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後的葬禮按皇後最高規格舉行,靈柩將入葬紫金山帝陵,與未來朱元璋的陵寢相伴。
出殯這日,天公似也垂淚,清晨便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寒風裹挾著雨絲,打在人臉上冰涼刺骨,卻擋不住自發前來送行的百姓——從皇宮到紫金山的路上,擠滿了身著素衣的民眾,老人們拄著拐杖站在路邊,婦人抱著孩子抹著眼淚,連孩童都懂事地收起了嬉笑,靜靜望著緩緩駛來的送葬隊伍。
靈柩由十六名錦衣衛抬著,覆蓋著明黃色的緙絲龍紋棺罩,在雨中緩緩前行。
朱元璋身著粗麻布素服,腰間係著白色麻繩,走在隊伍最前方,往日挺拔的脊背此刻佝僂得厲害,每一步都沉重得仿佛要陷進泥濘裡。
雨水打濕了他的頭發,順著臉頰滑落,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他雙目空洞地望著前方,整個人像被抽走了所有精氣神,隻剩下麻木的悲痛。
太子標、朱高熾、朱雄英緊隨其後,三人同樣身著素服,雨水浸透了衣袍,卻無人在意。
朱高熾目光掃過路邊的百姓,心中滿是震撼——隻見數以萬計的民眾自發排成兩隊,從皇宮外的大街一直延伸到紫金山腳下,密密麻麻望不到儘頭。
老人們顫巍巍地拄著拐杖,懷裡揣著自家種的白花,雨水打濕了他們的頭發和衣襟,卻始終不肯挪動半步;婦人抱著年幼的孩子,一手護著孩子,一手舉著點燃的香燭,香灰被風吹落,落在素色的衣袍上,她們紅著眼眶,望著靈柩的方向默默垂淚;青壯年男子則自發維持著秩序,有的手裡舉著寫有“孝慈皇後千古”、“國母恩深似海”的木牌,木牌上的字跡被雨水打濕,卻依舊清晰有力;甚至還有些孩童,在父母的帶領下,捧著用彩紙折的白花,學著大人的模樣,在靈柩經過時跪地叩拜。
靈柩每向前挪動一步,路邊的哭聲便更響亮一分,蒼老的嗚咽、婦人的啜泣、孩童的哽咽與淅瀝的雨聲交織在一起,穿透了陰沉的天空,響徹天地。
有人從懷裡掏出當年馬皇後賑災時發放的糧票,緊緊攥在手裡,淚水滴落在糧票上;有人指著靈柩,向身邊的孩子講述馬皇後減免賦稅、體恤百姓的故事,聲音帶著濃重的鼻音;還有些曾受馬皇後恩惠的工匠、儒生,自發跪在泥濘裡,額頭磕得通紅,以此表達對這位賢後的感激與哀悼。這數萬百姓的自發送行,無關皇權的號令,無關官府的組織,純粹是源於對馬皇後發自內心的敬重與感念,這份沉甸甸的民心,讓朱高熾心中震撼不已,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母儀天下”四個字的重量。
他快步上前,輕輕扶住朱元璋的胳膊,聲音帶著幾分哽咽:“皇爺爺,您看,京城的百姓都來了,他們都來送皇祖母了。”
朱元璋渾身一震,緩緩抬起頭,順著朱高熾指的方向望去。
當看到路邊密密麻麻的百姓,看到他們眼中真切的悲痛,看到他們自發為馬皇後送行的模樣,他再也忍不住,眼淚洶湧而出,哽咽著喃喃道:“妹子……你看,大家都來送你了……他們都記得你的好……”
他想起馬皇後當年在災荒時,親自帶著宮女熬粥賑濟百姓;想起她勸阻自己誅殺功臣,保全了無數家庭;想起她時常叮囑後宮眾人,要體恤民情、節儉度日……原來,他的“妹子”不僅是他的皇後,更是百姓心中的“國母”,她的賢德,早已刻進了每一個大明子民的心裡。
送葬隊伍抵達明孝陵時,雨勢漸漸變大。
文武百官、宗室諸王與百姓代表一同跪地,目送靈柩緩緩送入地宮。
地宮石門關閉的那一刻,朱元璋猛地撲上前,雙手拍打著石門,聲嘶力竭地呼喊:“妹子!彆走!朕還沒跟你說夠話!你怎麼能丟下朕一個人!”
朱高熾和朱雄英連忙上前拉住他,兩人的眼淚也忍不住落下。
“皇爺爺,您保重身體!皇祖母在天有靈,也不希望看到您這樣!”朱雄英哽咽著勸道。
太子標站在一旁,早已哭得不成樣子,他走上前,扶住朱元璋的另一邊胳膊,聲音沙啞:“父皇,母後已經安息了,咱們不能再讓她牽掛了。”
朱元璋掙紮著想要掙脫,卻被三人緊緊拉住。
他望著緊閉的地宮石門,眼中滿是絕望與不舍,淚水模糊了視線,嘴裡反複念叨著:“咱舍不得……咱舍不得讓妹子一個人留在這裡……她怕黑,怕孤單……”
這句話像一把重錘,砸在在場每個人的心上。
在場眾人無論是身著朝服的文武百官,還是披甲帶刃的禁軍將士,亦或是自發前來送行的百姓,都被這份深沉的眷戀擊中——他們見過朱元璋在朝堂上的鐵腕、在戰場上的威嚴,卻從未見他如此脆弱,那句“舍不得讓妹子一個人留在這裡”,剝去了帝王的光環,隻剩下一個失去伴侶的普通人的無助與悲痛。
眾人再也忍不住,紛紛落淚:年輕的官員彆過臉,用袖口偷偷抹淚;年邁的老臣顫巍巍地扶著身旁的石柱,渾濁的眼淚順著皺紋滑落;禁軍士兵們挺直的脊背微微顫抖,頭盔下的眼眶通紅,連手中的長槍都似染上了悲傷。尤其是馮勝、傅友德等跟隨朱元璋征戰多年的老將,他們見證過馬皇後在軍營中為將士縫補衣物、在災年裡帶頭節儉的模樣,此刻想起往昔,再看眼前朱元璋的悲痛,更是紅了眼眶,強忍著才沒讓哭聲溢出喉嚨。
朱高熾心中滿是酸楚,他想起朝堂上朱元璋因政事煩躁時,馬皇後輕聲勸解的默契;想起無數個夜晚,兩人在暖閣中一同看奏折、話家常的溫馨。
他們從濠州微末相伴到君臨天下,走過刀光劍影,熬過艱難歲月,這份跨越數十年的深情,早已融入骨血。
如今陰陽相隔,這份痛苦如跗骨之蛆,纏繞著朱元璋,絕非短日便能緩解,更非旁人幾句勸慰就能抹平。
他輕輕拍著朱元璋的後背,柔聲勸道:“皇爺爺,皇祖母隻是換了個地方陪著您。將來總有一天,您會和她團聚的。現在,您還要為大明的百姓著想,為我們這些子孫著想,不能倒下啊。”
朱元璋的掙紮漸漸停止,他靠在朱高熾的身上,像個疲憊的孩子,聲音微弱:“咱知道……咱知道……可咱就是舍不得……”
夕陽西下時,雨終於停了,天邊泛起一抹慘淡的霞光。
在朱高熾、朱雄英和太子標的反複勸說下,朱元璋才戀戀不舍地轉身,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明孝陵。
他的腳步依舊沉重,背影在霞光中顯得格外孤單,仿佛一夜之間,又蒼老了許多。
百姓們望著朱元璋離去的背影,也緩緩起身,自發跟在隊伍後方,一直送到山下。
他們知道,這位賢後雖已離去,但她的恩德,她的賢德,將永遠留在大明的土地上,留在每一個百姓的心中。
朱高熾走在朱元璋身後,望著前方孤單的背影,又看了看身邊同樣悲痛的朱雄英,心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守護好這片江山,守護好身邊的親人,完成皇祖母的遺願,讓大明越來越強盛,這樣才能不辜負皇祖母的一生付出,也能讓皇祖父稍稍寬慰。
紫金山上,風輕輕吹過,仿佛在訴說著這位賢後的故事。
明孝陵的地宮靜靜矗立,守護著那位一生溫柔、母儀天下的皇後,也守護著一段跨越生死的深情。
而山下的大明江山,正在她的庇佑下,在無數人的守護中,繼續朝著更光明的未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