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_淨界法師【首楞嚴王三昧】要義_思兔閱讀 

【第十五講】(1 / 1)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四頁,“癸三、約觀河顯見性無遷”。

佛教的修學,把生命的因緣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是雜染的因緣,第二個是清淨的因緣。雜染因緣的相貌,簡單地講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我們一個人會產生痛苦,第一個步驟,他一定會先起煩惱。我們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產生貪瞋的煩惱。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控製得住,煩惱的下一個步驟就是造業。一旦造了業,就一定要受果報了,受痛苦的果報。這就是我們雜染痛苦緣起的因緣。另外一個因緣是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就是我們剛開始這一念心跟境接觸的時候,產生般若的觀照,慢慢地從因緣當中成就解脫,最後成就廣大的清淨法身。

所以我們的生命有兩種情況會出現,一種是雜染的因緣,一種是清淨的因緣。

我們現在是安住於一個雜染的因緣,那麼我們現在學佛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把這個雜染的因緣轉換成清淨的因緣,就是從煩惱障、業障、報障,轉成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我們其實就做這個工作。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倓虛老和尚結合本經的開示,說有三個方法,三個次第:第一個你要不迷,第二個是不取,第三個是不動。

我們麵對因緣的時候,首先你要生起觀照的智慧。當然,這個觀照不是向外,是向內觀照,觀照你的起心動念,所謂“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我們受外境的刺激產生的妄想是生滅的,它的本性是空的。不要跟著我們的感覺走,不要跟著我們一時的想法走。“知真本有”是說,我們的真如本性產生一種菩提的願望,那個是我們可以去隨順的。所以我們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首先你要知道,什麼隻是一時的感覺,什麼是恒久的願望。你要把心中的真妄很清楚的地區分出來,然後產生不取,最後不動。所以我們在佛法當中,修學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動,不要亂動。

我們講一句實在話,我們今天不修行便罷,隻要你開始在心地上用功,你就會感覺:一個人亂動是很危險的。從我自己的生命經驗來說,我看到太多的人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因為一念的差錯、一念的亂動,前功儘棄。《楞嚴經》後麵會講到,你真的不要亂動。《楞嚴經》的基本思想是:以不變應萬變。因為你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整個真妄的交攻過程當中,你的身心世界亂動,對你是非常不利的,因為魔境會乾擾你的。外在的冤親債主——當然我們現在還沒辦法驚動魔王——你的冤親債主會乾擾你,會給你一些錯誤的訊息;你內心的煩惱會反彈,你要調伏它,它也要調伏你。那麼你這個時候內外交攻。怎麼辦呢?不要亂動!所以我們在整個修學當中,先求不變,再求隨緣。你一動,可能就前功儘棄了。

問題是我們要怎麼不動呢?你就是要先不取。怎麼能夠不取呢?首先,不迷。你要很清楚什麼是真妄。所以你看佛陀花了三卷半的篇幅,來作心理的建設。儘管現在我們還沒有進入到二十五圓通的真實的止觀的修學,但是你必須先把不迷的基礎打好,就是很清楚地分彆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妄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八個字,我們可能要去學將近一年的時間,要花一年的時間學這個道理。那對以後的整個心念的止觀,會打好比較堅固的基礎。

癸三、約觀河顯見性無遷。分三:子一、請問。子二、說示。子三、領悟。

好,我們看第三段,約觀河顯見性無遷。

這一科是“十番顯見”的第三科。我們對標題作簡單的說明。這個重點在“觀河”,就是觀察恒河的水。其中有兩個內涵:一個是能觀的見性;第二個是所觀的恒河,即所觀之境。佛陀通過我們觀察恒河的因緣,來借事顯理。從觀察恒河的事相,去開顯我們不生不滅的本性,就是約著觀河來顯現見性是沒有遷變的。這當中有三段:第一段“請問”,第二段“說示”,第三段“領悟”。

子一、請問。分二:醜一、阿難密請。醜二、匿王顯問。

我們看第一個,“請問”。“請問”當中有兩段:第一段是阿難的密請;第二段是匿王的顯問。

醜一、阿難密請

【第十五講圖一】

阿難的密請是說,阿難尊者在這段並沒有正式地開口來請法,他是用一種合掌禮佛的方式來秘密地、間接地啟請。

我們看經文的第一段: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

這一段是銜接前麵的文,說是阿難尊者跟與會的大眾聽到佛陀開示“客塵、主空”的道理——我們內心當中有所謂的“主人”,即無量劫來我們對於無上菩提的這種上求下化的願望,這是我們不變的;第二個是“客人”,指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時的感覺、一時的想法。把主客的內涵區分出來。阿難尊者聽到佛陀有關主客的這種生滅不生滅的教誨,他產生一種“身心泰然”的感覺。這個泰然就是舒適安樂的意思,非常的舒適安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退婚?好啊,我要把你家買下來 赴春潮 我青梅,我能不了解? 絕症你逼我獻血,我死你後悔什麼 靈異複蘇,無所謂,反正我有掛 從炮灰到妖妃,我手握劇本殺瘋了 黑月光泄露心聲後,所有人都慌了 係統之諸天締造 進寶京華錄 大商川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