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斥公電私充之弊
公職當懷赤子心,
何堪小利蝕清襟。
公車樁下偷能量,
私駕艙中藏貪心。
蟻穴潰堤終有訓,
蠅營損節豈無箴。
新規已堵涓埃漏,
更整衣冠正紀箴。
……
賞析:
從“公電私充”看古典詩詞中的“戒貪”主題與治弊智慧
南京經開區查處“公電私充”事件,看似是“蹭一度電”的小事,實則折射出“小節不守、大節難防”的廉政風險。紀工委以“抓早抓小”的態度堵疏結合,既彰顯了紀律的剛性,也體現了治理的溫度。這一現代廉政案例,與唐詩宋詞中反複吟詠的“戒貪”主題、“治弊”智慧一脈相承——古人以詩明誌、以詞警心,將對“公私分明”的堅守、對“微腐必防”的警醒融入筆墨,為今日的廉政建設提供了跨越千年的文化注腳。
一、“公電私充”的本質:從“私車公養”看“公私之辨”的千年命題
南京經開區紀工委明確指出,“公電私充”是“私車公養”的新變種,本質是“公私不分”。這一判斷直擊核心,而“公私之辨”正是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核心命題,唐詩宋詞中對此多有深刻闡釋。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強烈的對比揭露了統治階級“損公肥私”的奢靡——當權貴們揮霍公家資源滿足私欲時,底層百姓卻在饑寒中掙紮。這裡的“公”是社稷民生,“私”是豪門私利,杜甫的憤怒,本質上是對“公私倒置”的批判。而“公電私充”中,個彆乾部將公家充電樁變為“私人福利”,看似危害不及“朱門酒肉”,但本質都是“化公為私”的貪念作祟,正如詩中“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所警示的:忽視小貪小占,終將釀成民生之患。
蘇軾在《六事廉為本賦》中更直接提出“廉者,政之本也;貪者,政之賊也”,將“廉”與“貪”視為治國理政的根本對立。他在杭州任上時,重修蘇堤、疏浚西湖,始終堅守“公器不私用”,甚至自掏腰包補貼公務,留下“蘇堤春曉”的佳話。反觀“公電私充”者,把公務充電樁當作“免費午餐”,恰是對“公器私用”的縱容。蘇軾在《黠鼠賦》中以“鼠黠”喻“人貪”,說“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人能抵禦大的誘惑,卻常在小事上失節,這與“公電私充”者“自以為是小事小節”的心態如出一轍,足見千年以來,“貪念由小起”的人性弱點從未改變。
白居易的新樂府詩更以“即事名篇”的寫實風格,聚焦基層“微貪”之弊。《賣炭翁》中“半匹紅綃一丈綾,係向牛頭充炭直”,揭露了宮使借“公權”巧取豪奪百姓私產的行為;《觀刈麥》中“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則以自警的口吻反思“為官者當如何對待公家俸祿”。這些詩作揭示的“公權私用”“小貪聚弊”,與今日“公電私充”的邏輯完全一致:都是借助職務便利,將公共資源轉化為私人利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批判現實的精神,與今日查處“公電私充”、整飭“微腐敗”的行動,本質上都是對“公私分明”原則的堅守。
二、“抓早抓小”的治理:從“防微杜漸”看古典詩詞中的治弊智慧
南京經開區紀工委對“公電私充”者運用“第一種形態”批評教育,並推動修訂管理辦法、加裝收費充電樁,體現了“堵疏結合、防微杜漸”的治理思路。這種“抓早抓小、防患未然”的智慧,在唐詩宋詞中也有豐富的表達,尤其體現在對“慎初”“慎微”的強調上。
劉禹錫在《贈元九侍禦文石枕以詩獎之》中寫道:“文章似錦氣如虹,宜薦華簪綠殿中。縱使涼飆生旦夕,猶堪拂拭愈頭風。”詩中以“文石枕”喻“廉政之器”,強調“日常拂拭”的重要性——正如石枕需常擦才能祛病,廉政建設也需常抓不懈才能防弊。這與“公電私充”事件中“日常監督檢查”的做法不謀而合:紀工委通過常態化監督及時發現問題,避免“小錯釀成大錯”,恰是“日常拂拭”的現代實踐。劉禹錫在《聚蚊謠》中更以“聚蚊成雷”警示“小惡彙聚成大患”,“沉沉夏夜蘭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蹭電”行為,若不及時製止,便會形成“法不責眾”的歪風,這正是紀工委“抓早抓小”的深層考量。
李商隱的詠史懷古詩常以“前朝之鑒”諷喻“當下之弊”,《隋宮》中“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批判隋煬帝因“小節不檢”最終導致亡國;《賈生》中“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則諷刺漢文帝忽視治國根本、沉迷旁枝末節。這些詩作都在強調“治弊當在初”——若在問題萌芽時放任不管,終將積重難返。南京經開區推動修訂《公務用車使用管理辦法》,從製度層麵堵塞“公電私充”漏洞,正是“防患於未然”的製度設計,與李商隱“以史為鑒”的治弊思維一脈相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宋詞中,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以“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喻“人才流失、弊政蔓延”,感歎“弊政若不早除,終將不可收拾”;陸遊的《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則以自身經曆警示“治弊需趁時”。這些詞句中蘊含的“時不我待、防微杜漸”的緊迫感,與今日對“微腐敗”零容忍的態度高度契合——“公電私充”雖小,卻是“車輪腐敗”的新變種,若不及時整治,便會侵蝕公眾對政府的信任,這正是“抓早抓小”背後的政治智慧。
三、“堵疏結合”的溫度:從“仁政利民”看古典詩詞中的治理情懷
南京經開區在查處“公電私充”的同時,督促加裝8台私家車收費充電樁,為乾部職工“上班充電、下班用車”提供便利,這種“堵漏洞”與“解民需”並重的做法,體現了“嚴管與厚愛結合”的治理溫度。這種“仁政利民”的情懷,在唐詩宋詞中更是被反複吟詠,成為中國傳統治理思想的核心要義。
杜甫一生追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民生理想,其詩作中始終貫穿著“治政當以民為本”的理念。《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以“春雨潤物”喻“善政利民”——好的政策應當像春雨一樣,在百姓需要時及時到來。南京經開區加裝收費充電樁,正是“知民所需、解民所困”的“及時雨”:既製止了“公電私充”的違規行為,又滿足了乾部職工的合理充電需求,避免了“一禁了之”的簡單化治理,這與杜甫“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的民生情懷完全一致。
白居易的《新製綾襖成感而有詠》中“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直白表達了“為官者當與百姓同甘共苦”的擔當。他在任蘇州刺史時,“始到官時,逢鹽荒,人相食”,便立即開倉放糧、減免賦稅,同時改革鹽政,既打擊“鹽商囤積”的弊政,又保障“百姓吃鹽”的需求,這種“堵疏結合”的治理方式,與今日處理“公電私充”的思路如出一轍。白居易主張“治弊當不違民願”,若僅禁止“公電私充”而不解決充電需求,便會引發抵觸情緒;加裝收費充電樁,則實現了“合規”與“便民”的雙贏,這正是“以民為本”治理思想的現代體現。
蘇軾在《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中描繪“牛衣古柳賣黃瓜”的鄉村圖景,感歎“人間有味是清歡”,其治理理念始終是“不擾民生、順應民需”。他在徐州任上,遇黃河決堤,既組織軍民築堤防洪堵漏洞),又開倉放糧、招募流民修複農田解民困),最終穩定了局勢。南京經開區的“工作提示函”與“收費充電樁”並舉,本質上也是“堵”與“疏”的結合:“堵”的是違規行為,“疏”的是合理需求,這與蘇軾“治政當如水,既能載舟,亦能導滯”的智慧高度契合。
四、文化傳承與現代啟示:從古典詩詞看廉政建設的永恒價值
“公電私充”事件雖小,卻折射出廉政建設的永恒命題:如何堅守“公私分明”的底線,如何踐行“防微杜漸”的智慧,如何平衡“嚴管厚愛”的溫度。而唐詩宋詞中蘊含的“戒貪”思想、“治弊”智慧、“利民”情懷,為今日的廉政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撐。
李白在《贈從弟宣州長史昭》中寫道:“廉夫唯重義,駿馬不勞鞭”,強調“廉政當靠自覺”——真正的廉潔,源於內心對“義”的堅守,而非單純的外部約束。南京經開區的批評教育與製度修訂並舉,正是“內外兼修”的治理:既通過製度“堵漏洞”,又通過教育“樹信念”,讓乾部從“不敢貪”轉變為“不想貪”。杜甫的“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為黨員乾部樹立了“公而忘私”的精神標杆——當乾部心中裝著“黎元”,便不會為“一度電”的小利所動。
宋詞中,包拯的《書端州郡齋壁》“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堪稱古代廉政宣言:“清心”是治理的根本,“直道”是立身的準則。這與今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要求高度一致——“清心”便是守住初心,“直道”便是堅守正道。南京經開區修訂管理辦法、加裝收費充電樁,正是“直道而行”的體現:不回避問題,不搞“一刀切”,以務實舉措解決實際問題,讓廉政建設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從“公油私加”到“公電私充”,腐敗的形式在變,但“貪念”的本質未變;從唐詩宋詞的“戒貪”警言到今日的廉政新規,治理的手段在變,但“公私分明”“以民為本”的核心未變。正如王安石在《商鞅》中所言:“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廉政建設的關鍵,在於“信誠”——既要以製度立信,讓公眾相信“違規必受懲”;也要以行動踐誠,讓乾部感受到“組織有溫度”。南京經開區的實踐,正是以“信誠”為紐帶,將古典詩詞中的廉政智慧轉化為現代治理的有效舉措,為新時代廉政建設提供了“古為今用”的生動範例。
“毛毛細雨濕衣裳,點點貪念毀名節”,這句警示語既是對“公電私充”者的告誡,也是對所有黨員乾部的提醒。而唐詩宋詞中那些閃耀著廉政光芒的詩句,如明燈般穿越千年,仍在提醒我們:廉潔,是為官者的立身之本;利民,是執政者的初心之歸。唯有堅守“公私分明”的底線,踐行“防微杜漸”的智慧,永葆“以民為本”的情懷,才能築牢廉政防線,贏得百姓信任。
喜歡唐詩宋詞漫話請大家收藏:()唐詩宋詞漫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