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王國一定被我齊國的富庶和強大所懾服,故而,才這般誠摯地邀請潘大使去訪問哥本哈根。嘿,這麼一個歐洲小國,倒是非常識時務,知道要巴結咱們齊國。”
滿載排水量達兩千四百噸的機帆船“青鋒號”正行駛於厄勒海峽北端,位於船隻後方的兩個粗大的煙囪不斷噴吐出滾滾濃煙,在海風的吹拂下,在蔚藍的天空中拉出兩道長長的黑色陰影。
齊國外交事務部駐歐總代表潘廣峰站在船舷的左側,呼吸著冷冽的海風,舉目眺望著遠處模糊的大陸輪廓。旁邊“青鋒號”的船長左貴和熱情地陪在身側,說著恭維的話,以期獲得這位大人物的青睞。
“國家之間,除了利益,哪還有什麼誠摯感情可言?巴結?你這話可說得有些自大無邊了!嗬……,不過是互相利用罷了。”潘廣峰臉上顯出頗不以為然地表情,笑著搖了搖頭,“我們現在是不是已經駛入了厄勒海峽了?你對這片海域熟悉嗎?”
“潘大使,我們的船跑過幾趟波羅的海,算是了解一點。你請看,海峽西側就是丹麥的赫爾辛格要塞,常年駐有三千多名士兵,而且還修築了大小炮台二十多座,布設的火炮多達一百多門,端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任何想要通行海峽的船隻都無法躲開這座丹麥海岸要塞的轟擊。”
“海峽東側呢?”
“哦,海峽東側是瑞典的一座要塞,名字也叫……赫爾辛格即赫爾辛堡)。”左貴和笑著說道:“不過呢,這瑞典雖然在海峽對岸建了要塞,布設了火炮,但他們卻收不到一分錢的海峽通行費。因為,海峽主航道畢竟要稍稍靠近丹麥一側,而且還連續收了三百年,所以各國通行此處的商船還是習慣於將這筆買路錢交給丹麥人。記得好像在六七十年前,瑞典王國一舉擊敗了丹麥,不僅奪取了丹麥大片領土,還逼著丹麥人取消了瑞典商船通行海峽的費用。不過,風水輪流轉,在二十多年前,丹麥聯合普魯士、波蘭、俄羅斯圍毆瑞典,將其擊敗,又重新恢複了對瑞典過往商船的通行費收取。”
隨著國力逐漸增長,瑞典便開始挑戰丹麥的北歐霸權,多次與其發生戰爭。在第二次北方戰爭中,瑞典軍隊在1658年攻入哥本哈根,逼迫丹麥割讓厄勒海峽以東的省份,並在1660年的《哥本哈根條約》中規定瑞典的船隻免征通行費,這一年也是瑞典帝國最為高光的時刻。
有時候,丹麥為了省事,還頻頻發出禁行通告,限製非丹麥船隻使用大小貝爾特海峽,要求外國船隻僅允許從厄勒海峽通過。
丹麥王國最為輝煌的時代早已過去,在曆經歐洲大戰三十年戰爭)和瑞典爭霸戰爭後,國勢已然衰弱至極。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依附大國或者通過外交手段騎牆於各個勢力之間,而掙紮求存。
你們瞧,英格蘭王國是支持我們的,是我們丹麥的堅定盟友,他們的海軍強大無比,我看誰敢不繳過路費!
為了避開厄勒海峽,少繳冤枉錢,1621年,瑞典在厄勒海峽以北的卡特加特海峽沿岸建立了一座新的貿易港口城市哥德堡。
到了1567年,丹麥人又將厄勒海峽通行費的征收標準規定為貨物價值的12,增加到在最初的三倍。為了防止船長們少報貨物價值而少交稅款,丹麥人還想出了一個損招,那就是保留按商船所載貨物價值購買貨物的權利。
荷蘭?好吧,這個國家自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便不怎麼摻和歐洲地區事務的爭端了,隻知道一門心思地去賺錢。
不過,瑞典王國在大張旗鼓不斷向丹麥發出各種威脅,惹得丹麥王室和百姓恐慌不已之時,又突然掉頭就攻入了俄羅斯境內,拉開了第二次大北方戰爭的序幕。
普魯士偃旗息鼓,保持中立。
英格蘭,呃,算了,它正被齊國人揍得鼻青臉腫,海軍是連戰連敗,愛爾蘭殖民領地鬨著獨立,隔壁的蘇格蘭也開始鬨騰,美洲和加勒比殖民領地也遭到齊國攻擊,整個是一地的雞毛,自顧不暇,哪還有餘力管波羅的海地區的事務。
厄勒海峽通行費保證了丹麥王室在麵對丹麥樞密院和丹麥貴族們時,還具有極大的獨立性。
可是,當丹麥國勢逐漸開始走下坡路時,看不慣它攔路收費行為的國家難免會生出彆樣的心思。
更糟糕的是,在齊英戰爭爆發未久,瑞典王國突然開始厲兵秣馬,不斷調集軍隊往邊境地區彙聚,驚得丹麥人亂作一團,不斷向法國、普魯士、波蘭等國求援,以製止瑞典可能發動的軍事入侵。
以前,丹麥王國強大的時候,自然可以心安理得的躺著收錢,誰敢不服,就揍誰,豪橫得不要不要的。
得,你商船貨物價值申報少了,人家直接以此價格強買過去,讓你虧得吐血。
厄勒海峽最北端、也是最窄處、彼此距離隻有4公裡的兩端各有一座要塞,名字都叫赫爾辛格。在1658年前,丹麥還統治著海峽兩岸,所以兩座要塞是同屬一個城市。當瑞典通過戰爭,奪取厄勒海峽的東岸領土,這座要塞自然就要按照瑞典語發音和書寫方式了,就變成了赫爾辛堡。
但我們丹麥王國對此也沒有發出任何異議的聲音,算是默許了齊國人的行為。
於是,在1429年,時任丹麥、挪威和瑞典的共主卡爾馬聯盟的國王)的波美拉尼亞的埃裡克即丹麥國王埃裡克七世)頒布了一條法令,規定所有通過厄勒海峽的非丹麥船隻必須在赫爾辛格的最尖端的克倫堡停靠,接受檢查和繳納稅款。由此,便開始了長達三百年的掛牌收費行為。
不過,丹麥人卻並沒有因為瑞典轉變攻擊目標而放鬆警惕,反而也開始整軍經武,積極備戰,準備利用俄瑞戰爭的契機,看能不能再如同上次大北方戰爭那樣,聯合幾個波羅的海周邊幾個國家繼續圍毆瑞典。
神聖羅馬帝國又跟奧斯曼人掐了起來,在塞爾維亞和瓦拉幾亞打得不可開交。
然而,丹麥王室的滾滾財源卻是其它需要通過厄勒海峽進行貿易的歐洲國家的煩惱。這些國家的船隻不僅承擔著海上航行的自然風險、船隻折舊成本、水手們的工資等等,還得上交一大筆通行費,而丹麥隻需要架起大炮,伸手拿錢,好不輕鬆。
法國也隻是不疼不癢地發出一個外交聲名,但卻絲毫沒有積極乾涉的意思。
王室人口龐大、生活奢侈,必定需要大量花錢,但丹麥王室的主要經濟收入卻是來自對外國船隻的收費,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本國財政的負擔,相應也減輕了對民眾的搜刮和剝削程度,算是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或者說把矛盾轉嫁到過路的外國船隻上。
瑞典人還真特麼地挺能打!
就在丹麥人無比糾結,又忐忑不安之時,他們又收到了一個壞消息。
未幾,薩克森和波蘭組建了一支五萬餘的聯軍,北上攻入庫爾蘭境內,以期挽救岌岌可危的俄羅斯局勢。
丹麥可以說是這個世界最古老的君主製國家,王室血統可追溯到有八百多年前,可見丹麥君主製是多麼穩固。
丹麥人見此情形,立時噤若寒蟬,並婉拒了俄國人和波蘭人的出兵要求,準備繼續觀望。
所謂路通則財通,丹麥人便打起向來往船隻收取過路費的主意。
為了保證過往厄勒海峽的船隻聽從命令,丹麥在海峽最窄的兩岸修建炮台,架設大炮,不招呼的船隻將會麵臨來自兩岸的炮擊,甚至有被擊沉的危險。
然而,萬萬沒想到,丹麥王國所抱的這個大腿卻被一個遠道而來的印度洋霸主給狠狠地砍了一刀,血湧如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大腿變得纖細,也變得不那麼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