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朱棣就藩時間早,在北平軍隊裡施加影響力的時間也比徐輝祖長,其人又勇猛善戰,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因此理所應當地比徐輝祖獲得了更多的徐達留下來的軍中人脈。
而徐輝祖後來此地,即便他是徐達嫡長子,想要追趕,也是千難萬難,再加上客觀上來講,徐輝祖的能力等方麵,也確實不如朱棣,所以就有了徐輝祖鎮守居庸關防線,與宣大接壤,而朱棣則是鎮守北平的局麵。
這種局麵下,其實孰強孰弱,真就是一望便知了。
所以,徐輝祖隱隱約約飽含敵意的暗示,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這種手段不算高明,或者說徐輝祖本來也沒想做的多高明,這種內部的不合,幾乎是肉眼可見的可對於他們這種級彆的將領來講,這同樣也是一種自保的手段,如果上下一團和氣,那才叫令人忌憚。
如果朝廷真的想要這些防區,譬如西域甘肅、宣府大同、北平、遼東等等地區,都是鐵桶一塊,那為什麼還要調換鎮守的國公們呢?說白了不就是不放心擁兵自重,從而造成當年唐朝的藩鎮故事嘛。
不多時,朱棣已至近前,翻身下馬,大步流星走至朱雄英麵前,拱手行禮,聲音洪亮:“恭迎天使駕臨北平!”
朱雄英連忙微笑還禮:“四叔客氣了,雄英此行,意在巡撫五京,同時也是來學習四叔守衛北疆的經驗。”
朱棣爽朗一笑,目光銳利:“言重了,棣不過儘忠職守,何敢言經驗。不過,若是有興趣,倒是可以聊聊北疆大計。”
兩人對視一眼,皆是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某種相同的神采。
朱雄英心知,這位四叔雖表麵客氣,實則心中野心勃勃,對皇位之誌,恐從未熄滅。
而他,作為太子之子,自然也要為自己的未來籌謀。
一邊策馬進入北平城,朱雄英一邊在隊伍的簇擁下與朱棣交談。
“四叔,雄英聽聞,北元雖敗,然其勢力猶存,蒙古諸部亦蠢蠢欲動,不知四叔有何高見?”
朱雄英抬頭看了眼城門,嗯,沒有走一半落下千斤閘來。
之所以跟徐輝祖和朱棣,一見麵說的都是這個事情,是因為對於大明來講,此時北方的蒙古諸部的威脅,確實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情況。
你說威脅不大吧,蒙古諸部的威脅又確實存在,畢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大明始終都把北元當做最大的敵人,而對於這個最大的敵人,大明也給予了足夠的尊重這種尊重並不是嘴上說的,而是用實際的戰略定力來側麵證明出來的,為了對於北元,大明選擇了對周邊所有國家和勢力,都極為克製,哪怕是日本人殺了幾波漢使,大明都沒有馬上動兵。
日本人學華夏的文化,沒有學到位,他們不清楚,“殺漢使”對於華夏的漢人王朝來講,意味著什麼。
通常來講,都意味著一換一。
一換一的意思是,我損失了一個漢使,你損失了一個國家。
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明硬生生的忍住了,按照既定的戰略規劃,先後進取甘肅、寧夏,鞏固北部邊防,隨後向西南消滅北元梁王,向東北消滅納哈出,最後捕魚兒海之戰畢其功於一役。
所以,大明對於蒙古人,是真的很尊重了。
但與此同時,捕魚兒海之戰以後,草原上的蒙古人確實分裂了,分裂成了瓦剌、韃靼等部,從短時間來看,對於大明構不成什麼巨大的威脅,可從長遠來講,說句玩笑話,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就像是會定時刷新出來的小怪群一樣,你要是真不去管他,時間不需要太久,隻需要二十年,就會重新成為大明的心腹大患,這句話絕對不假。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除了現代世界的內蒙古草原以及蒙古高原上生活的蒙古人之外,在更北的西伯利亞高原,以及東麵的大興安嶺地區,還有西麵的中亞地區,都是有遊牧民族生存的,每當蒙古草原上的勢力出現了真空,那麼很快就會有對於漢人王朝來講全新的遊牧民族遷徙到這裡,占據這裡豐美的水草,同時也會因此得以發展壯大,對南方的漢人王朝構成威脅。
“野火燒不儘,春風吹又生”這句詩,用來形容這片草原上的敵人,實在是再貼切不過了。
所以定時除草,就成了無奈之舉。
朱棣沉吟片刻,緩緩道:“蒙古之患,不可不防,然我大明疆域廣闊,難以處處顧及,唯有主動出擊,方能長治久安。”
朱雄英心中一動,四叔之言,竟與他之前所想不謀而合。
很顯然,朱棣在這方麵的思考,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而他對於這件事情的態度,更加主動。
這當然與他的根本利益相關對於朱棣來講,隻有戰爭才能獲得更多的權力。
這種權力,並非是明麵上朝廷賦予了他多少兵馬的指揮權,而是他在軍隊裡的影響力。
為什麼奉天靖難的大旗一舉,北平周圍的衛所,幾乎一瞬間全都倒戈相向了?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是造反嗎?難道他們不清楚一旦站在朝廷的對立麵必將九死一生嗎?
當然都清楚,但這就是朱棣在北平軍中的影響力。
——甘願讓人為之赴死,不是一個人十個人,而是成千上萬的人。
而對於中樞來講,這種情況,是極為令人忌憚的。
最起碼,朱雄英看過《雍正王朝》,為啥雍正對於自己命令不動年羹堯的手下那麼生氣?軍中隻知道大將軍不知道皇帝,皇帝怎麼想?正因如此,才出了“卸甲”這個名梗。
而對於朱雄英來講,同樣如此。
朱棣是他的四叔,也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之一,他同樣陷入了朱允炆的困境.他不能削藩,現在不能,以後也不能。
所以,要麼想辦法與朱棣和平共處,讓這柄雙刃劍能夠握在自己的手上,為自己所用,要麼就得把朱棣送到彆的地方開疆擴土了。
而朱棣的回答,也直接決定了朱雄英對他的判斷。
朱雄英笑道:“四叔所言,正與我所想相符。或許,我們可以效仿古人,行合縱連橫之策,分化蒙古諸部,使其自相牽製。”
朱棣聞言,眼中閃過一抹讚賞之色:“此計確有可行之處。”
隨後,在燕王府而不是北平布政使司衙門內,舉行了一場規格頗高的宴會,北平重要的文武官員,基本上都出席了。
宴會廳內燈火輝煌,絲竹之聲悠揚,氣氛看似和諧,實則暗流湧動。
席間,觥籌交錯,官員們或談論時局,或恭維吳王對於他們來講,鳳陽和開封的事情,因為已經是幾個月前的事情,所以並不是什麼秘密了,他們隻想順順利利地把朱雄英送走,不要讓朱雄英在北平查出什麼來才是最好的。
然而徐輝祖坐在一側,眼神不時掃向朱棣,那眼神中既有不甘也有警惕,就好像時刻準備著應對朱棣可能的挑釁一樣。
燕王妃徐妙雲也出席了,見這副場景,也是頗為無奈,一邊是親大哥,一邊是丈夫,她能如何呢?隻能儘力從中說著話緩和著氣氛。
酒過三巡,讓人感覺室內的溫度也逐漸升高了,一位武將借著酒意,高聲讚道:“為吳王賀!為燕王賀!”
這時候已經胡須斑白的丘福也醉醺醺地舉著酒杯,說道:“燕王殿下威震草原,實乃我大明之福!”
此言一出,滿座皆應,紛紛附和,氣氛一時達到了高潮。
然而,就在這時,徐輝祖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清晰可聞:“北疆安寧,非一人之功,乃眾將士用命,朝廷籌劃得當所致,我等皆應銘記在心,不可居功自傲。”
此言一出,原本熱烈的氣氛瞬間凝固。
眾人都知徐輝祖與朱棣之間的微妙關係,這番話無疑是針對朱棣的“獨功論”而來。
但你要說朱棣冤枉嗎?也冤枉,這畢竟是部下說的,不是他說的,理論上不能賴到他頭上,可有的時候,上下就是一體的。
朱棣臉色微變,但很快恢複常態,嘴角勾起一抹淡笑,舉起酒杯道:“徐將軍所言極是,北疆安寧,實乃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結果。來,讓我們共飲此杯,為所有守衛邊疆的將士們乾杯!”
朱雄英見狀,心中暗歎,這場宴會,怕是要成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了。
他不動聲色地端起酒杯,輕抿一口,目光在徐輝祖與朱棣之間流轉,思索著如何化解這場潛在的衝突。
正當氣氛略顯尷尬之際,一位文臣站了出來,轉移話題道:“臣聞吳王殿下巡視五京,意在體察民情,了解邊防,不知此行可有何見解,願聞其詳。”
雖然不知道這位文臣的居心,但把北平係統的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也不是什麼好棋就是了。
朱棣剛才風輕雲淡,可聽了這話,卻有些坐不住。
“蠢貨!”
朱棣心頭暗罵。
他就想把朱雄英順利送走,走哪去都行,彆在他這北平地界待著,哪怕是跟徐輝祖吵起來,那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
但一旦把主動權拱手交到朱雄英身上,那可就有一半的概率,要被人拿捏一下了,這可不好受。
而且,朱雄英這個人,在朱棣看來,是頗為神異的。
總有一種.操縱了他命運的感覺。
朱棣對於這些年發生的一切,都隻是猜測,但不管是姚廣孝被從自己身邊調走,還是自己被隱約限製,都證實了他的猜測。
隻不過,朱棣無法改變這一切。
畢竟對於父皇朱元璋來講,大明江山的穩定,以及皇權的順利交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他是老四,就注定了正常情況下與皇位無緣。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