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六頁,子三、明想陰即藏性。
我們這一科講到“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的法門是一個生滅之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回光返照,其實這個生滅之法是可以通達到不生滅的道理。
我講我個人一個實際生活的經驗給大家參考,就講到色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的道理。我前幾天回到寮房的時候,開門不小心,這個門碰到我的手臂,撞得很大力,非常的痛,手臂長一個包包。那當然是一個色法。那我問你,我手臂長了一個包,這個包是從哪裡來?當然我們講到這個包就會想:哦,這個包很痛,怎麼怎麼……你隨這個色法產生攀緣,那就完了,那就是流轉門,生死凡夫了。
我們今天學《楞嚴經》,我們要學佛陀的思考模式。你看佛陀遇到事情的時候,他會習慣性問一個問題:你從什麼地方來?所以你學《楞嚴經》,要去學佛陀的思考模式。這個包包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說是門撞的,門給我包包,為什麼我平常開門的時候都沒有這種事情?如果說是我手臂自己長出來的,那我沒有撞到門之前,我手臂也沒有長這個包包啊。所以結論是循業發現,是我有這個業。這個門隻是一個助緣而已,這個門隻是把我的業帶動出來。
我跟你講,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子,都是我們的循業發現。比如說你在廚房切菜的時候,不小心刀子切到你的手。你這個傷口是怎麼來的?如果說是刀子給你的,那為什麼彆人切的時候沒有呢?如果刀子真的會產生疤痕,那每一個人都應該產生疤痕。如果說我手上的傷口是自己產生的,那為什麼沒有切東西的時候不會有呢?就是我有那個業,假借這個因緣把這個業顯現出來,如此而已。等到這個業力消失了,這個疤痕就好了。所以叫即空、即假、即中。它的本質是空,因為它沒有實體。它要有實體的話,就永遠存在,你就完了,這個疤痕永遠不會好了。因為它本身是因緣生,所以它沒有真實的體,所以“即空”;那“即假”,當它業力還在的時候,你還真的有它疤痕的假名假相假用,你還有痛的感覺;等到你那個業力消失了,你這個疤痕,誒,覓之了不可得。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這樣。
我們人生的遭遇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都是循業發現而已。問題是我們在遇到人事的時候,很少人會回光返照它的道理,被這種外相所迷惑。所以我們不斷地去造業,不斷地放縱自己的攀緣心,一次又一次地創造生死的業力,如此而已。其實生死本身不可怕,因為生死本來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你要當下悟入,你就當下解脫,是這個道理。
子三、明想陰即藏性
【圖一】
好,我們應該繼續地學佛陀怎麼去思考這個五陰,我們遇到五陰的時候應該怎麼辦。看第三段,明想陰即藏性。這個“想”是一個心法,它的相貌是“於境取相,施設名言”,就是對外境產生一種想象,而產生很多很多的名言的分彆。圓瑛老法師認為,“受”是偏重在前五識,“想”偏重在第六意識。當然,這個“想”是通於八識,但是第六意識的功能偏強,所以圓瑛老法師把這個“想”偏作第六意識。我覺得他這樣子合理,而且容易了解,所以我們姑且就把它這樣配:前五識是受,第六意識是想,行陰是第七意識,這個“識”就第八識。這樣容易了解。
我們看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這個“想”到底是什麼功能呢?用這個譬喻把它解釋出來。譬如說有一個人,他聽到有人談說酸酢、談說梅子的時候,他就這麼一想,嘴巴就產生了口水。事實上他沒有吃到酸酢,也沒有吃到梅子,他隻是靠想象就可以把口水創造出來。說是“思蹋懸崖,足心酸澀”,他是想象自己站在一個萬丈的懸崖,他雙腳的足心就有一種酸澀的感覺。
“想陰當知亦複如是。”就是我們心中怎麼想,就會產生很多很多的功能的變化。
好,我們再看這以下的說明。這個想陰是從哪裡來。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說這個酸酢、梅子的談說,不是從梅子而生,也不是從口水而入。這個言說相,它不是梅子而生,也不是從口水而入。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
就是說我們這個口中的口水,如果說是從梅子而生,那梅子應該自己談說、自己產生口水啊,為什麼等待彆人來宣說呢?假設我們的口水是從口中自己產生,那麼我們應該依止口來親自聽聞而產生口水,為什麼要等待耳朵來聽聞,口中才產生口水呢?
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既然必須依止耳朵來聽聞,那麼這個時候水為什麼不從耳中而出呢?因為這個口水跟耳朵的聽聞根本是不相乾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