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山,觀音門外。
一條嶄新的鐵軌蜿蜒伸展,直通不遠處的燕子磯碼頭,陽光照耀在鐵軌上,閃爍著金屬特有的光澤。
今日,是大明第一條鐵路通車的大日子。
跟之前蒸汽機車的出現,以及蒸汽船在鎮江龍王節上的亮相不同,這次是一整套完整的東西了。
而從京城的觀音門城門到燕子磯碼頭,雖然路線很短,隻有區區四五裡的長度,但意義卻非常的重大,即將迎來它的首次運行。
觀音門內外,人聲鼎沸,萬眾矚目。
朱元璋、朱標、朱雄英以及眾多臣工都親臨現場,共同見證這一曆史時刻。
魏國公徐達和曹國公李文忠自然也在受邀之列,兩人在觀音門上並肩而立,眺望著即將通車的鐵路。
徐達撫著胡須,感慨道:“文忠啊,想不到我們大明也能有今日,這鐵路一通,往後行軍打仗,運送糧草可就方便多了。”
李文忠點頭讚同:“確實如此,這都是托了聖孫的福。”
兩人談笑間,一列嶄新的蒸汽機車緩緩駛入視線。
參與鐵路建設的工匠們也站在人群中,這些人看著自己親手建造的鐵路通車,激動的是熱淚盈眶,雖然這條鐵路不長,但作為第一條鐵路,這是從無到有的事情,裡麵的每一段鐵軌、枕木、鉚釘,都是他們辛苦弄出來的。
一位老工匠抹著眼淚說:“真是不容易啊!”
其他工匠也紛紛點頭,但臉上洋溢著的,更多的是自豪。
至於一些封建迷信導致鐵路不能運行之類的事情,倒是還真沒有出現,這不是大明京城的百姓就不迷信,而是被更大的迷信提前先震懾住了。
幕府山下,觀音門外,百姓們聚集成群,議論聲此起彼伏。他們目不轉睛地盯著那條嶄新的鐵軌,那是他們平日裡難得一見的奇景。
“你聽說了嗎?”一位老者神秘兮兮地開口,“這鐵路,可不是尋常之物。聽說是龍虎山的大天師和武當山的丘真人聯手謀劃的,這是為了牽引龍氣,庇護我們大明的江山啊!”
“哎呀,真的嗎?”旁邊一位中年婦女好奇地湊過頭來,“我之前還聽人說,這鐵路會壞了地脈,惹怒神靈呢。”
老者搖了搖頭,一臉嚴肅地說:“那些都是無知之人的妄言。你看,今天這不就通車了嗎?皇上、太子、皇孫,還有那麼多大臣都親臨現場,這能是假的嗎?更何況,有大天師和丘真人這樣的高人指點,怎麼可能會有問題呢?”
這番話一出,周圍的百姓紛紛點頭附和,他們雖然對鐵路這個新事物感到陌生,但對於龍虎山和武當山的高人卻是深信不疑,在他們看來,既然這些高人都出手了,那麼這鐵路必定是吉祥之物,能夠給大明帶來好運。
此時,蒸汽機車緩緩駛過觀禮台,發出隆隆的響聲,百姓們紛紛揮手歡呼,仿佛是在迎接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朱雄英站在觀禮台上,看著通車的鐵路和激動的人群,心中也充滿了成就感。
蒸汽時代,已經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這條鐵路的意義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它已經有了實際作用,以後送往燕子磯碼頭的軍用物資,就不需要再人扛馬馱來走這一段路了,而是扔在火車上,火車就能運輸過去。
而蒸汽機車的正式通車,一部分水師官兵與參與建設的工匠們有幸成為首批乘客,體驗這前所未有的交通方式。
這些人踏上機車,坐在不算寬敞但絕對明亮的車廂內,臉上都流露出興奮或是好奇的神情。
嗯,之所以明亮,是因為為了方便裝貨卸貨,車廂的兩側都是可以拉開的。
反正這條鐵路的目的就是貨運鐵路,也不是用來運人的,即便是運人,也是運輸軍人,所以壓根就沒考慮過乘客們的舒適性,這些人也不追求舒適性.總之,有個加裝的座椅,就已經比站著要舒服多了。
機車緩緩啟動,隨著蒸汽的噴湧和車輪的滾動,這些水師的官兵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驗,速度不快,也不算特彆平穩,但就是不一樣,水師官兵們平日裡在江麵上乘風破浪,此刻卻像是在陸地上“滑行”,他們不由地驚歎於這種新型交通工具的便捷。
而軍官們,則是更多地注意到了火車的高效性,想象著未來戰爭時,軍隊和物資可以快速調動,機動方麵的優勢不言而喻。
工匠們坐在車廂裡,感受著窗外的風景飛速掠過,沿途的那些並沒有刻意聚集在觀音門的百姓們也紛紛停下腳步,駐足觀看,他們看著這輛不需要吃草的“鐵馬”順著鐵軌緩緩駛向燕子磯,臉上露出了驚奇的表情。
“哎呀,這真是了不得啊!這鐵馬竟然不需要吃草就能跑,真是天下奇聞!”一位老者捋著胡須,連連稱奇。
“可不是嗎?聽說這是聖孫的傑作,真是厲害呀!”旁邊的一位中年漢子接口道。
“看這速度,比馬車快多了!要是我們也能坐上去,以後出行可就方便多了!”一位年輕的商人興奮地補充道。
火車就這麼轟鳴著,一路緩緩駛入燕子磯碼頭。
作為京城的軍用碼頭,這裡平常都是相當繁忙的,而此時,所有人卻都不約而同地停了下手中的工作,目光聚焦在這輛緩緩駛來的蒸汽機車上,他們站在碼頭上,看著這個巨大的鐵家夥穩穩當當地駛來,他們的臉上寫滿了驚訝。
雖然早就聽說了這個消息,但聽說與真正發生到眼前,還是完全不一樣的。
“天老爺,竟然能夠載著滿滿登登的人和貨物跑這麼遠!”一位年輕的水師官兵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說道。
“真是神奇啊!這速度,比我們的戰船還要快呢!”另一位老兵感歎道。
隨著機車的停穩,水師官兵們紛紛圍上前去,好奇地打量著這個新奇的交通工具,仿佛想要從中窺探出什麼來。
而在此時,快馬飛馳回觀音門,帶來了火車正常行駛抵達終點的好消息,出發點的人群瞬間沸騰了起來,歡呼聲、掌聲此起彼伏。
“成了!火車成了!”人們高呼著,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與自豪。
朱標看著人群,他的臉上同樣寫滿了驕傲,他看著朱雄英,深深地感歎:“英兒,你為大明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啊!”
這話不假,這條鐵路雖然不長,但它象征著大明正式邁入了蒸汽時代,一個嶄新的、充滿活力的時代。
而這也隻是開始,有一就有二,鐵路和蒸汽機車,將成為大明騰飛的翅膀,極大地加速大明的人員和物資運輸速度。
“大孫,你覺得下一步我們該如何規劃鐵路線路?”朱元璋突然開口問道,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對未來的期待。
鐵路在目前的成本負擔已經不是不可接受了,畢竟無論是鐵軌還是枕木、砂石,大明都能完全自產,但想要全方位鋪開,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須要選擇好鐵路優先發展的方向。
朱雄英沉思片刻,然後說道:“皇爺爺,孫兒認為應該向西貫通最為富庶的江南地區,這裡的商業繁榮,物產豐富,鐵路的修建將極大地促進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也能為大明提供更多的稅收。”
“標兒你覺得呢?”
朱標聽後微微點頭,但隨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兒臣認為應該先從江北瓜埠開始,先修到鳳陽,然後再到開封,最後到北平。這樣一條線路,不僅可以將我們的京城與中原、北方重要城市緊密連接起來,還能加強中樞對北方的控製力。”
瓜埠鎮始建於東漢元初六年,是貫穿中國南北的古驛道必經之著名渡口所在地,和長江南岸的棲霞古渡互相銜接,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曾率步騎十餘萬南下,設行宮於瓜埠山之上,因太武帝小名佛狸,後人便把此行宮改稱佛狸祠,辛棄疾那首《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講的便是此地。
而之所以朱標這麼建議,則是因為現在大明還沒有建設一道能夠縱貫長江的鐵路橋的能力,所以隻能以京城北麵長江北岸的瓜埠鎮作為始發點。
至於開封以北的黃河,倒是可以考慮,這不是大明的工業實力有多強大,而是黃河的走勢跟現代世界位置壓根就不一樣,不需要建設跨黃河大橋,隻需要把鐵路線往黃河以西靠一靠,就可以一路平原通到北平了,因為從元朝開始,黃河在經過開封之後河道就向南,流入泗水與淮河,再由淮河流入大海。
而整個工程,真正有難度的,其實是如何讓火車經過江淮的淮泗流域的河網,以及河北的滹沱河。
解決辦法還得研究研究。
朱元璋聽後陷入沉思,他明白朱標的考慮,從戰略角度來看,確實應該先修建連接京城與北方重要城市的鐵路線,以確保國家的穩定。
還是那個問題,現在的大明,南北割裂實在是太嚴重了,從靖康之難開始算起,北方與南方分裂了數百年之久,互相已經完全沒有了認同感,在靖康之難後的幾十年,北地漢人依舊盼望著大宋能夠收複中原,但時間久了,再加上紹興和議時一紙協定坐實了“南自南北自北”,人心就冷了,到了蒙古人滅亡金國的時候,很多漢官都為了金國殉葬,攻滅南宋的時候,北地漢人更是出力甚多,忽必烈就是以北地漢人為主要支持力量統一天下的,隻不過到了兩都之戰的時候才有所改變。
至於北平那地方現在更是基本完全胡化了,畢竟從五代十國末期,就被石敬瑭割給了契丹人,時間久的都有些可怕。
所以鐵路這種工具,如果要想追求最大化的政治意義,那就是建立從北平到京城的直達鐵路。
有了這麼一條鐵路,就能夠將南京應天府、中京鳳陽府、東京開封府、北京北平府連在一起,而這條鐵路修成,隻要中樞的兵力足夠,能夠控製全局,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什麼靖難之役了頭天朱棣剛起兵,沒過兩天大軍就兵臨北平城下了。
而隻要中樞能夠控製大部分區域,哪怕北方有叛亂,火車經過的沿途必經橋梁也可以從容炸毀,再加上起點是從江北的瓜埠出發,還有能夠陳列大量水師的長江作為防線,這條鐵路對於南方和北方,其實戰略態勢是截然相反的。
不過朱雄英的想法,也沒什麼問題。
先修一條到江南的鐵路,這個是能夠快速打通大明經濟腹心地帶的辦法,讓人員和物資高效流動起來,不僅很快就能夠回本,而且還能大賺特賺。
畢竟江南的交通運輸,現在主要依靠的是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以及東西向的長江航道,以及環太湖的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