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74頁,庚五、佛敕文殊簡擇。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也就是我們麵對所有的人事的因緣,開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這當中我們的目標隻有一個,就是恢複我們本來的麵目。我想我們今天要有個觀念,《楞嚴經》的修學跟其他經典是不太一樣的,其他的對治止觀都是在內心當中增加一個功德。本經的意思不是這個意思,它隻有一個目的,就是把你原來的麵目把它恢複出來就好,不要增加什麼東西,還它的本來麵目。
有很多人都問我,從念佛的人角度來說,我們為什麼要恢複本來麵目,我們現在的麵目來念佛有什麼缺點?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了解。我們凡夫現在的情況是這樣,我們一念心開始生起作用的時候,一定要經過根塵識的相互的作用,我們一念明了的心,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緣塵產生一個了彆的識,這樣我們才能夠產生一個認知的功能。當然根塵識沒有錯,根塵識是依他起性,它沒有錯。問題就在我們的心依止根攀緣塵而產生識的過程當中,我們心中產生一種執取,心有所住。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或者是住在根、或者住在塵、或者住在識,有所住就產生兩個問題出來:
第一、使令我們心靈的力量變得非常的脆弱。你看我們修行人一般都是變來變去的,我們前一段時間內心發願要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過了半年以後整個心完全退轉。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深受外在假相的乾擾,我們心隨妄轉,為虛妄的假相所轉,我們的心變成不決定。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信心也不決定,發願也不決定,念阿彌陀佛的持名也不決定。所以為什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五蘊身心開始敗壞的時候,有些人的信願行還是可以堅定的現出來,有些人的信願行就現不出來,因為他本身不知道怎麼去脫離根塵識的方法。當我們諸根敗壞的時候,我們怎麼把我們平常的信願行現出來?所以我們的心住在根塵識,會受到根塵識的影響,因為它是生滅法,變成我們的心靈所栽培的功德,都變得非常的脆弱而不堅定。這第一個問題。
第二、我們的心住在根塵識,使令我們所修的功德都變得非常的狹隘。我們可能在修行當中,信願行是依止某一個根、某一個境、某一個心態而產生的一個三資糧。心有所住就會產生顧此失彼,我們的心不能廣大。修學《首楞嚴王三昧》到底有什麼好處呢?簡單的講有兩個好處:第一、讓我們心靈的力量更加的堅定;第二、讓我們心靈的力量更加的廣大。因為我們慢慢慢慢,我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不再受根塵識乾擾。當然我們還是要用根塵識,這個大家要清楚,我們要用根塵識,但是你可以不受它乾擾。我們可以無住,但是我們又可以生心,我們一方麵要生起心,但是又要無住。我們不能像小乘一樣,對根塵識是全盤的否定,一種斷滅的心態,這個我們覺得沒有必要。但是我們也不能像凡夫一樣,把根塵識咬得死死的,弄到自己很痛苦。本經的原則就是說,你怎麼用根塵識來積功累德,我們講借假修真,但是又能夠不受根塵識的乾擾,你一方麵要生心,但是你又要跟根塵識保持距離。
那這關鍵在哪裡呢?就是我們剛開始說的,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本經的原則就是你要怎麼去運用根塵識來斷惡修善,來發菩提心,來積功德,但是你又怎麼跟根塵識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這個就是本經的一個主要的目的。當然這樣的目標必須有它的過程,必須有它的一個方便門。這時,當二十五位聖人講出二十五圓通以後,佛陀就敕令文殊菩薩,來簡擇當機的圓通本根,就是我們怎麼達到「不迷、不取、不動」,怎麼能恢複我們本來的麵目,這當中從哪一個地方下手會比較簡單。這科的大意是這樣子。這當中有三科:一、佛敕文殊。二、受命簡擇。三、時眾獲益。
庚五、佛敕文殊簡擇(分三:辛一、佛敕文殊。辛二、受命簡擇。辛三、時眾獲益)辛一、佛敕文殊
【圖一】
佛陀正式來敕令文殊菩薩來加以簡彆。
諸法平等
於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彆。
就著法性來說,我們修學圓通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這時,釋迦如來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你應該好好的去觀察,前麵二十五位的無學。我們前麵說過,無學不是大乘的無學,而是成就大乘圓通法門的這些法身的聖人,都叫「無學」。這當中包括這些諸大菩薩,還有回小向大的諸大阿羅漢,他們都各說他們最初成道方便,成就聖道的方便是講到他的因地。每一個人在修學成道的時候,他的主要原則就是依如如理生如如智,又由如如智還照如如理,我們講,依不生滅心而生空假中三觀,空假中三觀又還證不生滅心,如是的輾轉循環,就把根塵識慢慢的脫落了。因地上有它的方便,在果地上又成就了「真實圓通」;就著它果地上圓通的修行功德來說,是沒有優劣,沒有哪一個法門是在前在後這樣的差彆。先把他們的結果標出來,二十五圓通最後到達的目地。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都恢複了本來麵目,這個本來麵目都一樣的,結果是一樣,而過程當然有不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