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二、明真亦無得分二:辛一、法;辛二、喻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13頁。庚二,明真亦無得。
我們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就是我們講的“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整個過程當中就是要回光返照。你不管是念佛、持咒、拜佛,都是假借外在的事相來觀照我們這一念心。
回光返照,第一個是照什麼呢?照空如來藏,所謂的心性的本體是如實空義,所謂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從清淨的角度,我們就可以認知一個思想,就是“達妄本空”。既然清淨,哪有妄想的立足點呢?所以我們本來是沒有妄想,隻就是一念的迷情嘛。這種思想,在達妄本空當中,對於我們調伏煩惱、滅除罪障就產生很大的力量。蕅益大師甚至於說,你能夠觀照達妄本空,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你修一天超過彆人修一劫的時間。反之,隻是在事修上而沒有理觀,你就花很多很多的時間。
前麵這一段文,等於是在觀空如來藏來破妄;以下的“真亦無得”這個地方,我們所觀的是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是說,真實的心性也不是從外而來,是本自具足。前麵是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從清淨的角度而建立“達妄本空”;這以下是觀察不空如來藏,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而建立了“知真本有”。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就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是我們沒有把它顯發出來而已。這個地方強調知真本有。
這地方兩段:第一個,法;第二個,喻。
辛一、法
【圖一】
汝但不隨分彆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汝”,這個地方的汝,蕅益大師講,其實佛陀強調的是富樓那尊者跟二乘的無學。為什麼這樣講呢?下麵會再說明為什麼這當機眾是二乘的無學。
佛陀說,這個二乘無學在修學當中,你修四諦法門,你喜歡修四諦,你還是修四諦,沒關係!但是你再加一個微密的觀照就好,就是“不隨分彆”,你不要去隨順你那種有所得心去分彆。當你在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時候,或者觀察順逆十二種因緣的時候,你一定要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不要隨外在的相(人相、法相)所轉。不隨順這樣的因緣而轉,則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就能夠慢慢地消滅。這個“世間”指的是依報的環境,眾生是正報,眾生跟世間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業果,即前麵說的三種相續。能夠不隨分彆,就能夠消滅三種相續。
“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三緣(這個三緣指的是殺貪、淫貪跟盜貪),斷除殺、盜、淫三種的業緣,這個時候“三因不生”。三因不生就是生死的業因,就是前麵說的世間、業果、眾生。也就是說,我們能夠不隨這樣的分彆,則三緣斷故,三種生死的業因就不再生起了。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在汝滿慈子心中有如演若達多的這種癡狂之性自然就息滅了。息滅以後,當下的歇心處,就是無上的菩提處。這時候,我們最為殊勝的清淨本性跟光明的妙用,本來就周遍於法界之中,本來就眾生具足,不是從他人而得,又何必經過多生多劫的修學,如此的劬勞,如此的辛勞?“肯綮”就是精進。何必如此地精進、如此地辛勞來修證呢?
這個地方佛陀針對二乘人來談。因為蕅益大師說二乘人的特色:事修很強,理觀薄弱。我們說戒定慧,戒跟定是事修,持戒、修定是事修。但是二乘人的理觀,就是一念的觀照薄弱。所以蕅益大師說,二乘人其實戒定的力量很強,隻要再加一個理觀,所謂的於諸境緣不迷、不取、不動,重點在這個不迷。你隻要能夠不隨妄想而分彆,直下承當,你就能夠有所突破,不必經過這麼的辛勞,經過這樣一個長遠的二乘的路,再回小向大,這要很長的時間。
我們看佛陀的譬喻。
【圖二】
辛二、喻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係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知真本有”,要怎麼去承當呢?這以下講出一個觀念。比方說有一個人,這個人有一個家傳的摩尼寶珠。他要去遠行,就把這個摩尼寶珠用繩子綁在自己衣服的裡麵。這個“係”就是綁在裡麵。所謂如意寶珠,就是說你對這個寶珠做任何的祈求它能夠所求如意。你要一個車子,它就給你一個車子;你要一個房子,它就給你一個房子。這叫如意寶珠,能夠所求如意。這個如意寶珠,他把它放在衣服當中,時間久了,這個人整天忙著外在的事物,就把衣服裡麵的如意寶珠給忘掉了,忘掉他有這麼一個如意寶珠。當然,忘掉以後他就不會拿出來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