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對外進行貿易,無非是三條路,第一條路是經過西域的絲綢之路,第二條路便是川蜀、雲滇、青海所經的茶馬古道,第三條路則是海路。”
“而海路貿易,則是從五代十國時期開始興起,到了宋代漸成主流,元代極盛的。所以殿下若是想知道曆史上的海貿是什麼樣子,大明該如何開海,那自然要先看宋代。”
“第一個方麵就是重建市舶司,而重建市舶司,則要先立下條例,否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解縉從手邊翻出了一本古籍說道:“這是宋神宗元豐年間的《元豐市舶條》,也是目前最通行的市舶司條例範本,南宋的市舶司條例基本上都是以此為基礎的,殿下可以先看看,有不懂的地方再講。”
《元豐市舶條》在中國古代法律體係上的地位還是很高的,作為第一部關於海外貿易的單行法,其中詳細規定了市舶司的職守和相關管理政策,基本上是教科書級彆的法律文本。
朱雄英大概翻了翻,這裡麵列的東西很詳細,包括但不限於:外貿船隻必須在相應市舶司領取公憑才能出海,否則以違令論罪;回舶船隻必須回到原發舶地登記,抽解納稅;各市舶司負責管理本區域內相應的外國朝貢船舶、貢使及其活動,為減少成本,各國進貢物品一般不再運送京師,而就地變賣;對市舶領域內的違令、犯罪行為實施嚴厲打擊,遇朝廷大赦也不減刑免刑。
反正從朱雄英的角度出發,他覺得這一套東西完全可以拿過來用,有些看起來可能存在隱患的條例,隻需要在實踐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稍加修改就行了呃,如果他沒猜錯的話,也有可能在條例頒布後的南宋時期就已經修改完善的差不多了。
“《元豐市舶條》推行之後效果卓絕,宋時廣東轉運副使孫迥曾言‘臣昨奉委推行市舶法,臣以海舶法弊,商旅輕於冒禁,每召賈胡示以條約曉之,故海商爭相公憑、來往如織,外國商使來者相繼,盛況儼然’,若是殿下有誌於解除海禁,又不想海貿徹底失控,完全可依據此法,再加上建炎南渡後南宋修訂的法條來製定出大明的市舶司法律。”
解縉緩緩而言,顯然是對此有準備的,或者說,自從因為殿試上的海禁對策被發配以後,他就看了很多這方麵的資料,這個年代雖然找資料不方便,但解縉還是在藍田縣就力所能及地搜尋了,而文淵閣和旁邊文庫裡的藏書,也給他深入研究海禁問題提供了很多參考資料。
等到朱雄英大略翻完以後,解縉又給他介紹了一下市舶司本身。
根據解縉的介紹,朱雄英已經明白了,在宋代的時候市舶司的職責主要包括三個方麵;其一是出海許可,也就是《元豐市舶條》裡提到的根據商人所申報的貨物以及船上人員及要去的地點發給公憑出海許可證);其二是海上檢查,也就是海上緝私船派出士兵登船抽查,防止夾帶兵器、錢財、女人、逃亡軍人等;其三也是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抽取關稅了,市舶司起到了海關的作用,對回港船舶進出口的貨物實行抽分製度,即將貨物分成粗細兩色,按一定比例抽取若乾份,這實際上是一種實物形式的市舶稅。
“那在宋朝時期,市舶司能收上來多少市舶稅?”
能搞到多少錢,才是朱雄英最關心的問題,畢竟現在無論是造風帆戰列艦還是其他大計劃,都麵臨著嚴重的缺錢問題。
而朱雄英知道海貿這件事賺錢,也知道下西洋能賺多少錢,但民間海貿能帶來的稅收,就了解的不確切了。
“殿下問的是一地的市舶司,還是全國的市舶司加起來?”
“自然是全國。”
解縉對此胸有成竹,侃侃而對道:“北宋共有四大市舶司,即京東東路市舶司、兩浙路市舶司、福建路市舶司、廣南路市舶司,而四大市舶司下麵又有九小市舶司,這些大小市舶司的總市舶收入達42萬緡左右;而到了南宋時期,市舶司的收入則激增到了150萬緡,彼時宋廷丟失了一半國土,歲入下降到了1000萬緡,市舶司收入就成了大頭,乃是宋廷賴以維係的根基。”
“不過,若是說起市舶,反倒是元朝做得更好殿下若是想重開市舶司,學宋朝不如學元朝。”
有個明白人能夠捋清楚這裡麵的彎彎繞,對於朱雄英來講自然是最好的,他很樂意聽解縉講這些知識,對於他而言,如果讓他學四書五經,那無異於折磨,上課還不如就這麼上呢。
“願聞其詳。”
“因為元朝的政策比宋朝更詳細,譬如至元三十年的《整治市舶司勾當》共二十二條,基本上算是事無巨細了,而且元朝的海外貿易對象也比宋朝多,東起日本、高麗,南到天竺、南洋諸國,西至波斯、翰羅思、馬穆魯克,有上百個國家部落跟元朝做生意,商品的話則是細色130餘種,粗色約90種,共220餘種除了這些,民間海貿的熱情也比任何時候都高,元朝市舶司還組織‘官本船’,就是市舶司出本錢,給民間商人提供貸款來置辦海船、貨物,而民間商人除了還貸款,出海貿易賺的錢要跟市舶司三七分。”
解縉對於宋元的市舶司製度和海上貿易研究的很透徹,譬如他後麵提到的所謂“舶商”,朱雄英真是聞所未聞,這些“舶商”就是非元朝戶籍的外國商人,而元朝戶籍的商人則是“舶戶”,其中富甲一方者,自備舶船和貨本,招雇船上人員,來往東洋、西洋、南洋之間,牟取豐厚利潤,甚至還會招攬一些自己沒有船的中小商人搭舶販貨,這些人被稱為“人伴”。
而且,元朝皇室從海貿中能夠獲得的利潤,以及他們的操作手法,更是讓朱雄英都有些驚異忒直白了。
“至元十七年,元朝成立泉府司,以‘掌領禦位下及皇太子、皇太後、諸王出納金銀’,便是由元朝皇室為色目商人提供海貿的本錢,並且分潤海貿利潤,貸款利息是八厘,而同時期的民間貸款利息則是三成,故此大受商人們歡迎,忽必烈時期,泉府司每年要向海商發放高達數十萬錠的貸款,僅至元二十二年,元廷一次性撥款用於海外貿易的專項銀兩就有10萬錠白銀,所以殿下若是有意開海,不妨參考一番。”
這個思路,看起來是不錯的,也就是第一步先搞下南洋這樣的皇室海上貿易,皇室出錢出船出人出貨,而等航線趟熟了,沿途國家、海盜、水文等情況都能確保不出太大岔子,第二步就可以讓民間有實力的大商人,開始海上貿易,而皇室的資本,就可以效仿元朝泉府司的操作,介入其中,如此隻出錢,就不必自己出船出人出貨了。
而之所以這麼搞,是因為海貿在古代是一種門檻比較高的商業活動.陸上沒有騾馬和推車,還能人力搬運貨物販賣,可海上不僅沒法帶著貨物遊泳,就連小漁船也搞不了海貿,隻有大船才行。
嗯,元朝因為民間海上貿易發達,民間造船業也很發達,而且因為受到阿拉伯商人的影響,元朝流行海船也更偏向於西式船,跟方頭平底的中式船不一樣,有不少是尖底帆船,比漕運海船要大,大致上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載重量為二千石左右。
而購置這種流行的大船,再加上貨物,所需的資本就相當浩大了,即所謂“造船置貨,動輒萬計”,再加上海貿有風險,一般商人因財力不足,肯定是不敢問津的,所以在元朝,色目商人多具海外貿易經驗,加之官本船製度的實施,使得海貿主導權基本掌握在這些人手中。
總之,林林總總的這麼多關於商貿問題的細節,不花費很長的時間進行研究,肯定是弄不清楚的,而解縉在這方麵的研究,很好地幫助了朱雄英沒有這位專家學者的指導,朱雄英自己從頭捋清楚,可是有夠讓人頭大的。
隻不過令人覺得有些惋惜的是,大明廢除市舶司實在是太早了,洪武三年罷了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七年罷了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而如今已經過去了足足十六年之久,過去那批有經驗的市舶司官員,如今已經大多老病不堪用了,這也意味著相關的人才,需要重新培養。
深思片刻後,朱雄英問道:“那老師以為,如果皇室海上貿易規模逐漸壯大,第一步皇室海貿下南洋,第二步效仿元朝泉府司由皇室出本錢鼓勵民間大商人參與海貿,接下來第三步和第四步,該如何動海禁可以不造成太大動蕩,但又能打破這枷鎖呢?”
解縉沉吟道:“第三步肯定是先允許外國商人來市舶司貿易,畢竟皇室已經抓了從大明出貨的權力,那貿易有來有回,合該人家也有來大明進貨的說法而外國商人敢過來,那接下來第四步就是需要明確放開海禁的範圍,可以先在部分市舶司試一試,允許民間商人在市舶司的控製下,自己籌集本錢,進行有限製的海外貿易,讓民間的商人敢出去。一個敢過來一個敢出去,如此貿易規模自然就慢慢做大了,而對海外的情況也就更熟悉了。”
“此言極是。”朱雄英微微頷首,“如此既能試探民間反應,又能確保海禁逐步解禁,實為穩妥之策。”
“不過,解除海禁倒是還涉及到一件事情.逃出大明的人口。”
這件事情很少有人注意到,但實際上,海禁配套的措施就是遷海,沿海島嶼星羅棋布是非常不利於防守的,大明不可能每個島嶼都配備軍隊,而這些島嶼如果有百姓進行生產生活,那基本上就成了倭寇隨時可以獲取物資的補給點了,因此想要維持海禁就必須要遷海,遷海的主要內容就是把島嶼上的居民徙遷至內陸,以此對抗倭寇和退到海外島嶼的張士誠、方國珍等反明勢力的殘部。
但遷海政策有一點小小的弊端有的百姓是離不開海的。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祖祖輩輩都是靠打魚和海貿維持生計的,現在讓他們去內陸,土地也不夠肥沃,種地肯定是活不下去的,因此很多百姓就直接駕船出海離開了大明,如今南洋有幾十萬人口都是從大明逃亡出來的,基本都是沿海漁民,其中最大的據點舊港甚至有十幾萬漢人,而這“國初兩廣、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為生者動輒以萬計”這件事,卻經常在大的視角下被人所忽視。
而百姓沒了生計,逃亡南洋還算好的,剽悍一些,就直接成盜匪了,“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兼以饑饉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而海禁一嚴,無所得食,則轉掠海濱”,這也是倭寇裡這麼多漢人的原因,這一點朱雄英倒是了解的很清楚。
對於這些解除海禁進行開海的方方麵麵,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十分投入,不知不覺間,夕陽已漸漸西下,金色的餘暉灑滿了整個文淵閣。
上課算是結束了,畢竟宮門也得落鎖,外臣沒有皇帝允許是不可以夜宿皇宮的,這是死罪,解縉過一會兒在天黑之前就得出宮門了。
今天關於廢除海禁政策,算是討論出了一個全方位的構想,朱雄英對解縉的才華也很滿意,這是個不錯的人才,或許搞陰謀詭計不擅長,但對於這些大政方針和曆史知識,卻有著足夠的能力。
朱雄英站起身來,向解縉深深一禮:“感謝老師今日的指點迷津,學生受益匪淺。”
解縉連忙起身回禮,解縉雖然狂,但也是分人的,他沒狂到對聖孫都托大的地步。
朱雄英轉身離開,背影在夕陽的餘暉中逐漸拉長,而文淵閣內,也到了下值時間的解縉卻沒走,仍靜靜地坐著,看著他的背影目光深邃,思考起了這位在他來看聰敏好學的聖孫,到底會走到哪一步。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