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鹽黨——聽到這個字眼,青登頓時來了精神。
上一次碰見大鹽黨的人,是在啥時候來著?
這已經是非常久遠的事情了。
久遠到要追溯至羅刹仍活著的時候。
因為被幕府長期通緝著,所以大鹽黨也和法誅黨一樣,始終潛伏在暗處,極難鎖定他們的行蹤。
平心而論,青登並不討厭大鹽黨。
倒不如說,他其實很欣賞大鹽黨。
雖然大鹽黨偶爾也會做出激進之舉,比如暗殺惡跡斑斑的貪官汙吏,但是對於他們那“為民請命,開創太平盛世”的崇高理想,青登不得不予以高度評價。
相比起長州藩裡的那些瘋子們,大鹽黨的成員們更配得上“誌士”的名號。
同為倒幕組織,大鹽黨遠比法誅黨要擬人的多。
舉個形象的例子……前者是手段激烈、目標高尚的“混沌善良”;而後者則是極標準的“混沌邪惡”。
但是,欣賞歸欣賞,就實際立場而言,青登與大鹽黨很難在明麵上保持友好的關係。
大鹽黨的核心目標乃是推翻腐朽的江戶幕府。
他們始終認定:江戶幕府不滅,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的大同社會就永遠不會到來。
如此,僅從“陣營”的角度來看待的話,大鹽黨與身為幕軍大將的青登是天然對立的。
——大鹽黨的人竟如此猖狂?光天化日之下就敢出現在大阪的街頭?
青登一邊這般想著,一邊扭頭看去。
他原以為他會瞧見麵容剛毅、目光堅定的誌士。
可沒承想,映入其眼簾的,隻是一位剃著光頭、身披破舊袈裟的老僧。
隻見這位老僧手持一串念珠,埋頭前行,嘴裡念念有詞,似乎是在念誦佛經。
他的所過之處,沿途的路人們紛紛退至街邊,讓出路來。
路人們的如此模樣,就像是在逃離災厄與疫病,唯恐避之不及。
這時,青登敏銳地注意到:當這位老僧出現的時候,現場的路人們紛紛露出複雜的表情。
有的人一臉同情。
有的人抱以惋惜。
還有的人,則是不加掩飾地麵露嘲諷。
好比如說——青登身旁的某位年輕人,此時就喃喃自語道:
“唉……這個老家夥可真能堅持啊……”
青登聞言,當即轉頭看向這位年輕人,問道:
“足下,我有一問,但請指教。”
青登的突然搭話,使此人嚇了一跳。
他上下打量青登,在看見青登腰間的佩刀,以及他胯下的駿馬後,頓時滿麵堆笑:
“這位爺兒,您想問些什麼?小的一定會知無不言,言無不儘!”
在江戶時代,有馬可騎……而且所騎乘還是這等駿馬的武士,都不是平頭老百姓能夠得罪的人物。
青登直截了當地問道:
“你認識這位老僧嗎?我剛才聽旁人說這位老者是‘大鹽黨的殘黨’,難不成他是大鹽黨的一份子?”
“啊,這個嘛……”
年輕人抓了抓頭發,撇了撇嘴。
“說他是大鹽黨的殘黨……倒也不算錯。畢竟他曾經參與了26年前的‘大鹽平八郎起義’,”
青登挑了下眉。
“哦?這位老僧曾是起義軍的一員?”
“這位爺兒,您了解‘大鹽平八郎起義’嗎?”
青登輕輕頷首。
“嗯,稍有涉獵。”
“那就成!既然你了解‘大鹽平八郎起義’,那我也省了一番口水了!”
說著,年輕人用力地清了清嗓子,而後換上說書人般的悠揚口吻,繪聲繪色地說道:
“就在26年前的天保八年(1837)的2月29日,大鹽平八郎與其門下學徒發動起義。”
“參與起義的人,除了大鹽平八郎等20名領導人以外,還有從近郊農村趕來的農民約300名。”
“他們高舉‘救民’的大旗進軍,衝擊大商人的住宅、米店、布店,將奪取的錢財分給窮人。”
“據說光在鴻池屋莊兵衛家裡就搶了黃金四萬兩!四萬兩哦!”
“幕府軍聞訊趕來,在內乎野町和起義軍展開了炮擊戰。”
“雖說起義軍的聲勢很盛,但農民們不堪一擊,戰鬥才剛開始就完全逃散了,隻剩下大鹽平八郎和他的學生們在苦苦支撐。”
“沒過多久,這場起義就被徹底鎮壓了。”
年輕人一邊說,一邊朝不遠處的老僧努了努嘴。
“這個家夥名叫‘燈五郎’,他就是參與起義、結果一碰上硬仗就快速潰散的那300名農民的其中之一。”
“對於當年的逃遁之舉,這個家夥深感羞愧。”
“那個時候,如果農民們沒有潰逃,而是堅定地與大鹽平八郎一起並肩戰鬥,那麼即使最終難逃敗北的末路,也不會輸得這麼難看。”
“更何況……假使他們能夠戰鬥到最後一刻,說不定還能逆轉戰局呢。”
“我沒有經曆過26年前的這場起義,但我聽家裡的長輩們說,那個時候,全大阪的老百姓都在觀望。”
“大鹽平八郎發動起義的那會兒,正是‘天保大饑饉’鬨得最凶的時候。”
“對於橫征暴斂的貪官汙吏,以及那些囤貨居奇的商人們,大阪的老百姓們早就是恨他們入骨,直想除之而後快。”
“可是,人都是怕死的啊。”
“讓他們放下鋤頭鐮刀,改而拿起刀槍棍棒,與幕府軍展開你死我活的決戰,實在是太強人所難了。”
“所以,大家心裡都想著:如果起義軍能夠占據上風、抗住幕府軍的鎮壓,那他們就加入起義,一起反他娘的。”
“也就是說,倘若起義軍能夠長時間地戰鬥下去,便能激起百姓們的鬥誌,進而聚起愈發強大的力量。”
“如此一來,不說消滅幕府了,至少也能迫使幕府讓步,換取條件優渥的議和。”
“可結果……那300名農民的快速潰逃使起義軍的軍心徹底瓦解了,以致無人敢再投身起義,之感作壁上觀。”
“燈五郎覺得正是因為他們的懦弱,才害起義失敗了。”
“為了贖罪,他出家為僧,每天都會沿著大阪的大街小巷念誦佛經,以期超度在當年的那場起義中逝去的亡靈。”
“這一行為,他堅持了足足26年,直至今日。”
“因為大鹽平八郎在大阪有著極崇高的威望,再加上燈五郎也沒有做出什麼出格之舉,所以幕府也就由著這個家夥了。”
“唉,這家夥也是運氣好。”
“如果是在家光公的治下,這個膽敢為亂臣賊子誦經的老家夥,早就被投入大牢了。”
【注·家光公:即三代將軍德川家光,行事強硬且果斷,曾血腥鎮壓“島原之亂”。】
說到這,年輕人停了一停。
少頃,他換上露骨的譏諷語氣,不加遮掩地嘲罵道:
“嗐,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這些什麼‘誌士’、什麼‘義軍’,全都是一副德行!”
“嘴上說得很漂亮,總把‘救民’、‘匡扶天下’等口號掛在嘴上。”
“可最終呢?稍稍受挫就馬上作鳥獸散了。”
“隻能同富貴,無法共患難,爛泥扶不上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