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國際新聞部的編輯室裡,數十塊屏幕同時播放著世界各地的新聞畫麵。
主編馬克·威爾遜盯著最新收到的郵件,眉頭緊鎖。
“平衡報道!”郵件來自政府聯絡辦公室:“給予雙方同等時間,強調和平解決的緊迫性。”
他轉向製作團隊:“把a國代表的演講放在頭條,捷伐特代表同樣呼籲和平的片段緊隨其後,然後是戰區難民的特寫,軍方提供的‘自衛反擊’畫麵放在第三段。”
一位年輕製片人猶豫的問,“但我們收到的前線消息說,捷伐特國明顯是侵略方……”
“按指示做!”威爾遜毫不客氣地打斷他,“彆忘了誰才是我們的boss!”
這一則新聞發出,a國的大國形象似乎充分得到了體現。
坦域國因其當麵一套背麵一套的言行不一,其兩麵三刀的形象同樣深入人心。
但最令人揪心的,還是遭受空襲後的坦域國人民現狀。
許多普通民眾的家被炸沒了,大多數通訊網絡也被炸毀。
甚至不少人的親人,也在這場轟炸中被誤傷離世。
他們的生活幾乎被這一場襲擊全部打亂,但事情還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如果說去年捷伐特國向坦域國投放的幾枚炸彈隻是初步的試探。
那麼今年一月,捷方明目張膽的再次轟炸這座坦域國毗鄰捷伐特的城市,應該就是正式將這張表麵維持和平的紙給捅破了。
可惜,他們的外交部和軍事部仿佛兩個互不相乾的部門,一個部門在國際上發表著呼籲和平的宣言,另一個部門卻在積極向a國購買著新型武器,同時將一枚又一枚導彈投向坦域國。
言行顯得很是矛盾。
二月和三月是相對和平的兩個月,像是捷伐特故意在給坦域國留下一些喘息的時間。
暴風雨前的寧靜總是格外令人惶恐,坦域國的群眾並沒有因為這兩個月的寧靜而放鬆警惕。
四月初,在華國新任領導人上任沒幾天的時間段,捷伐特國再次向坦域國的萊拉市發動大規模的無差彆攻擊。
這次捷伐特國的理由是:
坦域國境內的武裝組織造成捷伐特國7名軍士官的死亡,因此他們要對萊拉市當地的恐怖組織展開反恐行動。
捷伐特國聲稱要摧毀坦域國的地下隧道、火箭彈工廠和指揮中心,但實際轟炸範圍卻涵蓋了包括萊拉市的醫院、學校和難民營所在內的各種民用設施。
一番轟炸後,萊拉的基礎設施幾乎全部陷入癱瘓。
捷伐特借此機會對坦域國這座邊境城市進行了全麵的包圍和封鎖,所有人員一律隻能進入,不能出行。
徹徹底底來了一場針對萊拉市的軟禁!
甚至包括其他國家的多國駐派代表以及國際新聞媒體記者!
據國際調查顯示,許多被捷伐特方標記為軍事目標的建築,實際並無武裝分子活動的證據。
甚至於,因為這場轟炸而死傷的人基本也都是普通民眾,並沒有查到有恐怖分子的身份。
這一行為再次加劇了全世界人民對於捷伐特國的憤怒。
捷伐特這個國家的名字,在新年初始,已然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