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唐之藩鎮,翌日之總兵_皇明聖孫朱雄英朱元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皇明聖孫朱雄英朱元璋 > 第279章 唐之藩鎮,翌日之總兵

第279章 唐之藩鎮,翌日之總兵(2 / 2)

朱雄英結合他這段時間,在北疆防線上考察的見聞,一並寫了一封信,次日一早,通過攜帶的電台發給了開封的河南布政使司,然後由河南布政使司轉發給京城.電台離得太遠,功率就不太行了,倒是陸續有一些大的電台,但大的電台又不方便攜帶,所以隻能中轉一下。

京城,還在和馬皇後一起吃早飯的時候,朱元璋就收到了。

如今年紀大了,朱元璋的飲食,也明顯健康了不少,或者說,吃肉有點吃不動了。

朱元璋接過來,隻是看了看,眉頭便微微一皺,心中暗自思量。

馬皇後見狀,溫柔地詢問:“陛下,可是邊疆有急事?”

朱元璋輕輕搖頭,眼神中卻難掩凝重:“不是急事,卻比急事更讓人憂心.這是英兒從北平發來的信,詳細闡述了這次對北疆防線的考察,還有就是對未來軍事製度改革的見解。”

馬皇後聞言,放下手中的筷子,認真地傾聽著。

朱元璋緩緩展開信紙,逐字逐句地讀了起來,不時沉思。

信中,朱雄英不僅描述了他的北疆見聞,也提出了九邊製度和總兵製度的構想。

馬皇後還是挺高興的:“你看看,這孩子真是長大了,心思縝密,見識不凡。”

朱元璋這次卻並沒有多少高興的神色,他隻是搖了搖頭。

“總兵官製度若是定下來,與節度使何異?”

總兵官,表麵上看起來跟節度使是不太一樣的。

畢竟節度使是使職,跟朱雄英作為巡撫五京的天使一樣,是臨時的特使,屬於特殊情況,辦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

可為什麼節度使能演變成藩鎮?杜佑曾在《通典》中寫道:“設官以經之,置使以緯之,是百司具舉,庶績鹹理”,說白了就是因為使職,起初是因為臨時又有需要而設置,後來發現效率極佳,比那些職事官好用多了,於是乾脆讓使職代替了職事官,比如節度使和鹽鐵使。

發現了嗎?這跟朱元璋為了北疆便宜行事,所以派遣國公鎮守特定地區,是一樣的。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不把這種製度,以及國公們的輪換,變成正式的製度,給它書麵化規定下來?難道是朱元璋不懂這種製度的好處嗎?

當然不是,朱元璋很清楚這種製度對於北疆軍隊作戰的好處,可是這種製度如果從徐達開始算起,如今都二十多年了,也始終沒有任何名分。

“名分”,對於帝國來講,很重要。

有名分和沒名分,那是兩回事。

沒有名分,你隻是臨時負責這片區域的,哪怕這個“臨時”能臨時個二十年,那你也是臨時。

這跟臨時工的道理,是一樣的,一旦真較起真來,不需要任何理由,直接就能奪了你的兵權,你在製度層麵沒有任何能夠反駁或者扯旗抵抗的理由。

但是一旦這種臨時工變為正式工,變成了總兵官,那性質就變了。

這裡麵不僅僅是將領的性質變了,衛所兵的性質也會跟著變,朱元璋雖然看不到以後明末總兵們視軍戶如奴仆,豢養私兵“家丁”組建私人軍隊的德行,但是製度都是有曆史可以參考的。

還是唐朝,還是節度使。

唐初的製度是府兵製,這種繼承自西魏、北周、隋的製度,秉持的理念是“有恒產者有恒心”,在各州設立不同數量的管理機構,然後府兵每年農閒時節定期參加訓練,一旦朝廷征召或者他們進京衛戍、去邊境換防,那麼就自帶糧食兵甲去。

唐初那麼武德充沛,跟府兵是分不開關係的,但府兵製有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並的愈演愈烈,府兵的田會被逐漸侵占,府兵的戰鬥力也會下降,再加上府兵製度受到作戰半徑的影響,帝國的疆域越大,那麼府兵的戰鬥信念和補給能力都會極大降低.太宗時,府兵戌邊三年一輪換,而到了玄宗的時候彆說三年,六年都回不來了,老家所處的地方偏一點的話,從安西走回來就得兩年。並且,因為關隴集團對當年北齊、南陳故地的不信任,府兵製度在大唐近一半的土地上,其實是推行並不力的。

所以府兵本來就沒多少,統帥也不是本地人,都是中樞從正式官員或京師禁軍將領中臨時選拔任命,如此一來兵少將生,麵對北疆的遊牧民族,那就隻能被動挨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北疆搞常駐的邊軍,而且需要大量招募非府兵的漢人勇士以及歸附遊牧民族,也就是胡兒。

這個問題在河北方麵體現的尤為嚴重。

當年東西魏分立,若不是宇宙大將軍侯景在沙苑之戰時候的腦殘建議,東魏早就把西魏給滅了,即便如此,高家建立的北齊一開始也在與北周的對峙中占據著明顯優勢山東集團指崤山以東)和關隴集團天然就不對付,到了隋唐一樣如此,廟堂裡基本上全是八柱國後人,而河北人天生就低人一等。

而一旦這些河北籍的漢人或者是胡兒掌握了軍權,那麼接下來不管是養寇自重也好,故意挑起戰端也罷,接下來就是不斷地打仗,而打仗就需要募兵,為了圖方便,中樞也就把募兵權放給了節度使,自己手裡捏著財權,自開元二十五年以後,各鎮節度使開始相繼自行募兵,而後因為中樞內鬥,為了拉攏邊將,又下放了財權,最後就是安史之亂,以及從唐朝中期開始始終與唐帝國並存的藩鎮割據問題了。

所以,邏輯就很簡單了。

從朱元璋的角度來思考,現在雖然實際上勳貴已經承擔了總兵官的職責,但並沒有名分,而一旦給了總兵官的名分,並且把分片駐防的九邊製度作為國朝的正式製度給確定下來,那麼這些總兵官們,就實際上掌握了軍權。

掌握了軍權的總兵官,你猜還會不會聽名義上的上級機構都司的指揮?

聽個屁!

現在山西都司指揮得動傅友德嗎?陝西都司指揮得動馮勝嗎?北平都司指揮得動藍玉遼東行都司名義上隸屬北平都司管轄,但實際上直接接受五軍都督府管理)嗎?

所以,有了名分,總兵官就是唐朝早期版本的節度使了。

節度使為了增加自己手裡的權力,肯定會不斷地在邊境挑事,這根本不用想,屁股決定腦袋,有幾個像是戚繼光那種“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人?戚繼光當薊鎮總兵的時候,修築空心敵樓,完善車陣,搞的都是防禦性戰術,蒙古人知道啃不下來,乾脆就不進攻了。

在邊境挑事增加手下軍隊數量進一步要求財權和治理權形成獨立王國,眼熟嘛?這就是李成梁以及他的派係走的路,可戚繼光這種人注定是少數,玩養寇自重的李成梁才是多數,而李成梁的行為,除了沒造反,其他跟安祿山、史思明有什麼區彆?或者說,李成梁遺留下來的遼東將門,和藩鎮有什麼區彆?

九邊總兵製度,發展到了晚期,注定會複刻唐朝成為藩鎮。

朱元璋對此,看的清清楚楚。

正因如此,朱元璋才對此不置可否。

當然了,繼續這麼“臨時”下去,也不是回事,但眼下確實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朱元璋眼中閃過一抹複雜的情緒:“英兒的想法,讓咱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隻是,這藩鎮問題,始終是個心腹大患,英兒雖有遠見,但想要真正解決,談何容易,這個辦法咱覺得是不可行的。”

“唐之藩鎮,翌日之總兵。”

朱元璋放下了手裡的紙,下了結論。

馬皇後輕輕拍了拍朱元璋的手背,安慰道:“彆急,英兒既然能提出這些見解,必然也有他的想法,我們且看看他接下來會怎麼想、怎麼做,再從中引導便是。”

“妹子說得對。”

朱元璋沉吟片刻,點了點頭:“英兒這孩子,有勇有謀,將來定能成大器,隻是他現在還年輕,需要更多的曆練和磨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就讓他多走走長長見識吧。”

吃完早飯,朱元璋口述,讓王景寫了一封關於此事看法的信,隨後給朱雄英通過電台,先發給河南布政使司,然後由河南布政使司轉發了過去。

朱雄英在北平燕王府的客房內,正埋頭於案牘之間,整理著近日來所見所聞的思考,除了北疆的軍務,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

這一路走來,對於他而言,確實是極大地豐富了人生閱曆。

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緒,門外的錦衣衛輕聲稟報:“殿下,京城有消息。”

朱雄英放下筆,連忙起身開門接過信件。

拿過來一看,是皇爺爺的親筆回複。

信中,朱元璋並未直接否定他的建議,而是以另一種角度,結合了唐朝的藩鎮,闡述了對總兵製度和九邊防線的考量。

朱雄英細細品讀,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無奈。

有的時候事情就是這樣,對應當下的人來講,解決不了的事情的最優解,就是拖著不解決,留給後人,相信後人的智慧。

這樣的話,既不需要背負曆史責任,也不會對眼下的情況有什麼影響。

這些國公,再臨時個十年,也不會有什麼怨言的。

但問題就在於,兩個十年,三個十年,四個十年呢?

朱元璋在的時候,可以憑借獨一無二的威望壓製住這些百戰名將,朱標也可以,那麼朱雄英如果當政個幾十年,也能這麼搞嗎?真就不給個名分嗎?就算朱雄英可以,他的後代呢?

這種事情,總是要最後形成製度的。

不過朱元璋的擔憂,也並非無的放矢。

朱雄英放下信紙,走到窗前,望著窗外初升不久的太陽,心中已有了計較。

暫時做不到的,可以先放下,但絕不能忘記。

改革之路必然荊棘密布,但他更清楚,為了大明的未來,這些陣痛都是值得的。

接下來的日子裡,朱雄英除了繼續巡視北疆,還特意走訪了更多偏僻的隘口,與當地的軍官、士兵還有百姓深入交談,收集更多的一手資料。

任何製度的變革都不能脫離實際,必須建立在充分了解當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

有了這些走訪的資料,朱雄英也開始著手撰寫一份更加詳儘的改革方案,這份方案不僅包含了九邊製度和總兵製度的構想,還融入了更多關於如何防止權力濫用、確保軍隊忠誠的措施,這份東西,或許短時間內用不上,但朱雄英必須要為以後做準備。

而就在朱雄英基本上完成了巡撫五京的工作,準備返回南京應天府的時候,一份有些異乎尋常的情報,卻從遼東傳到了北平。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


最新小说: 重生嫡女殺瘋了!紈絝夫君他藏不住馬甲 穿成農家長姐,開局養全家 靈氣紀元之逆天主宰 重生後我嫁給了渣男的死對頭安暖葉景淮 快穿:每次都是地獄開局 大秦,開局剿滅墨家至千古一帝 陰陽聖尊 霸道鬼夫別纏我 穿書七零嬌又乖,硬漢讀心寵又凶 逼我上梁山,你有這個實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