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在這個時代過於奢侈。
姑且不說石膏礦的稀缺程度,就算找到了,憑借現在的工具,也絕對開采的可能性。
而石膏又恰恰是水泥的必備物質。
陳東一邊乾,一邊思索對策,想儘辦法來解開這道無解的題。
每挖出一米的土,陳東就要用木棍做好標記,隨即再馬上把磚頭壘起來。
由於沒找到合適的建築材料,隻能暫時用黃泥糊住,先保證其穩定性,餘下的再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蓄水池越修越完整。
如果蓄水池修完了,但還沒辦法注水,那一切都是白費功夫。
終於,陳東有了主意。
既然實現不了水泥,那就做鐵包木!
直白點說,就是用鐵皮把木頭包裹住,這樣能延長不少使用壽命。
鐵遇水肯定會生鏽,這也會成為困擾。
這絕不是最好的方案,但卻是在這個條件下的最優解。
打定了主意,陳東跑到山頂,往半山腰運輸成材的原木。
按老規矩,所有的木頭都要炭化處理。
鐵包木,自然離不開鐵。
雖說他煉鐵的技術已爐火純青,可這次對他來說,依然是個不小的挑戰。
凡事都講究個相生相克。
鐵皮確實結實,可架不住水裡礦物的腐蝕。
這本就不是上上策,如果再不做好密封,那就是妥妥的雪上加霜。
炭化好的木頭齊刷刷地戳在地上。
陳東讓周晴幫忙,在黃泥裡摻上粗沙。
周晴以為自己聽錯了,反複確認好幾遍。
按常理來說,黃泥越細越好,加了粗沙會增加透氣率,反而不利於建造。
不過,她現在已經有點習慣陳東的劍走偏鋒了,倒是也沒多問。
轉頭,陳東把做好的黃泥一點點抹在樹乾上。
每一層都很薄,而且還要用木板刮平。
確保樹乾上的每一處凹凸,都有黃泥的均勻包裹。
每一棵樹,陳東至少要塗抹十幾次。
這是一個相當耗費時間的事兒。
可陳東知道,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隻是一棵樹的處理,就要用上一整天的時間。
一天的時間,窯裡的鐵水也早就做好了。
出窯的鐵水上千度,陳東一直在旁邊看著,哪怕麵頰發痛,雙眼通紅也不離開。
他在等一個時機。
上千度的高溫澆在木頭上,木頭瞬間就著了。
所以他隻能等著鐵水降溫,但還不能凝固。
終於,陳東感覺不到臉頰的火熱。
時候差不多了!
陳東先借著梯子爬到原木上,再讓周晴小心地把坩堝遞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