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科舉僅實行了45年,取士人數不過千人,是科舉製度自實行以來規模最小的一朝。”
“不僅科舉規模小,而且元廷對通過科舉入仕的官員也不重視,實際掌權的仍然是大貴族。”
“此外,作為南宋後裔的南人在元朝是最受歧視的群體,不僅科舉名額極少,而且升遷也很不容易。明朝開國名臣李善長、宋濂等人都沒有在元朝考中科舉。”
“明朝的科舉也經曆了由廢到興的時期,雖然朱元璋在開國第三年就設立科舉,但是洪武一朝依然是舉薦和科舉並進。”
“換在以前通過舉薦製度可以大搞裙帶關係,但是在朱元璋手下乾活不論是通過舉薦還是科舉入仕,能保住性命都很不錯了。”
“”
“洪武四大案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
“朱元璋晚年的南北榜案更是把主考官和狀元都送去見了閻王。”
“”
你36度的嘴裡,怎麼能說出這麼冰冷得話?
“在1397年的會試中,錄取的51人全部都是南方士子,放榜以後遭到北方士子抗議。”
“朱元璋認為其中存在舞弊下令徹查,但是主考官卻堅稱錄取結果並無問題。”
“考官完全是憑真才實學錄取的,朱元璋大怒下令將主考官發配流放,會試第一名也被處死,朱元璋親自閱卷重新錄取了61人,全部都是北方人,史稱南北榜案。”
“此案最終促成明朝按地域取士。”
“”
靜。
太靜了。
靜的可怕。
洪武年間的大臣根本不敢說話。
而被提及的正主老朱跟沒事人一樣,毫不在意地下那群人會怎麼想。
“公元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下令會試分南、北、中取士。”
“明朝科舉還有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額外設立庶吉考試,在新科進士中選拔進入翰林院的人才,繼而入閣輔政。”
“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大學士基本都是庶吉士出身。”
“清朝科舉繼承明代製度,但是也為宗室和八旗子弟增設科目,方便他們進入仕途,清朝時科舉製度的種種弊端已經暴露無疑。”
“明清科舉考試界采用八股文文體進行考試,對格式要求極高,而且隻能從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等書中出題,也不能重複。”
“幾百年下來,考官出題也成了一個技術活,隻能從書中摘出字句強行拚接,在這種情況下科舉考試已經喪失了選拔人才的初衷,變成為科舉而科舉。”
“當時的有識之士也提出改革科舉,廢除八股取士,但是都遭到皇帝駁回。”
“世界正在風雲變幻嗎,歐洲列強攻城略地,而清朝卻依然抱著儒家經典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遲遲不願醒來。”
“即使在近代遭到列強的強力衝擊不得不割地賠款,但是事關國家根本的科舉和教育製度改革依然阻力重重。”
“梁啟超提出欲維新吾國,當維新吾民,欲維新吾民首先就應該搞個科舉和教育製度。”
“1901年,慈禧太後終於下旨改革科舉製度,廢除八股文取士,廣開新式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