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厲王橫征暴斂,又不讓人民說話,終於官逼民反,周人走出家門組織起來,襲擊周厲王,周厲王不敢回都城,逃到彘暫避禍,因國人太恨厲王,厲王根本不敢回都城。朝中政務就由召公,周公二位輔相共同處理,史稱共和。
召公周公共同處理朝政,又恢複了聖祖文王,武王時期的以德治國,施善政讓利於民,人民歡呼雀躍。在共和這十四年,周朝又有了新的景象,朝廷政治清明,有了事情商量著辦。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和諧,諸侯按時朝拜,九洲按時進貢,一切都那麼順理成章。
周厲王逃到彘避禍十四年逝世,太子靜在召公家已經長大,召公,周公共同主張立太子靜繼承王位,就是周宣王。周宣王即位由召公,周公共同輔佐,仍遵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遺風,以德治國,施行善政,讓利於民。諸侯又都尊奉周朝王室了。
從古至今吃飯都是最重要的問題,為了鼓勵人民多種地多打糧,做為天子要在穀雨這天,親自到藉田裡去耕種,叫籍禮,這是上古傳下來的規矩,每位天子都要遵守。而宣王不遵籍禮,穀雨這天沒有到籍田去耕種。沒有為人民做表率,壞了上古賢君王傳下來的規矩。
虢文公勸諫宣王說:籍禮是上古傳下來的規矩,是禮法的一部分,君王一定要遵守,如果君主不遵守禮法,怎麼去教化百姓。要是百姓都不遵守禮法了,國家就亂了,所以君王一定要做表率,人民才會擁護君王。
周宣王不聽虢文公的勸諫。
周厲王之後,由於周的政治混亂,戎夷多有不歸順周朝,並騷擾周的邊民,周的影響力在縮小,共和時期稍有好轉,但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周宣王即位後,戎夷的騷擾邊民不斷,邊民大批向內地流動,給周朝增加了管理上的壓力,社會有了不安定因素。
周宣王決定率調集軍隊,去討伐這些騷擾邊民的戎夷。周朝大軍所到之處,戎夷潰敗而逃,大軍進展迅速,騷擾邊民的戎夷已逃的無影無蹤,唯有淮夷不退。
原來當年淮夷親紂王,幫助紂王乾了不少壞事。成王命召公任太保,周公任太師,東征淮夷,淮夷被滅國,淮夷人逃亡他鄉。成康之後,周朝衰敗,國君一代比一代平庸。已經顧不上淮夷的發展變化了,淮夷一天天發展壯大,與周抗衡,要報當年被滅國之仇,不斷在周朝邊境製造事端。引誘周朝派兵討伐,好給周朝軍隊重大打擊。
周朝軍隊遠道而來,給養裝備跟不上,希望速戰速決。而淮夷卻不急著打仗,天天跟周朝軍隊捉迷藏,拖的周朝軍隊疲憊不堪。而淮夷地形複雜,根本就找不到人,你說這仗怎麼打。周朝軍隊不想打了,準備撤軍了,而這時淮夷人又神不知鬼不覺的不知從什麼地方冒出來,追著周朝軍隊打。
周朝軍隊想找淮夷人決戰找不到人,想撤軍淮夷,又突然遭到襲擊。周朝軍隊紮住陣角迎戰淮夷人,周朝軍隊討伐淮夷已經半個月了,一點沒有進展,現在總算接上頭,一定要消滅淮夷,不能再讓他們跑了。
周朝軍隊奮勇殺敵,淮夷人漸漸不支敗下陣來,周朝軍隊緊追不舍。淮夷人向一條山穀撤退,周朝軍隊跟著追進山穀。太師提醒宣王說:淮夷人是不是有埋伏,王可要當心。
宣王說:我們幾萬軍隊還怕他埋伏,如果這次不把淮夷人消滅了,就沒有機會了,我們的給養已經不多了,這是最後的機會。說完指揮大軍繼續追擊,當大軍全部進入山穀,淮夷人不見了,隻聽一聲牛角號響,四周山上突然出現漫山遍野的淮夷人,無數的石頭順著山坡滾落下來,四周牛角號聲,呐喊聲不斷,周朝軍隊進了淮夷人蓄謀已久的口袋陣。
宣王一看真的中了淮夷人的埋伏,山上滾石落下,士兵一排排倒下。宣王趕緊命令後隊變前隊撤退,但已經晚了,山穀已被淮夷人用木欄封堵,箭如飛蝗。太師命令甲士,一定要衝破木欄,保護宣王撤離。
三千甲士手執長戈衝鋒在前,前麵倒下,後麵繼續衝鋒,終於把木欄打開一個缺口,甲士保護宣王衝出包圍圈。清點人數,衝出包圍圈的隻有幾千人,沒有衝出包圍圈的全軍覆沒。周宣王帶著殘兵敗將,回到都城。
這一戰周朝元氣大傷,帶到江淮的軍隊沒有回來。宣王要複仇令卿士清點人口,以備征兵,準備再戰,但終於沒有完成。這一戰宣王受到了驚嚇,不久便逝世了,太子繼承王位,就是周幽王。
喜歡話說史記請大家收藏:()話說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