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長公子!”伏生脫口而出。
淳於越都把話說到這個地步了,伏生若是還意識不到,那他就不是書呆子,是傻子。
“然也。”
淳於越點點頭,臉上不自覺得浮上了一絲自得之色。81.??
他端起杯中熱水不再滾燙的茶杯,輕輕送入嘴邊呷了一口,就好像是在品嘗什麼美酒一般。
“我儒家何需與法家在朝堂上爭鬥不休,為正統學說之爭互不相讓。這一世,便讓與法家又如何?隻需穩固住長公子之地位,待到幾十年後,秦有二世,諸子百家,唯儒獨尊!”
伏生看著侃侃而談的淳於越,覺得很是陌生,他就像是第一次認識淳於越一般。
在諸子百家都將目光放在當世之時,他眼前的這位多年好友,竟然將目光放在了下一世!
“那你為何還要率領門生,與法生爭論?”伏生不解地道。
淳於越自從入了秦國朝堂,就經常帶領儒生與法生發生衝突。
上一次衝突是商地大旱,始皇帝問策群臣。
儒生的意見是遇到這等天災,就應該寬恤商地百姓,減免當地賦稅,讓周邊郡縣開倉放糧。
法生表示反對秦以法治國,法不可改!如果因為商地大旱就更改賦稅,法律失去了它的威懾力,那秦國就會有滅頂之災。可以讓當地百姓都應征入伍,軍兵是沒有賦稅的。這樣百姓能活下來,軍隊實力也得到擴充,法律威信也沒遭到破壞。
實際上,秦國曆史發生的多起天災,處理方式都是按照法生們所述,把難民編入軍隊。
因為耕戰策略的緣故,秦國上馬是兵下馬是民,可以說是全民皆兵。
所以大多時候,秦國還會借此發動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
要是打贏了,那就糧食,土地,什麼都有了。
要是打輸了,首先,設有二十級軍功爵的秦國很少打輸。其次,如果真輸了,那就意味著戰敗。戰敗就會死人,人死了,就不用糧食了。
儒生們也知道秦國的傳統,正要偃旗息鼓之時,淳於越站出來了。
“如今四海升平並無戰事,要如許多之軍兵何用?不若施仁於天下,教化萬民,以此仁政收六國百姓之心!”
老大開團了,剩下的儒生們就像打了雞血似的。
從商地大旱引申到仁者為王,在朝堂上你一言我一語的進言。
法生們自然不願意——你玩仁者為王體恤下民那一套,還要法律做什麼?還要我法家做什麼?這不砸場子嗎?
於是紛紛引經據典,從秦孝公以法強國,到秦惠文王守法流放,再到法治秦國路不揚灰,戰力遠勝諸國,至天下一統。
這在當時的伏生看來,就是淳於越又一次挑戰法家,對秦國正統學說地位發起的衝擊。
但今日,伏生卻從淳於越口中聽到:淳於越早就已經放棄在始皇帝當政期間,帶領儒家重新回到正統學說地位。
伏生不理解。
既然你已經放棄了,為什麼還要帶領門生與法家爭鬥呢?
“一為安陛下之心,二為安長公子之心。”
淳於越耐心解釋,道“陛下多疑,我率門生與法家相鬥,便是要陛下知曉,我儒家之目的便是顯學之位。而百家起落,皆在陛下一念之間,陛下便會更加輕視我等。長公子性情中有一抹偏激,若是我儒家在朝堂不言不語,與教其儒學相悖,長公子當會失望透頂,不會再信奉我儒家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