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魏國曆代君主4_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_思兔閱讀 

第454章 魏國曆代君主4(1 / 2)

人物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上寫到“文始建侯,武實強盛。”朱元璋“昔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朝而有憂色。魏武侯謀事而當,群裡莫能逮,朝而有喜色。夫一喜一憂,得失判焉。以此見武侯之不如楚莊也。

夫喜者矜其所長,憂者憂其不足。矜其所長則誌滿,誌滿則驕,驕則淫佚,敗日至矣;憂其不足者則誌下,誌下必能虛心以受人,則人孰不樂告以善道?故莊王卒伯諸侯以興楚國,武侯侵暴鄰國而魏業日衰。

以此觀之,人君當遜誌以納善,人臣當直道以事君。君臣之間各儘其道,則天下之事無不濟矣。”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通“?”,亦作“嬰”“瑩”)。他是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三任國君(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19年在位)。

魏惠王在位期間,曾與兄弟魏緩爭奪王位。後來,他與齊、秦、韓、趙等國接連發生戰爭,並在石門之戰、少梁之戰中大敗。儘管他在位期間進行了一些改革,使魏國一度複強,但最終還是因為外交上的四麵樹敵和軍事上的接連失利,導致魏國由盛轉衰。

魏惠王在位期間,遷都大梁,招賢納士;開鑿鴻溝,發展農業;選拔武卒、修築魏長城,一度使魏國複強。然而,他的外交政策使得魏國與各國關係緊張,最終導致魏國的衰落。總的來說,魏惠王在位期間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和建設,但最終還是因為外交和軍事上的失敗,使得魏國由盛轉衰。人物生平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後稱梁惠王,姬姓,魏氏,未知名(《戰國策》作“嬰”)。魏武侯之子。魏國第三代國君。公元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魏武侯死後,魏?與公子緩(魏緩)爭立君位成功。

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曆5月29日),把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南),因而在《孟子》一書中又稱為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欲”,公叔痤逝世前,勸惠王殺商鞅,不要讓他逃走,惠王不聽。

在位期間重用龐涓,軍事實力大增,然而龐涓陷害同學孫臏,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導致孫臏逃脫後入齊。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二度為齊軍孫臏所敗。名將龐涓死後,魏國軍事實力徹底衰落,以至於魏惠王感歎“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於楚”。

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正式稱王,並於當年改元重新紀年,這標誌著魏國的霸主地位的喪失。楚威王對此憤恨不已,“寢不寐,食不飽”,楚威王七年領大軍伐齊,趙、燕兩國乘機出兵攻齊。

公元前319年卒,享年長達82歲。折疊逢澤“會諸侯”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太子。魏武侯在位26年,於公元前370年死去,魏惠王即位時年已30歲。魏惠王在其父死時,與其弟公仲綬爭位。這時韓、趙兩國在公孫頎的策劃下,聯合進攻魏國,在濁澤大敗魏軍,並將魏惠王圍困在軍中。

但在如何處置魏國上,韓、趙兩國發生了分歧趙國要除掉惠王立公仲綬,讓魏國割地給兩國;韓國主張將魏國分為兩個國家,不主張殺掉惠王。魏分為二,國力就大為減弱,不會再對韓、趙構成要挾。趙國不同意韓國的主張,韓國不高興,就連夜帶著軍隊撤出戰場。

結果惠王得以保住君位,魏國沒有被分為兩個小國。由這一件事可見,三晉的聯合,以魏為盟主的關係已開始決裂。濁澤之敗並未損傷魏國的元氣,次年(公元前368年)魏對韓、趙兩國發起反攻,"敗韓於馬陵(今山東範縣西),敗趙於懷(今河南武陟西南)"。

魏國打敗了韓、趙,保住了獨立,但自此因三晉聯盟決裂而陷於孤立的境地。在三晉聯盟決裂的前後,西方的秦國和東方的齊國強大起來,對魏國構成了要挾。秦國在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實行"初租禾",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止從死",七年"初行為市",十年"為戶籍相伍"等一係列改革後,國力加強。

由此開始向魏國進攻。秦獻公十九年在洛陰打敗韓、魏軍隊。二十一年,與魏戰於石門,大敗魏軍,"斬首六萬,天子賀"。二十三年與魏再戰於少梁(今陝西韓城縣南),魏將公孫痤被俘。東方的齊國雖靠了魏文侯的協助列為諸侯,但齊國畢竟是一傳統大國,不甘附庸於魏國。

在魏惠王時期,就同魏發生軍事衝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齊敗我觀(今河南清豐縣西南)"。魏惠王即位後,曾與齊國國君桓公午相約會盟,而"田侯牟背之"。齊國在東方以大國的身份,拉攏、脅製四周的一些中小國家,結成本人的勢力集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十四年陳侯午逶銘中說"佳十又四年,陳侯午台(以)群諸侯獻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陳侯午即田齊桓公午,十四年即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這是齊國對淮泗間的小諸侯國,開始收取一些貢物,表明齊國對魏國的霸業發起了競爭。

在秦、齊東西兩方的進逼下,魏惠王采取了三項措施來應付時局一是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二是重新與韓、趙和好結成聯盟;三是施惠於國內人民。三家分晉時,魏國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魏國的領土東已據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內、河南一帶,且東部已成為魏國領土的主要部分。由於秦國人的不斷進逼,加之東方齊國的興起也向魏國的霸業挑戰,所以在魏惠王六年四月,就把國都從安邑東遷到梁,又稱為大梁。魏惠王遷都大梁後,便於對東部廣闊地區的統治,同時也加強了對東方諸侯的控製,以抵消齊國在淮、泗諸侯中的影響。

魏徙都說法有三魏惠王六年、九年、三十一年,分彆見古本《竹書紀年》和《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以六年說較合理,故采其說。在魏惠王時期,魏國是把齊國當作主要的對手的,於是采取團結趙、韓,緩和與秦國對立的策略。

魏惠王五年,與韓懿侯在宅陽(今鄭州市北)相會,九年與韓厘侯(即韓昭侯)會於巫沙(今河南滎陽縣北),十三年與韓昭侯在巫沙結盟。為聯絡趙國,魏惠王九年把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陽邑(今山西榆次縣南太穀東陽邑村)兩地送給趙國,趙國給魏國泫氏(今山西高平)以相交換。

十四年與趙成侯相會於帔(趙地,今河北柏鄉縣北)。魏惠王十六年與秦孝公在杜平(今陝西澄城縣境)相會,以調整同秦國的關係。二十年與趙君盟於漳水上,二十一年再次與秦孝公在彤地相會。

魏惠王與韓、趙結盟,與秦孝公相會,恢複了三晉的暫時聯盟關係,緩和了同秦國的矛盾,但是卻沒有同齊國國君相會結盟之事,可見魏的這一係列活動是針對齊的。在遷都後的當年,"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廢"字又作"發","藪"即川澤地。逢忌又稱作蓬忌、逢池、逢澤,地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

澤藪在以往由國家控製,作為國庫的一項收入,百姓不得介入。魏惠王廢棄國家控製的逢忌澤,讓百姓利用,以施惠於民。接著又興修水利。《水經·濟水注》引《竹書紀年》說,魏惠王十年,"入河水於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河指黃河,甫田是一澤名,在今河南中牟縣西。



最新小说: 官府強製發老婆,我選罪臣之女 重生1979,帶著全村趕山致富 七零:辣妻隨軍,冷麵糙漢不經撩 從選妻開始,打造最強大夏 顧總快追,死遁的白月光回來啦! 趕海:開局一個桶,承包整片沙灘 真千金斷親絕愛後,全家悔瘋了 無雙九皇子 橫推兩界:從唯心武道開始 都市:我是絕世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