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子,莫說原了,不過是依照家裡安排罷了。”
家裡。
風允望向屈原,詢問道:“之前的宗伯,也是屈氏?”
屈原點頭。
“屈氏多掌宗伯位。”
風允倒是不知這楚之職位,各自有何家。
遂一一詢問。
原來。
除宗伯外,楚國大宰也為屈氏,同時為屈氏家主,如今已是年邁。
而楚國司馬為昭陽,昭氏天縱之才,如今不過三十餘幾。
剩餘的。
司徒為楚國昭氏,今已年邁。
司寇為楚國景氏,今已年邁。
司空為楚國景氏,今尚壯年。
可以說,多年來,這六大高位,都是在屈、昭、景三家,輪流而治。
其中幾人已經年邁,對於他們來說,是時候讓後輩上前,自己隱入後方。
其台上的後輩,他們也能暗中幫扶幾年,不會出現紕漏。
而這六大位下的諸多大夫,上正下士,就是被各大小族把持了,其中還是以屈、昭、景三家為眾。
如此國朝,權貴們的位置都不足,何來給庶民的呢。
風允思索後,無奈搖頭。
他在百越時的《九黎十部》也是如此,但其《大小公碑》,讓這些位置不得有無能之輩,所以大公小公都需要手下有才能之人,一族中若是不足,必須去族外尋求,也就是尋客卿,以此來留下一個庶民攀升的路途。
但明顯,楚國並沒有這樣的道路。
不見得,管仲行策都不會選楚國。
而在禹越的範上士也要離開家鄉,去外謀生嘛……
“是不甘心,被族內控製,即使已經下定決心要為楚國而行終身,也依舊身不由己?”
風允笑問屈原。
屈原嘴角微動,最終一歎。
“風子觀世之下,原即使不說明,您也能洞悉楚國權貴之事。”
風允抬手,再一次為屈原斟茶,屈原緊忙接過茶壺,不敢如此。
風允無奈。
“你啊…”
風允喝了一口屈原倒的茶水。
“你之前將我的《列國·百越》一書,抄錄完整,此書不就可助你為大宰嘛。”
隻需將書一視屈氏,屈氏之人在禮官之首與政官之首之間,自然清楚怎樣選擇。
屈原一愣。
“風子,原並非要您……”
風允搖頭。
“當初老子詢問我,獨善其身,還是廣達眾人,你是知道我的選擇的,如今我道在你手,為何要藏在手中,不視他人呢?”
“去吧,若你能以此為民做主,我隻會欣喜。”
屈原聞之,啜泣而聲:“風子,勞累您為原考慮。”
風允淡笑,望向已晚了的天色。
“且回去吧。”
屈原起身。
“風子,君上的旨意明日就會下達,到時原來帶您去郢都外查看封地。”
“封地……”
“風子,切勿拒絕,您對楚國之德,封地不足報也。”
“哈哈。”風允目微閃,輕聲道:“封地與我無用,不知可否稟明楚君,讓允能一觀典籍宮第十宮?”
當初來楚,風允也就隻能觀閱九宮,風允對第十宮的興趣,可比所謂的封地大。
“第十宮?”
屈原道:“風子,第十宮實為每一任楚君在典籍宮的書房,都是些廢棄之稿,陳年雜事,並無奇異……您若想看,原詢問楚君就是,無需以封地為抵。”
說畢,屈原行禮而離。
“我要封地作何,在楚,我之心不在楚,而在人族啊。”
風允望著屈原走遠,這才將矮桌上的茶水收拾了。
婢女以為風允將要入睡,風允卻道:“去尋些帛書竹簡來。”
“諾。”
風允暫無眠意。
提筆。
欲書——《列國誌·楚》。
誌,一地曆史也。
有前史記明來曆往事。
有今史記明風俗國情。
楚國國情,風允此時還有不明之處。
那需要前去楚民之中方能看到,所以他隻能先寫前史,再寫今史。
至於如何寫楚國前史……
很簡單。
隻需整合在楚國典籍宮中那些雜亂的《楚史》,標定年月,從古到今,潔明利害,讓即使是楚民也能看懂這些曆史。
“曆史,方能讓國民有歸屬。”
“為何百越即使是小國,分散部族,也能輕易合一,就是因為有史可依,同源而生,擁有一脈相承的祖先信仰,他們的祭祀是相同,相通,可融一的。”
“而楚國……”
楚國國民對過去,又知曉多少呢?
他們對楚國的認同感,恐怕在逐代消逝,或許隻有老一輩當中,還有記得先君之慷慨,楚國之艱苦。
“不明曆史,無國之心。”
“權貴忘祖,國民棄國。”
明顯,此時的楚國,還沒有意會到這一點,或者他們認為,庶民是不配知曉曆史,這是士大夫的權利。
可士大夫他們知曉曆史,又掩蓋曆史,那與不知曆史又有何異,遲早會踏入無法挽回之境。
“典籍宮第十宮…”
風允如今閱讀楚史,卻總覺得有地方缺漏。
“一國怎麼可能無錯策,無貧苦艱難之時呢?”
第十宮,應有風允想要之物……
……
翌日,楚君令——
屈氏,瑕,應年老不受,辭任大宰之位,封國老,舉屈氏,原,為楚國大宰。
屈氏,基,應年老不受,辭任宗伯之位,封國老,舉景氏,差,為楚國宗伯。
此外。
景氏,陽,因協同鬥廉代司馬攻破揚粵有功,升為楚國司馬,位正大夫。
而原司馬昭氏,陽,位正大夫,添大司馬職。
代昭陽前往揚粵後,鬥廉代司馬歸郢都後,辭司馬位,封國老……
最後,孫叔敖治水有功,建芍坡,是為萬頃之渠道,其德性高潔,賢能遠大……楚君親請,為楚國相。
至於風允……
“轟隆轟隆…”馬車行進。
項燕禦馬車,屈原與風允在車廂內交談。
“風子,楚君此行,餘實在愧疚。”
楚君並未在詔書上寫明風允獎賞,隻是讓宣示之人,宣其德行,風子之名,賞賜各種,一一不少。
那些庶民認不得幾個字,隻聽這封賞,都覺得楚君厚待風允,隨即大讚楚君厚禮風子,是為明君。
但此時,識字的楚國士大夫都清楚,楚君之意,不欲錄用風允。
“不必苦惱此事,你身為大宰,應該思考如何為楚國、楚人而政。”
拍拍屈原的肩膀,風允卻聽到外麵傳來哭喊之聲。
疑惑中,風允拉開了車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