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舉一出,萬曆一朝隻要朝廷用風聲鶴唳的舉報政治,對田畝的貪腐保持著的高壓態勢而放寬其餘,逼著這些貪官汙吏,將目光從田畝上挪開。
這些人就會自然而然地,用手上的特權,去買賣奢侈的商品,由著三姑六婆置辦商鋪,扶持各房親戚興辦手工工坊,跟在勳貴的屁股後麵開辦商行——這條路,朱翊鈞已經鋪好大半了,勳貴已經在前麵開始吃肉了。
貪官汙吏總是要吃人的,跟外番的紳士們一樣,他們永遠在吃人。
現在,朱翊鈞正是要驅趕著這群人,換個地方吃人,好在吃人之餘,也無意識地為商品經濟的繁榮,做點貢獻——商品經濟,加入就是添磚加瓦,無論什麼姿態。
資本需要積累,哪怕是封建官僚資本也不例外。
就看人亡政息之前,這群人能跑多遠了……
皇帝難得語氣這般冷冽,殿內群臣或多或少都感受到皇帝情緒有些不對,一時寂然。
見狀,申時行隻好出麵,意圖緩和氣氛“陛下一片赤子之心,咱們豈有試都不試的道理?”
這件事情上,沒人能明白皇帝在想什麼。
申時行也隻當皇帝痛恨貪官汙吏,想法過於理想,才如此堅持,神色難免有些勉強。
話裡話外,既附和了皇帝,又表達了屆時弊大於利時,應當及時裁撤。
隻當皇帝使性子,心中歎了一口氣,默默安慰自己人無完人,少年熱血。
汪宗伊更是眉頭緊皺。
有心防微杜漸,勸諫一二,又怕激起皇帝意氣,兀自糾結。
沈鯉、溫純對視一眼,頗覺無奈,實權皇帝要力排眾議,還真沒人壓得下去。
加上申時行出麵調和,兩人隻好將喉嚨的話咽了回去。
兩人無奈出言妥協“臣等遵旨。”
朱翊鈞看著殿內眾人的反應,自然知道這些人心中所想。
心中再度升起一絲惆悵的感覺。
他抬頭看了一眼窗外。
眾鳥高飛儘,孤雲獨去閒……
這事,恐怕不會有人懂自己了吧,哪怕到了後世。
也不知道屆時蓋棺定論,這種“惡政”,會被功過幾分。
朱翊鈞略微發散了片刻思緒,又很快收攏回來。
他也不在這個議題上糾結,擺了擺手“就這樣定罷。”
說罷,他看向王錫爵,正要繼續下一個議題。
王國光突兀地又從袖中掏出另一份題本,搶先開口“陛下,這是鬆江府、揚州府、成都府、長沙府、湖州府等五府,曆時經年,所分類開造的賦稅差役。”
朱翊鈞一愣。
片刻後才想起來,伸手接過題本“郝維喬辦完差了?”
王國光點了點頭“正是,郝維喬月前方從成都府回京。”
鬆江府自萬曆元年以來,便是朝廷在南方的稅法改製試驗田,等李氏為貴妃之際,南直隸方麵又主動上疏,再添了一處揚州府,都是賦稅大府。
此後但有什麼新的想法,大多會在京畿幾縣,以及南方二府試點。
為了稅改,戶部做了許多準備。
萬曆三年時,給事中郝維喬便上奏,雲國家賦稅差役,原有定額。然而,法令朝三暮四,征派陽減陰增,無名供應之費,不時科斂之需,兩稅輸官者少,雜派輸官者多,繼而以此為由,請命下谘行各省,清理各地雜稅。
試點自然率先落到鬆江府、揚州府頭上。
戶部下文,科道親自督辦,令兩府將兩稅以外的均徭、裡甲及各公費銀兩、苛捐等一應錢糧,凡是取之於民的,全盤查核,分為增派數額、平添項目、因襲舊規三種情況造冊上報。
簡而言之,就是統計一番,除了正稅以外,地方到底攤派了多少雜稅到百姓頭上。
隨著之後四川參議李三才自告奮勇,湖廣巡撫梁夢龍主動請纓,試點之地定在了五府近百州縣。
朱翊鈞仔細翻閱著。
這些都是之後正稅定額的依據所在——過高過低,都不是長久之計。
“陛下,成都知府李坤,在卷末另附了一卷。”王國光指了指卷末,“其言,錢糧有額數,裁減太過,則供應不敷;夫征夫有常供,臨期顧募,則措辦不前。”
“若是賠累之人不得不抱情上訴,奸猾之徒必會趁機借言不便,混同告擾,反而攪亂大局。”
“希望陛下能因地製宜,不致百姓陰坐賠補……”
所謂陰坐賠補,就是朝廷裁減過甚,地方恐怕又要各顯神通了,屆時百姓私下裡仍舊要私下給州縣補稅。
到時候鬨出輿情,反而會被奸滑之徒裹挾其中,敗壞善政。
朱翊鈞頭也不抬,嘖了一聲“難得他敢說這話了。”
這次清稅,也不僅僅是為了中樞心裡有個數。
把話說開的話,此舉一方麵是朝廷試圖確立對地方官員賦稅職務行為的監督標準,另一方麵則是利用限製四差銀征收額度,來確保兩稅起解完納。
本質上,仍舊是中央和地方對民間財賦的爭奪。
這中樞重拳出擊的大環境下,李坤敢為地方張目,算是拿仕途陳說利弊了。
就是……
朱翊鈞伸出手指,在成都府的雜稅數項上戳了戳“成都府的雜稅比正稅多出數倍還不止!怕是都收到幾十年後了!”
“陛下,四川地理複雜,民風彪悍,州縣開銷自然會多些。”
王錫爵說了一句公道話。
若非如此,李坤也不會說出因地製宜這種話了。
不就是希望朝廷裁減雜稅之後,能多留存一些正稅以支開銷麼?
朱翊鈞歎了一口氣“央地分稅的事等度田之後再說罷。”
他將題本重新合上,給申時行遞了過去,示意傳閱。
轉而朝王國光囑咐道“改罷,讓他們自己出案子先改著,趁著度田這幾年,看看成效。”
“順便把攤子鋪開,移文各省督撫,按照五府經驗,分類開造各省賦稅差役。”
王國光默默應是。
又等了一會,見老王頭再沒彆的事作彙報,朱翊鈞才轉頭看向李幼滋“李卿也看見了,革故鼎新之際,戶部最是事繁,大司徒日夜操勞,多生華發。”
“李卿,你年後入戶部,任戶部左侍郎,幫襯一二罷。”
李幼滋一怔,肥胖的身軀有些拘束而尷尬地挪動了一下。
他抬起頭,毫不掩飾驚訝的目光“陛下,不用廷推麼?”
朱翊鈞擺了擺手“卿是部議題上來的,隻要眼下朕與諸卿有了共識,廷推也沒有差票的道理。”
開玩笑,部院大臣都在這裡,就算廷推也必然夠人頭。
這時,王錫爵開口解釋了一句“李部堂掌光祿寺七年,又是《萬曆會計錄》的副主編,無論資曆能力,李部堂皆是眾望所歸。”
當然,還有一句話沒說。
李幼滋身軀肥胖,還有男科急症,甚至被人取了個李三壺的諢號——茶壺、酒壺、尿壺皆不可少,前者不必多言,後者指的就是他憋不住尿。
為官者身居高位,最看中形體儀態,這種醃臢的缺陷,若是不開小會達成共識,屆時廷推還真難說。
李幼滋自家事自己最清楚。
沉默稍許,也不推脫,掩麵起身“陛下隆恩,臣萬死不辭!”
朱翊鈞見他這幅動容的模樣,也沒說什麼,輕描淡寫擺了擺手“河南度田的事交給鄧以讚就好,他處事公道,素有乾才,也是時候獨當一麵了。”
說罷,又轉頭看向潘晟“潘卿,你來接任刑部尚書。”
話音剛落,群臣不約而同,齊齊扭頭看向張瀚。
潘晟同樣措手不及,正要開口。
張瀚率先點了點頭,坦然解釋道“老夫都古稀之年了,近來頗感心有餘而力不足。”
“日前我已向陛下致仕,今日之後,便要辭彆諸位同僚,回鄉修書去也。”
群臣麵麵相覷。
張瀚萌生退意,實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當初南郊祭天,張瀚、陳於陛等人,自詡道德君子,卻以大局考量,站了張居正的隊。
顯然,這些人不少隻是為了兩全,而做出妥協,免得外人將其歸入反對新政的行列。
等風頭一平息,陳於陛便以奉養老父為由辭官返鄉。
如今張瀚在年關急流勇退,算是緊隨其後了。
就是,未免太倉促了些。
申時行有些不悅,眉頭緊皺“我並不記得內閣見過大司寇致仕的奏請。”
他轉頭看向皇帝,難得硬氣了一回“陛下,不知大司寇所犯何事,以至於此?”
張瀚好歹是二品大員,掌刑部七年之久。
要是皇帝沒有驅逐之心,張瀚決不會走得這樣突兀,連內閣都首次聽聞。
朱翊鈞搖了搖頭“大司寇司掌刑名數年,令行禁止,怎麼會犯事呢?”
皇帝以問代答,沒有當麵回答申時行。
申閣老自然不服,正欲再問。
這時,張瀚苦笑一聲“申閣老何必非要揭人老底。”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老夫方才所言有心無力,實非托詞。”
他歎了一口氣,說起肺腑之言“非止當初元輔奪情之事。”
“數年以來,刑部亂象迭出,大明律修訂一錯再錯,加之新政形勢愈發激烈,老夫實在無能再盤桓中樞,拖諸位的後腿了。”
一番話言辭懇切,諸位同僚反而無措。
溫純看著張瀚這模樣,頗感共情。
張瀚一把年紀了,這些年倒是真的沒少挨皇帝的罵。
前幾日三法司找皇帝述職,就張瀚挨了一通好罵,他到現在都還記得皇帝言辭多麼激烈——“外麵吵到這個地步,不就是因為你刑部屍位素餐,整天拉偏架!?”
七十歲的人了,因為跟不上皇帝的路數,繼而起了隱退之心,實在辛酸。
這時,皇帝也突然開口“張卿是道德君子,從未行差踏錯過,實是朕未將卿放對位置,以至卿心力交瘁。”
“德高望重,有補於國,這八字朕親筆贈卿,業已命人裝裱好了,稍後遣人送去張卿府上。”
“更莫說拖後腿這種話,卿的功勞,朕一清二楚,一個太子少保的衣錦還鄉,決計少不了張卿。”
張瀚興許是被皇帝罵出症結來了,此時聽到這話,眼角竟然不由自主開始泛紅。
他連忙低頭,稍作掩飾,順勢將袖中的《大明律》呈遞了出去“陛下,這是按陛下的批示,重訂的大明律,或許仍有不少疏漏。”
朱翊鈞自覺此前麵對張瀚時,脾氣差了些,此時接過大明律,翻了幾頁後,便強行扯了扯嘴角,神情難得溫和“底稿留國史館,剩下的未竟之事,留給潘卿便可。”
說罷,他便將律令傳遞給潘晟過目“正好,如今永年伯詭寄的事,還要請動八議為其減罪,潘卿順便將此事也接去罷。”
潘晟連忙起身接過。
循著皇帝的話語,順手翻到八議。
而後便是一怔。
開篇自然是明義,卷首一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克明德慎罰”、“德主刑輔”、“優禮臣下,無微而不至”之類的話語,來論述八議的必要性。
當然,原稿自然少不了塗塗改改,這些話都儘數被劃了去。
取而代之的,是皇帝的禦批“八議製度是為庇護統治集團成員罪行的應運而生,是維護統治與優容親近雙方博弈的結果,是律令威信向以皇帝為代表的統治集團權力妥協的具體產物,亦是本階段律令不得不經曆的短暫過程。”
潘晟默默合上了這部重訂的大明律,餘光打量著皇帝與張瀚二人。
張尚書跟不上皇帝的思路,恐怕真不是張尚書的問題。
“好了,接著說海貿的事情,栗卿,福建市舶司明年能不能通航,朱卿,遠航大船什麼時候能下海,給朕一個準信。”
議題一個接著一個,皇帝開始點名道姓。
朱衡還未來得及說話,栗在庭搶先開口“陛下,臣有一個不情之請,若準,明年福建必可通航!”
朱翊鈞瞥了栗在庭一眼“說來。”
栗在庭正色道“陛下,臣欲為汪直平反。”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