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頂竹簾忽被掀起,蟬鳴聲裡傳來蒼老的輕笑:“小丫頭,你兄長教你把"冷藥"寫成"涼藥"的毛病,還沒改過來?“
一位白發老者搖著蒲扇走出。他瞥見淩瑤手中的醫案,忽然笑了:
“《外雜病論》第三十七頁,淩浩那小子當年故意撕去半頁,就為了和我爭辯"寒熱虛實"的辯證關係。“
淩瑤怔住。她不知道,原來這位隱居多年的神醫白徵,竟是兄長的故交。
“他如今怎樣了?“白徵問。
“幻覺纏身,總說有人要害他。“
淩瑤一時不知怎麼,各種情緒全部湧了上來。她似乎見到了最後一根稻草,聲音哽咽,“可我知道,他是被自己的心魔困住了。“
白徵長歎一聲,望向遠處起伏的山巒:
“當年我就說過,他太執著於"玄術",卻忘了醫心。“
他轉身從屋內取出藥箱,“走吧,是時候讓他明白,救一人與救天下,本就是一回事。“
世代457年·夏至·邳陽流放地
蟬鳴撕扯著暑氣,淩浩躺在草廬的竹榻上,盯著梁木間結網的蜘蛛。高熱讓他的視線模糊不清,恍惚間,那蛛網變成了北伐時的行軍圖。
“淩大人彆來無恙。“
穆峘的聲音比想象中來得早。淩浩沒有轉頭,隻望著從茅簷漏下的光斑
——那形狀多像淩瑤小時候打翻的藥臼。
紫袍玉帶的老臣站在陋室中顯得格格不入,手中卻捧著個粗陶碗:
“邳陽的井水,比王都的冰酪解渴。“
他竟真的飲了一口。
“穆公是來驗屍的?“
淩浩聲音嘶啞,卻突然劇烈咳嗽起來,指縫間滲出血絲。
穆峘竟笑了。他袖中滑出一卷《玄內經》,嘩啦啦翻到《靈論》:
“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淩太醫當年講學時,可沒說肝藏血、腎藏精,獨獨心不藏。“
草廬突然死寂。淩浩瞳孔驟縮
——這話分明在隱喻新王與國運的關係。
“您給先王用的續命方。“穆峘從經書夾層抽出一張藥方,“人參三錢為君,卻配了五錢茯苓——補氣更要利水,否則……“
他指尖劃過自己咽喉,“會臃腫窒息。“
淩浩猛地撐起身子。北伐前他確實呈過這樣的奏折:
【番澤擾邊如水腫之症,若隻增邊軍(補氣),不疏通商道(利水)……】
“您醫的是國!“
穆峘突然拍案,陶碗震得井水四濺,“可新王急著醫自己的"藏"!“
他蘸著水在席上畫了個圈,“北伐慘敗?不,是王師恰好敗在不聽令軍閥的地盤,那些驕兵悍將因戰敗之責,不得不乖乖交出兵符。王借此巧妙地削弱了地方軍閥勢力,鞏固了自身權力“。
淩浩突然想起邊軍疫病爆發時,自己曾力主隔離病患。監軍卻怒斥:
“你是要動搖軍心!“
三日後,疫病的爆發或許並非偶然,疫病任其在邊軍中傳播,以此作為進一步削弱邊軍力量、達成肅清目的的手段。監軍的阻攔,或許是在執行新王的秘密指令,故意不控製疫病,讓其成為鏟除異己的“利刃”。
穆峘的紫袍掠過門邊藥碾,帶起一陣苦澀的風。他最後那句話懸在悶熱的空氣裡,像一劑未煎透的猛藥,將還在思緒裡的淩浩喚醒——
“所以,你隻醫國,不醫王。“
淩浩盯著自己顫抖的指尖,那裡還殘留著咳出的血絲。他突然想起八歲那年,父親讓他分辨兩株人參:
一株須長紋深,是山野自然長成的上品;
另一株圓潤飽滿,卻是富戶用蜜水澆灌的養參。
“治病要用哪一株?“父親當時問。
“自然是野山參!“少年淩浩不假思索。
父親卻將兩株都切了片:
“野參治本,養參治標
——若遇急症垂危,你要先吊住那口氣,才有機會用野參拔除病根。“
——國是野參,王是養參。
淩浩突然劇烈咳嗽起來,震得梁上藥簍簌簌落灰。他望著穆峘留在席上的金絲楠木名帖,隻聽穆峘繼續道:
“知道為何不殺你?北伐慘敗後,新王需要替罪羊,但更需要能調理“王氣“的能人。”
穆峘今日這番敲打,分明是給了一味“使藥“,要他這個被貶的“臣藥“重新歸位。
穆峘走後,窗外蟬鳴刺耳。
————————
“哥!“
不知多久,淩浩做了個夢,夢裡妹妹楚楚可憐的哭喊著叫他,這一叫,把昏迷的淩浩叫醒了,這聲音真的是妹妹回來了。淩浩轉頭望去,草廬木門被猛地撞開,背著藥簍的少女渾身是傷,懷裡卻緊緊抱著白徵神醫給的紫檀藥匣。她淚如雨下,洗得滿地金絲楠木名帖上的朱砂官印微微暈染,像一劑化開的丹藥。
世代460年·春·青溪村
晨露未晞時,溪畔的竹籬小院已飄起藥香。淩瑤挽著袖子在石臼裡碾藥,額前碎發被汗水黏在臉頰——那姿勢與當年的淩浩一模一樣,隻是她習慣在碾完藥後,順手把落在臼邊的藥渣掃進帕子裡包好。
“淩大夫!“
跛腳的老樵夫在籬外探頭,“您給的"三藤飲"神了!我這老寒腿能上山了!“
他晃了晃手裡的野山參,“給您挖的,埋在老地方……“
淩瑤笑著點頭,轉身時卻碰倒了案上針囊。七根銀針在朝陽下閃著光,最長的那根三棱針尾係著褪色的青絲
——那是淩浩最後留給她的“鎮魂針“。
【“瑤兒,針尾纏青絲,是讓病人知道醫者心係著他。“】
記憶裡兄長的聲音猶在耳畔,她忽然想起淩浩將針囊彆在她的腰上。
“師父!“
稚嫩的童音打斷回憶。十二歲的小學徒阿青舉著藥鋤衝進來,“後山挖到好多黃芩!“
他鼻尖沾著泥,活像當年偷嘗黃連的自己。
正午的醫館總是擠滿人。淩瑤給咳血的婦人紮完針,轉頭又教徒弟辨認真假茯苓
——指尖在藥材上一抹:
“真的斷麵有鬆針紋,假的滑如脂膏。“
就像當年淩浩握著她的手教的那樣。
暮色染紅溪水時,她會在竹燈下整理醫案。淩浩的舊醫書被她用桑皮紙補了又補,空白處添滿娟秀小楷:
“戊午年驚蟄,用春藤方治體筋脈弛緩痿症三例,佐以白花蛇舌草效佳……“
最潮濕的梅雨季,她帶著徒弟們在簷下炒製“五枝膏“。藥香混著雨氣,熏得小學徒們直打噴嚏。淩瑤卻望著霧氣中若隱若現的遠山
——那裡埋著淩浩的衣冠塚,墳前野生的夏枯草,今年又開花了。
這三年來,淩瑤不僅自己行醫,也將哥哥的醫術和自己所知全部一一記錄,開設醫館廣授學徒。
世代460年·初秋
青周國攻打東疆,東疆需要軍醫,征召了淩瑤。
淩瑤與哥哥不同,她不入朝,卻願隨軍。是想用她自己的行動證明,醫技不是被這時代所看不起,醫技也能救活這世界。淩瑤一直說道:
“當眾人唾棄偏見,卻不知它是思維的磨刀石,磨礪出打破常規、重審世界的銳利鋒芒。”
世代460年·秋末·東疆軍營
烽火台上的狼煙將黎明染成鐵青色,淩瑤解開青囊的動作卻比晨露還輕。染血的繃帶在她腳下堆成小山,藥碾裡雄黃與艾葉的焦苦味,壓不住帳外腐爛的死亡氣息。
“截肢?“
滿臉稚氣的小兵驚恐地往後縮,“俺娘說...沒了腿的男兒娶不到媳婦...“
淩瑤的銀針在指間一轉,針尾青絲拂過小兵潰爛的傷口:
“知道為何針尾要纏絲?“
她突然將三棱針刺入承山穴,“因為醫者要牽住你的魂——“
劇痛中小兵瞪大眼睛,看著自己紫黑的腳趾竟慢慢恢複血色。
一旁的老軍醫的嗤笑從帳外傳來:
“裝神弄鬼!這丫頭連《武醫要決》都沒讀過...“
“但我知道屍毒入絡,當刺絡放血。“
淩瑤掀開帳簾,染血的素袍在硝煙中獵獵作響。她舉起從傷員傷口刮下的黑血,日光穿透陶碗,在地麵投出蛛網般的陰影:
“諸位可見過會結網的血?這是青周人在箭鏃上淬了蜘蛛毒!“
滿帳嘩然中,她碾碎隨身帶的七葉一枝花,藥汁滴入血碗竟嘶嘶作響:
“醫書載此毒畏雄黃,可若佐以醋製...“
“荒謬!“
監軍突然拔劍指向她,“女子豈能妄議軍務!“
淩瑤的銀針卻比劍鋒更快地釘入案上地圖
——針尖不偏不倚刺中青周糧道樞紐:
“三日前我救回的斥候說,敵軍炊煙漸稀。“
她蘸著血在沙盤上畫線,“毒箭耗材巨大,他們耗不起糧耗,若是堅守,必從此峽穀撤退...“
但這些話不被收納,反被嘲笑。淩瑤搖搖頭:
“西梁國…哎…”
三日後,最後一盞油燈在箭風中熄滅時,淩瑤正用牙咬斷桑皮縫合線。帳外馬蹄聲如雷,她卻將顫抖的手浸入醋水。
“西梁的醫女淩瑤?“
一血染鐵甲的敵方將軍掀開帳簾的刹那,血腥氣混著鐵鏽味撲麵而來。淩瑤沒有抬頭,指尖銀針依舊穩如磐石地刺入傷員湧泉穴。血珠順著針尾青絲滾落,在滿地狼藉中砸出細小的紅痕。
青周大將薑旻的鎧甲還在往下滴血,麵甲縫隙間卻露出一雙異常清亮的眼睛:
“三日前你預言我軍會走毒蛛峽。“
他踢開地上染血的軍報,“可惜西梁將領無一相信。“
淩瑤突然捏碎藥缽裡的雄黃,刺鼻的粉末隨風撲向帳外
——那裡正傳來焚燒屍體的焦臭:
“將軍若要殺我,不會特意卸甲。“
她指向薑旻腰間:本該懸佩劍的位置,掛著個磨得發亮的艾絨包。
薑旻大笑時,麵甲震落幾片乾涸的血痂。
“能否也為我和我的兵士治傷。”
帳外傳來此起彼伏的哀嚎,淩瑤的銀針在掌心掐出月牙痕。她想起北伐敗訊傳來那夜,淩浩燒掉所有軍中醫案時,火光照亮的半句囈語:“醫者能救陣前卒,救不了執棋人…“
“跟我走吧。“
薑旻遞來的不是刀,而是一卷《青周藥典》,扉頁朱砂寫著以醫止戈:
“你兄長的遺憾,不該是你的枷鎖。醫者,也能救世。“
這句話觸動了淩瑤的內心,醫者,也能救世。正如她一直說:
【當眾人唾棄偏見,卻不知它是思維的磨刀石,磨礪出打破常規、重審世界的銳利鋒芒。】
當夜,本是打了勝仗的青周軍營,卻升起罕見的白色送行旌旗。淩瑤素衣散發走在隊伍最前,腰間多出半截焦黑的柳枝
——那是她從廢墟裡刨出的,兄長衣冠塚前最後一段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