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名將對於皇帝來講,也絕非是什麼不可或缺的存在,相反,如果皇帝能力平庸威望不足,那麼手握兵權能征慣戰的名將,幾乎就等同於一個即將篡位的權臣,隔壁高麗國的李成桂、日本國的足利義滿、安南國的胡季犛例子簡直不要太多,除了足利義滿這老登是沒挺到自己篡位當天皇,李成桂和胡季犛當完權臣可是都篡位了,而這三個人,哪個不是打老了仗的?即便是作為安南國儒學宗師的胡季犛,權力也是從軍功中獲取的,有點類似於司馬懿。
就都是現世的例子,要是再往前麵數,那多的根本數不過來。
所以,一個治世的守成之君,如果讓人去選,大概率需要的是李景隆這種水平一般,但是不遇到高手也能穩紮穩打,同時沒有野心的將領,而不是還在草原上砍人的那位野心勃勃的四叔。
軍旅生涯對於皇帝的成長當然是有幫助的,但一個好的皇帝,也確實是不必親力親為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將領的。
但是,但是,正所謂人各有誌,擁有完整的軍事履曆並且掌握兵權這件事情,卻是朱雄英誌在必得的。
原因也很簡單,就三點,其一,母親常氏給他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軍隊人脈資源,有常茂、藍玉等血親及其部下的幫助,比起其他皇孫,朱雄英更容易在軍隊中建立屬於自己的影響力,可以說是事半功倍;其二,朱雄英想要建立的,絕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王朝,而是需要開拓進取,要讓華夏擁有自己的大航海時代,那句話怎麼說來著?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北美五十州。而這種劇烈的對外擴張,必然伴隨著大量的軍事衝突,就更需要對軍事和戰爭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其三,對於自己本身,朱雄英也更希望能夠做到文武兼修,即便遠不如二鳳那種人中龍鳳,但也要有一個追求,他不想走朱標的路,成為一個每天在宮殿裡批閱奏折的頂級事務官。
而幼軍裡麵,按照現在的趨勢,再過十年二十年,注定會走出大量的中低層軍官,這些人從現在開始讓其聚攏在自己的麾下,再加上以後隨著軍事方麵的繼續曆練和接觸人脈,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後如果能夠登基為帝,就能將整個帝國的軍隊如臂使指,同時軍中建立的威望,也會讓任何將領都不敢有謀逆之心。
所以,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軍事這條道路上,是朱雄英必然要做出的抉擇。
朱雄英隻道:“老一輩都是槍林箭雨裡廝殺出來的,到了我們這一輩,哪能廢弛武備呢?若是不習軍旅,難免文恬武嬉,此非我所願。”
“既然如此,知無不言。”
李景隆囫圇了兩口菜,自然是滿口答應,雖然在府軍前衛,他堂堂曹國公府小公爺隻是一個千戶官,但是職位你也得分地方不是?
對於自己的職位,李景隆也很滿意,再怎麼講,梅殷和平安一個是老朱的女婿,一個是老朱的乾兒子,輩分都比他大一輩,李景隆又沒太大功勞,所以矮一頭也實屬正常,比同輩低一點無所謂,雖然其他勳貴二代,有人都乾到僉事了,但李景隆這個官職屬於低職高配。
要知道,現在府軍前衛的其他事情,指揮使梅殷和指揮同知平安可基本都不管了,都交由其他同知和僉事管理,他們兩人一心撲在幼軍上,而幼軍就是一個千戶所的規模,李景隆這個千戶,其實就是幼軍的頭頭,他上麵雖然有梅殷和平安看著,但權力其實是不小的,前途也很光明,比他在家待著或者終日去秦淮河浪蕩可強多了。
“後勤方麵,有什麼可看的書嗎?”朱雄英問道。
李景隆怔了怔,旋即回答道:“其實若是論起大軍後勤,不妨看看《李衛公問對》。”
隨後,李景隆如數家珍般說道:“太宗曰:兵貴為主,不貴為客;貴速,不貴久,何也?靖曰:兵不得已而用之,安在為客且久哉。《孫子》曰:‘遠輸則百姓貧’為此為客之弊也。又曰:‘役不再籍,糧不三載。此不可久之驗也。臣較量主客之勢,則有變客為主,變主為客之術。’
太宗曰:何謂也?靖曰:“因糧於敵”,是變客為主也;‘飽能饑之,佚能勞之’,是變主為客也。故兵不拘主客遲速,惟發必中節,所以為宜。
太宗曰:古人有諸?靖曰:昔越伐吳,以左右兩軍鳴鼓而進,吳分兵禦之;越以中軍潛涉不鼓,襲取吳師。此變客為主之驗也。石勒與姬澹戰,澹兵遠來,勒遣孔萇為前鋒逆擊澹軍,孔萇退而澹來追,勒以伏兵夾擊之,澹軍大敗。此變勞為佚之驗也。古人如此者多。”
朱雄英大概聽明白了,意思就是講關於戰爭和後勤的關係,打仗要速決而不能久拖,否則長途運輸後勤輜重會讓自己國內垮掉,而是否能因糧於敵則取決於具體情況,也就是雙方的主動和被動,並且李靖還舉了幾個例子。
這本書雖然叫《李衛公問對》,但其實大概率不是李靖寫的二鳳的軍事水平可是頂中頂,華夏曆史上除了霍去病以外很少有的少年天才,除了最為人熟知的一戰擒兩王以外,收複河東討劉武周,征涼州薛舉,很多戰役都能拿出來當教科書,怎麼可能去每天待著沒事問李靖一堆基礎入門的軍事問題?
實際上,自宋朝以來,大家都知道這本書是假托李靖的名字,可這並不妨礙這是一本很牛的兵書,幾乎每個將領的入門書,都是這本,而不是什麼六韜三略或者孫子兵法。
是因為那些兵書講的不好嗎?也不是,原因就在於,上古兵書都是微言大義,其中很多東西,不是身經百戰過後回頭來看,根本就看不懂其中奧妙,所以徐達就很喜歡看這種書。
但對於一個剛剛開始學習怎麼領軍和作戰的將領來講,這些就太過深奧,或者說太過“簡單”了,眼睛看了,腦海裡過了,最後啥都沒留下。
因此,《李衛公問對》這類帶有明顯的問題、答案、實操案例的兵書,就顯得尤為可貴,其中也有一些比較言簡意賅的東西,但大部分都能給你延伸出來解釋,就相當於是一個軍事百科詞典一樣,隻要熟讀了,那麼很多實際麵對的情況,根據其中的道理和麵臨的具體情況,稍微琢磨琢磨,都能從中找到一個四平八穩的解決方案。
聽了李景隆的介紹,朱雄英決定回去看看這本書,若是遇到不懂的地方,再來問李景隆。
而後,朱雄英又問道:“表哥來看,幼軍要練到什麼程度,能上戰場?”
這其實是個偽命題,李景隆也不太好回答,一方麵是他自己也沒多少實戰經驗,另一方麵幼軍主要是起到訓練未來力量的作用,跟文官裡翰林院的性質差不多,都是培訓人才的機構,而不是作戰單位。
所以,如果皇帝不打算派幼軍上戰場,那麼幼軍永遠都無法上戰場,畢竟大明又不是大宋,隻要不遷都,那未來很長很長的時間,肉眼可見地不可能麵臨京城被人圍了的情況,黃河、淮河、長江三道防線可不是開玩笑的,而且大明周邊除了帖木兒汗國,也沒有哪個國家有實力進攻大明本土了。
“若是隻論軍事素質,怕是還得全力練個一年半載,方能有普通地方守備衛所的水平。”
李景隆沉思過後給的答案倒是挺靠譜的,而這個標準主要是從兩方麵來講的,一方麵是身體素質,幼軍們的少年,再長大個一年半載,那基本就是平均十六歲的小夥子了,在古代征戰頻繁的亂世,這個年紀上戰場是很正常的,體能方麵可能跟成年人略有差距,但差距不會太大;另一方麵是從技戰術水平等角度來講,無論是武器的熟練度還是陣型和組織的執行力,其實都跟健身、練武之類的差不多,一開始零基礎都能猛猛提升,但是一旦到了瓶頸期,就需要漫長的水磨工夫,而在這個階段的提升就不大了,或者說訓練時間跟效果,是有邊際遞減效應的,因此普通士兵全力訓練個一年半載,跟三五年的老兵在戰場上的表現或許有差距,但絕非想象中的那麼大。
大明的地方衛所兵,每年訓練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個月,剩下的時間都得乾農活自己自足,所以再過個一年半載,還真不一定能跟天天訓練的幼軍有同樣的組織執行度。
當然了,邊軍衛所兵的水平肯定是遠高於地方衛所兵的,比如北部邊境線上的那些邊軍衛所,那可都是常年跟蒙古人真刀真槍乾仗的,而西南邊境上包括雲南、貴州、廣西三個都指揮使司編製下的軍隊,更是經常需要進山征討叛亂的土司。
所以,是否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其實是劃分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標準,精兵強將都是打出來的,沒有哪個是單靠練就能練出來的,訓練跟實戰完全是兩回事。
而幼軍想要獲得實戰經驗,說實話,是挺難的一件事情,因為太困難的戰鬥,肯定不會讓他們上,而周圍還真沒有什麼太簡單的戰鬥,連剿匪任務都沒有,江南地區或許有零散的剪徑強盜,但是要說成股盜匪,那真是寥寥無幾.當然,如果範圍擴大一些,大明國土上的其他地方,還是有不少嘯聚山林的土匪的,這些元末亂世的遺留產物依舊活躍著,不過距離京城實在是太遠了。
“現在大明的精銳邊軍,是什麼水平?就拿幼軍來比。”
“邊軍也分地區,若是在雪區作戰的鬆潘精騎,或是西北的甘涼騎兵,北平遼東的幽燕鐵騎,那都是一等一的天下強兵。同樣是結陣狀態,一個百戶所的幽燕鐵騎,就能擊潰一個千戶所的幼軍,而鬆潘精騎和甘涼騎兵大約需要兩個百戶所,因為那邊受到地形限製大多都是輕騎,具裝甲騎很少。”
“現在的火銃和大炮也不行嗎?主要原因在哪?”對於李景隆的結論,朱雄英並沒有馬上相信。
“武器也得看操作的人,也得看具體的陣型情況。”李景隆解釋道,“表弟你從陰陽炁海弄來的這些火器確實犀利,燧發銃在射速上遠勝火繩銃,但幼軍對於火器的操作實在是太不熟練了,而且火炮裝備的太少,如果是西平侯麾下的精銳火銃手,同樣的武器,射速就是快上一倍都不稀奇,用三段擊戰術平原結陣足以對抗鬆潘精騎,即便是重甲大馬的幽燕鐵騎進行衝陣,也會傷亡慘重。”
沐英麾下的火銃手嗎?朱雄英覺得,倒是可以請一些過來當教官,畢竟沐英用三段擊戰術擊敗北元雲南梁王的象陣,確實是有說法的。
而且李景隆說的也是事實,武器還是得看操作的人,ak47給黑叔叔一樣成了朝天發射的鞭炮,幼軍確實剛剛組建,火器訓練是很不到位的,哪怕是火銃手,其實也就會大概的跑位和開火,裝填速度根本談不上有多快,三段擊之類的更是沒練。
而且,因為考慮到一些其他因素,邊軍已經開始列裝的虎蹲炮、佛朗機炮、紅衣大炮等武器,更是還沒有進行使用再加上身體素質和戰鬥經驗的差距,朱雄英想了想全速衝鋒的重甲騎兵,零星火銃對其造成不了多少傷害,而幼軍在鴛鴦陣情況下,槍陣也不足以對抗,最終被熱刀切黃油一樣穿透陣型,繼而士氣崩潰。李景隆說的一個百戶所的幽燕鐵騎就能擊潰一個千戶所的幼軍,可能會是真實發生的情況。
朱雄英若有所思地說道:“所以關鍵還是要多練習適用範圍更廣的陣型,比如車陣、空心方陣,用以對抗正規戰爭的步騎對壘,同時裝備火炮,加強對火銃火炮等火器的訓練掌握。”
李景隆點點頭:“對,若是能夠做到這些,那麼幼軍在戰場上,隻要不是遭遇戰,兩軍擺開車馬,也是可以表現的,畢竟有著火器的加持.這東西太厲害了。”
顯然,李戰神是認可快速發展的火器的強悍威力的,這東西隻要裝填速度、威力、射程能夠迭代發展,那相對於已經基本抵達頂峰的冷兵器來講,超越和碾壓是遲早的事情。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