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248麵,己五、示仙趣。
本經在發明生命的緣起,它的主要的思想就是講到「真如緣起」,所謂的“真如”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我們的現前一念心性它能夠受染淨諸法的熏習,而顯現十法界的差彆果報,所謂的「不思議熏而不思議變」。
我們的一念心性在受熏的過程當中,有兩個地方的差彆:一、約它的體性,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一部份是不變的,它不隨過去現在未來的改變。二、約著作用來說,它在不變的當中,它有隨緣的作用,因緣法我們講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即假”就是講隨緣的作用,即假的因緣變化,從本經上來看有兩個因素,會主導我們生命的升沉:
第一個就是你的思想,我們經常生起如理作意的觀照,我們在生命當中會產生一種「正氣」,這時候我們的生命是往上超生的。你看你遇境逢緣的時候,你經常用理智來觀照,這個人他的身心是種輕飄,臨終的時候是往上飄的;相反的,我們遇境逢緣的時候是用對五蘊身心的一種情執,這情執在本經上說是一種貪愛之水,你就會累積很多這種水,水是往低處流是往下降。
所以本經它認為影響我們生命升沉的第一個因素,就是你思想的迷悟,這個是影響你三界的總報。本經講得很清楚,你完全是純情的就直接墮入阿鼻地獄,情想均等就做人,當然人也是各式各樣,你是怎麼樣的執著,你就做什麼樣的人。如果是純想,你是一種理智非常高的人,臨命終直接生到天上去。所以它完全是用內心的迷悟,來決定你整個三界的總報,這是第一個,我們講親因緣,或者是主要的因緣。
第二個再考慮你的善惡的業力,這影響到你的彆報,你做為一個人,人當中也有快樂也有痛苦,這個因素就是由業力的熏習來決定。
所以在本經它是以思想的迷悟做主要的因素,以善惡業力的熏習當作次要因素;以思想決定我們的總報,以業力來影響我們的彆報。
這樣的思想《六祖壇經》也有這樣的觀念,六祖大師說:「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說你修了福報很大,但是你內心當中是一個顛倒的,你這個福報不能在人天中得果報,你可能變成一個畜生或變成一個鬼道,你在卑賤的果報當中去享受你福報,因為你的思想是顛倒的,顛倒的思想是下沉的,「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福報救不了你的。你把這樣的思想抓住了,你再看本經的緣起你就知道,它主因素是以思想的迷悟,來判定整個七趣的差彆。這個觀念建立起來,看經文就容易了解。
己五、示仙趣(分三:庚一、總標。庚二、彆顯。庚三、結示)七趣差彆的第五科,顯示仙的果報。“仙”有輕便轉化的意思,也就是說修學仙道的人他們是透過精氣神的修練,把我們凡夫的凡胎轉成仙胎以求長生不老,這叫仙趣。分三段:一、總標。二、彆顯。三、結示。
庚一、總標
阿難!複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彆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他為什麼生到仙道去呢?複有從人,“從人”古德的注解中提到有兩層意思:為什麼強調“從人”呢?因為前麵的都是從畜生道過來的,仙道是從人間修成的,揀彆他不是從三惡道來的,是從人間而來,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二、他是什麼人而來呢?這個人做人的時候,他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他厭惡色身的無常,他也厭惡色身的病痛,他對老病跟無常的痛苦很強烈的厭惡,他好樂長生不老之法,因此而精勤的修學的這種人。先把修學仙道的人,他心中的希望標出來。他有這種希望也不能說錯,問題出在下麵:
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可惜的是他在修學三昧的時候,他並沒有依止正覺之理(如來藏妙真如性),沒有依止我們的不生滅心。他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學禪定呢?彆修妄念,存想固形。他心中自己產生一個妄想,他自己虛妄的想象。他有什麼妄想呢?存想固形,他心中一直希望能夠堅固他的色身,使令他的色身能夠不老、不病、不死;他堅固他的色身,他經常存有這樣的希望跟想法。因為有這樣的想法,他怎麼做呢?他遠離都市的繁華,到了偏僻的山林,或者到沒有人間的海島,總而言之,他就希望到一個沒有人去吵雜的地方來修學他的仙道,這當中就有十種的差彆。
這地方就是講我們一個人的心態,就決定你果報的狀態。蕅益大師說:仙道的特點就是,彆修妄念,存想固形。他的這樣存想固形的妄想,蕅益大師說,基本上有兩種的差彆:一種是依止浮塵根而修學,浮塵根完全是一個色法,他完全是修身的,這種是比較低級的仙道。他怎麼辦呢?他就“守精”,讓自己的精氣不泄漏然後練氣,把精轉成氣,然後養神。經過動靜的修學,守精、練氣、養神,就使令色身能夠長時間的不老不病,延年益壽,這是偏重在修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