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二人定好暖棚的用料,又細細商量計算出所需要的油布。
到了第二天,兩人便開始分頭行動。
宋硯帶人去回城采買油布,江清月則留在莊子上帶人先把建暖棚的地方給劃了出來。
同時也抓緊時間趁著天氣尚暖,開始爭分奪秒地播種育苗。
等宋硯采買好油布回來,又馬不停蹄地帶人準備材料搭建起暖棚的框架。
山坡上樹和竹子都是現成的,莊子裡的玉米秸稈、稻草麥秸等等也都不缺。
在宋硯的帶領下,大家夥很快便把暖棚的骨架搭建起來,隨後便是分彆用輕薄的油布和常規油布包裹起來,隻留下進出入的小門。
蓋好油布,確定各個角落沒有漏風,這才繼續開始搭建草棚,掛上草簾子。
在宋硯和江清月一心撲在蔬菜大棚上的同時。
宋大川和吳氏二人也都忙著帶剩下的人張羅著做紅薯粉絲。
城裡的徐長青亦是忙著裝修酒樓,甚至有時候忙的連吃飯也顧不上。
京城的秋天本就短暫,一忙起來,更是讓人覺得日子過得飛快。
待大棚建好,江清月又細細叮囑莊戶們如何照料澆水施肥,如何曬太陽保溫。
等忙完這些,這才帶著公爹婆母,和宋硯一塊匆匆回到城中。
之所以著急趕回去,是因為她和徐長青合夥開的酒樓終於要開業了。
自打那次莊子一彆,自己將幾道新菜的菜譜給了徐長青。
剩下的事她就再沒過問過。
畢竟,開酒樓這事沒人能比徐長青更擅長了。
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待江清月第一次進到酒樓時,便被他精心的布置、巧妙的設計連連驚歎。
那些廚子很多都是他從金陵重金請過來的。
這麼多年一直跟著他東奔西跑,也是為難他們。
不過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既然人家願意大老遠拖家帶口跟著徐長青來京,也說明徐長青平時待這些人如何。
不僅如此,酒樓的所在位置也是極好的。
酒樓左邊就是香雲紗和香皂鋪子。
右邊就是青田山莊的生鮮食鋪,坐享京城最旺的位置和客流。
而眼下,京城老百姓的生活條件都在慢慢改善,出來覓食和獵奇的食客越來越多的。
所以,兩人開的這間酒樓可謂是占儘了天時地利人和。
到了開業這天,不少食客慕名前來,都想嘗嘗城內傳得沸沸揚揚的新菜式到底如何。
而那些原本就想找機會巴結宋家無果,如今得知江清月其實才是幕後老板後,便也都紛紛找機會過來捧場。
最後這些來捧場的,人是沒見到,反倒是被酒樓裡的菜品驚豔折服。
開業第二天,酒樓的包房就已經被預定到十天以後了。
徐長青忙得人仰馬翻,數銀子也數到了手軟。
但他不光不嫌累,甚至依舊還不滿足。
眼看京城即將入冬,他又動起了心思和江清月商量起做涮羊肉的生意。
其實,京城早就有了銅鍋涮羊肉,這並不稀奇。
尤其是那些大富大貴的人家,一到冬天,基本每天的飯桌中間都會擺上一頂暖鍋。
所用的銅火鍋幾乎和現代涮羊肉餐館裡的用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