基國大人此言差矣,大明乃大國,其威望與實力有目共睹,若能得其助力,和平解決紛爭豈不更佳?況且,大明使者已明確表示無意乾涉內政,隻是希望雙方能坐下來好好談談。”
細川滿元則顯得更為理智與謹慎,他輕撚胡須,緩緩說道:“二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但關鍵在於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確保幕府穩定,大明使者在此,我們不妨先聽聽大明的具體建議與方案。”
在徹底吵起來之前,蹇義說話了。
日本雖然很多人是懂漢語的,但是這裡麵也有不懂的武士,因此,由通譯來給他們翻譯蹇義的話。
通譯有些磕巴地翻譯著:
“大明皇帝陛下深知和平之珍貴,故特命本使前來調解。”
“大明建議雙方先停止交戰,隨後在北朝幕府與南朝之間展開和平談判,大明願作為第三方見證,確保談判的公正。”
足利義滿的麵色看不出來高興還是不高興,隻是淡淡地說道。
“貴使的建議甚合我意......我幕府定當秉持誠意,與南朝展開和平談判。”
然而,就在此時,赤鬆義則卻恰到好處地提出了不同的擔憂:“和平談判固然好,但若南朝方麵不願配合,或談判破裂引發更大衝突,又當如何?”
蹇義微微一笑,從容作答。
通譯繼續用日語翻譯道:“所慮不假,但和平談判之路雖不易行,卻是解決紛爭的好路子,大明願與幕府共同努力,通過外交與南朝溝通協商。同時,大明也相信幕府有能力維護......呃,北朝的穩定。”
嗯,反正蹇義說的肯定沒這麼生硬,裡麵還帶了不少典故,但奈何日本的通譯沒那水平,所以隻能略過自己不會的,大概翻譯了一下。
一色滿範眉頭微皺,語氣中帶著幾分不滿:“大明使者所言固然動聽,但言語終歸是輕飄之物,實際執行起來卻非易事。”
“更何況,一強一弱之人打架,中人令其停手,令弱者康複,又真的是公平嗎?”
“南朝那些頑固之徒,如今有著大明的許諾,豈會輕易放下武士刀,坐下來與我們談判?若談判不成,我北朝滅了南朝,大明又將如何自處?”
可以說一色滿範這番話,是這場宴會上說的最直白的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要不是大明的外交阻攔,那麼南朝的滅亡,真的就是旦夕之間的事情。
但更重要的事實是——憑啥大明的使者能好端端的坐在這裡勸架?
原因更簡單,因為你不聽大明這個勸架的,那麼你就很有可能不僅要對付眼前的對手,更要被勸架的一起揍。
武力,永遠是外交的基礎。
練了一身肌肉,手上拿著鋒銳的鋼刀,流氓才能跟你心平氣和的對話,因為他畏懼你。
而若是手裡拿著一本書,身材又單薄,那上去勸架,不僅不能止戰,而且就得一起挨揍了。
高麗李成桂的滅亡,可就是不久前的事情。
北朝室町幕府害怕強橫的明軍渡海而來,更渴望通過貿易從大明獲得財富來緩解自身窘迫的財政情況,所以才有了今天這調停之事的發生。
如果北朝室町幕府對於大明不畏懼且無所求,那麼根本就不可能有這些事情。
蹇義聽了己方通譯嘰裡咕嚕的一番翻譯,目光沉穩地望向一色滿範,緩緩說道:“這位大人所慮,蹇義亦深知。然則,大明非但言出必行,更願以實際行動展現誠意,本使將親自前往吉野,磋商此事,”
足利義滿見狀,終於不再穩坐釣魚台了。
他輕輕拍了拍手,示意眾人都安靜下來:“大明使者的誠意,我幕府已深切感受到。”
隨著足利義滿的表態,宴會廳內的氣氛逐漸緩和下來。
宴會繼續進行,觥籌交錯,剩下就沒什麼實質性內容了。
宴會結束時,足利義滿親自將蹇義送至宴會廳外,兩人“依依惜彆”。
隨後,蹇義又馬不停蹄地前往南朝的吉野皇宮,與後龜山天皇及南朝重臣會麵。
與北朝室町幕府頗有些不情不願相比,南朝方麵則對於大明的到來表現出了極大的期待,還有感激。
吉野的春日午後,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斑駁地灑在皇宮石階上。
有些陰沉的殿內,大白天都點了不少蠟燭,燭光與日光交織,形成一片柔和的光影。
後龜山天皇早已在正中央的禦座上等候,他的麵容雖顯疲憊,但眼神中很激動。
“貴使到來,萬分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