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衡是兵曹典書、鷹揚衛上將軍,南訚是右軍節製使,這兩人手裡都是有兵權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李成桂剛剛登基,人不夠用。
而他們雖然沒有跟李成桂作戰,但是軍隊回到開京,他們就有了指揮權。
或者說,平常他們都是幫助李成桂來管理和訓練這些被收編的部隊的......
而同樣擁有這些非李成桂嫡係兵權,並且參與了密謀的人,還不少。
隨著金士衡的一聲令下,開京城內一場無聲的變革悄然拉開序幕,那些對李成桂政權心懷不滿的開國功臣與舊貴族們,在暗處迅速集結,等待著關鍵時刻的到來。
而在這其中,南誾的秘密投誠,隻有金士衡知道。
——兩人互相試探之後,一拍即合。
而知道了明軍的態度,他們就不算臨時反叛,而算是起義了,這無疑為他們的行動增添了幾分勝算,而金士衡則成為了這場密謀的核心。
與此同時,明軍大營內,朱雄英與藍玉正緊鑼密鼓地部署著攻城計劃,南誾獻上的布防圖無疑是成為了他們手中的利器,使得明軍的每一步行動都顯得尤為俱備針對性。
......所以為啥法正能在劉備稱王後超過諸葛亮成為麾下文臣地位最高的啊?
從這裡就可見一斑。
隻不過,南誾獻上的開京布防圖,跟法正獻上的西川地圖沒得比就是了。
“傳令下去,明日一早,全軍整裝待發,準備攻城。”藍玉沒有猶豫。
李成桂不跑,正合他意。
朱雄英點頭讚同,心中卻也不免憂慮......仗打到現在,勝利在望,他不想再犧牲太多的戰士了,而強行攻城戰總是伴隨著巨大的犧牲,而他更希望的是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就在明軍準備發起總攻的前夜,開京城的城門在夜色中緩緩打開。
這一幕讓明軍的軍官都感到意外,但很快,他們便從出城的高麗軍軍官口中得知了他們投誠的情況。
值守的朱雄英意識到這是南誾與金士衡等人精心策劃的結果,而能夠成功利用明軍的壓力,從內部瓦解李成桂的防線,這無疑是最好的結果了。
而隨著開京城的城門在夜色中悄然打開,明軍士兵們帶著一絲難以置信和謹慎踏入了這座古老的城市。
街道上空無一人,隻有遠處偶爾傳來的打更聲。
這些高麗的軍官站在一旁看著明軍進城,心裡可謂是五味雜陳,既有解脫的輕鬆,也有對未來的忐忑。
李成桂從睡夢中被叫醒。
他“哐”地一下,抽出了寶劍,眼眸裡滿是血絲。
過了刹那,他才看清楚來人。
“芳遠,怎麼了?”
“父皇,有人夜裡開城門了!”
李芳遠急促地說道:“現在明軍已經開始進城,外麵正在抵抗,您隨我先走。”
李成桂的宮殿內,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李成桂得知城門失守的消息後,臉色鐵青,眼中閃爍著憤怒,然而他很快冷靜下來,深知此刻的抵抗已毫無意義,隻能尋求最後的籌碼。
“傳令下去,召集親衛,儘快撤離。”李成桂對身邊的李芳遠吩咐,同時心中盤算著如何利用太後這張最後的王牌。
他知道,隻要太後在手,法理上他就還有東西可以拿捏,畢竟,他是通過禪讓得到王位的。
然而,李成桂的計劃並未能如願以償,就在他準備撤離之際,金士衡和幾位關鍵人物已經帶兵悄悄包圍了宮殿,切斷了他的退路。
金士衡不是等閒之輩,早已料到李成桂會有此一舉,提前布下了天羅地網。
“李成桂,投降吧。”
金士衡站在宮殿的大門前,聲音冷靜。
他的背後,是那些對李成桂政權不滿已久的舊貴族和開國功臣,他們此刻終於看到了推翻李成桂暴政的希望。
無數甲士密密麻麻地排列著,高舉著火把。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李成桂的臉色變得更加陰沉,他緊握寶劍,目光在火光中閃爍不定......他其實內心很清楚,此刻的反抗不過是徒勞,但內心的不甘卻讓他難以輕易言敗。
“金士衡,你以為這樣就能贏了嗎?”李成桂的聲音充滿威脅,試圖用最後的威嚴震懾對方。
然而,金士衡隻是冷冷一笑。
“成王敗寇,史書自有定論。李成桂,你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金士衡的話語如同寒冰,穿透了李成桂最後的心理防線。
周圍的親軍士兵們也都悄然放下了武器,他們或低頭不語,或投以複雜的目光,顯然已無心再戰。
李成桂環顧四周,看到曾經效忠於自己的將士們如今卻都沒有心氣再戰。
他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悲涼,他緩緩放下了手中的寶劍,認命了。
然而就在此時,李成桂的眼神中先是閃過一絲絕望,但隨即又被一股狠厲所取代。
“你們以為這樣就能贏我了嗎?”
他冷笑一聲,乾脆利落地直接把鋒銳的寶劍抹向了自己的脖頸。
血花飛濺。
隨著李成桂的自戮,開京城的局勢迅速穩定下來。
隨著城門大開,明軍順利進入開京,李成桂殘部的抵抗幾乎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
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開國功臣,此刻或逃或降,而李芳遠本人也在混亂中被俘。
然而,勝利的喜悅並未持續太久,朱雄英深知,接下來的任務更加艱巨——他需要重建高麗的秩序,同時確保大明在高麗的利益得到保障。
在這個過程中,他必須謹慎行事,既要防止高麗內部的動蕩,又要應對可能來自外部的挑戰。
朱雄英開始著手改革高麗的官僚體係,選拔賢能且親近大明之士擔任要職。
而明軍在藍玉的指揮下,也開始對城市進行有序的接管和治理。
他們不僅恢複了城市的秩序,還著手解決民生問題,努力讓百姓們重新過上不至於起來造反的生活......這不是誇張話,這時候因為戰爭的原因,開京城裡的百姓,很多已經餓的都吃不上飯了。
而且,因為早春天寒的原因,更是很多百姓都沒有柴火用,在家裡凍得瑟瑟發抖。
在這個過程中,朱雄英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
或者說,他處理政務,有著相當的水平......可能是繼承自朱標?
而除了處理政務,朱雄英更著眼於大明對於高麗的長期影響,他帶著金士衡等人,讓他的文官班底如解縉等人直接指導,開始搞文化和考試方麵的改革,推動儒家文化的傳播和教育體係的改革,將來為高麗培養出一批批心向大明的“優秀人才”。
嗯,“事大主義”是個好東西。
實際上,自從元朝征服高麗後,高麗就不得不取消一切僭越、嚴格落實諸侯體製,明軍到了這裡,占領了開京,幫助王氏複國,高麗更是要發自內心地“事大”,而與“事大”相應的是中原王朝的“字小”,高麗“事大”愈是恭順,中原王朝的“字小”也愈是寬宏,形成了“事大以禮”和“字小以仁”的一種互動。
而按照朱雄英的規定,高麗需在政治上向明朝稱臣,奉大明正朔,使用明朝年號與曆法,定期朝貢,並於節慶時遣使朝賀,高麗派遣的使節名目有定期的正朝使、冬至使、聖節使、千秋使及不定期的謝恩使、陳奏使、進賀使、進香使、問安使、告訃使等,統稱為“事大使行”。
並且,高麗國王、王妃、世子必須經大明朝廷冊封方為合法,並且其死後必須由大明朝廷主持祭祀,並賜予諡號,因此作為宗主國大明亦派遣冊封使、吊祭使等使節,此外皇帝向天下頒布詔書時,也會派遣使節來高麗宣詔,在大明“天使”抵達開京時,高麗國王必須親自前往西郊迎恩門舉行盛大的“迎敕”儀式。
而且為了培養高麗的“精明”份子,朱雄英要求高麗王朝盛行“慕華”思想,許多事物都要模仿明朝,比如引入大明衣冠、以中國的儒家性理學統一思想,對於高麗來講,要做到“雖在海外,三綱五常,中國一般了;敦行孝悌,遵守禮法,刑政法度,依著大明律條行;冠婚喪祭,依著朱子家禮行”。
而這種“慕華”思想既是事大主義的思想基礎,也是事大主義的重要體現。要在高麗士大夫心目中,做到“事大”與“慕華”是緊密相關的,高麗的所作所為不能絲毫違背於大明,否則就是違背事大主義,在這種事大慕華觀念的影響下,高麗將宗主國大明奉為至高無上的存在。
以“禮”作為媒介,高麗王朝誠心事奉明王朝,政治上高麗依從儒家禮儀製度,外交政策則采取朝貢方式,思想文化上歸依中華文化,並接受明朝保護,這就是朱雄英讓高麗王朝高舉事大主義的大旗的體現。
而除了文化上麵,重要的還有軍事上的部署。
高麗既然依附大明,那就要讓大明艦隊獲得港口的補給權力,並且能夠在一些港口關鍵上進行駐紮,停泊,修理船隻,而且還要把釜山港完全劃給明軍,陸師也要以後作為仆從軍跟隨大明共同作戰,這樣才能獲得明軍的武力保護,以確保高麗的國家安全。
隻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朱雄英也麵臨著諸多困難,說實話,亂七八糟啥都有,朱雄英感覺頭發是沒少掉。
他需要不斷平衡各方利益、化解內部矛盾......反正吧,在高麗的這幾個月,可以說每一步都走得不是很容易。
但正是這些挑戰和困難磨礪了朱雄英的施政才能,他憑借著不懈的努力,再加上一乾文臣班底的幫助,算是最終成功地將高麗給初步改造了。
而南誾、金士衡等人也在這一過程中找到了自己在新的廟堂上麵的位置,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
——忠誠!
時間的推移,開京逐漸恢複了往日的繁榮,明軍算是幫著膽戰心驚回到開京的王奭坐穩了王位。
而朱雄英的名字,也注定要在高麗的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呃,在後世曆史會怎麼寫呢?大明的第三位皇帝,他不僅是高麗的征服者,更是高麗的重建者。
有可能吧。
不過朱雄英對自己能不能成為大明的第三位皇帝還不能確定,但經此一戰,他也確實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北平和遼東的明軍,其中中高層的將領,他基本上都有了交集,而藍玉麾下的那些悍將,更是對他頗為投契,這裡麵有藍玉故意為之的原因,也有朱雄英本人確實能力不錯,脾性也合這些將軍的胃口的原因。
並且,朱雄英還在高麗,算是施加了相當的影響力。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